《蒋勋说宋词》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蒋勋说宋词- 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花褪残红青杏小”,由春入夏的季节,花已经有一点凋落了,红色慢慢凋零,杏花落了以后,青色的杏子慢慢长出来。“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各位注意一下这个画面的描绘,几乎到了没有主观性的白描,就是春天的燕子飞起来,那绿水绕着几户人家流过去。我们几乎可以把它翻译成宋代一个非常美的小品、山水画。“枝上柳绵吹又少”,柳树上的棉絮越吹越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我们前面提到词的句子有很高的独立性,所以我们会发现“天涯何处无芳草”其实就提供了这样的经验。在我们很小的时候,不一定知道它是苏轼的句子,可是它一直在被大家用,很多时候、很多地方都会用到“天涯何处无芳草”。好的文学作品会让它的某些句子变成成语,“天涯何处无芳草”不止是在讲一个自然现象,同时它也扩大成为一个心理经验,好像对生命有很大的鼓励。我前面提到我最大的愿望是盖一座庙,凡是这种句子我都会把它做成签,放在庙里,一个失恋的人如果抽出“天涯何处无芳草”,大概会很高兴的,它变成了一种扩大性的人生体验。

    下面一段非常有趣,是一个男子几乎偷窥似地去看一个女子在荡秋千,这一段的描绘,我觉得大概是中国文学里少有的一种活泼俏皮的美学经验,而这个经验在一个严肃的父权的男性文化里,是非常难出来的,它甚至比欧阳修的“白发戴花君莫笑”还要精彩。

    “墙里秋千墙外道”,苏轼有些诗让你觉得怎么会这样写?墙里面有秋千,墙外面有一条路,讲没讲不是一样吗?实际上像苏轼这种高手,当他没有大事件的时候,任何东西都可以信手拈来。“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墙外行人”就是路上有行人在走,就是苏轼自己。“墙里佳人笑”,墙里有一个美丽的少女在荡秋千,一面荡一面笑。如果是拍摄一个影片的话,大概是苏轼踮起脚尖,一直想看那个女孩子多漂亮、笑声那么美好的感觉。可是女孩子大概发现了他在偷看,所以“笑渐不闻声渐悄”,女孩子跑掉了,笑声越来越远,然后就听不到了。“多情却被无情恼”,他觉得他自己是一个蛮多情的人,很想认识一个美丽的少女,与她讲讲话,结果人家很无情地离去。

    我们看在北宋词当中,这种真性情,这种自我调侃和自我解嘲,大概只有苏轼有。我想如果在今天他跑到一个咖啡厅,跟一个女孩子搭讪,如果那个女孩子不理他,他也会摸摸鼻子自我解嘲。我觉得这是一种格调,是很难做到的,他不侮辱自己,也不侮辱对方。在情感的多情和无情当中,人们通常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而不会替对方设想。可是苏轼没有,他会觉得没办法啊,“墙里秋千墙外道”是一个现状。我甚至觉得他的东西常常像禅宗,反映了一个生命的状态,所以我特别喜欢这首诗。当然苏轼自己也最喜欢这首作品,他到晚年要歌妓唱的一直都是这个,可是那时大概年纪大了,听到自己年轻时候写过的诗,每一次都会掉泪的。

    “多情却被无情恼”绝不是抱怨,而是自己摸摸鼻子就走了,而且还调侃自己说,你趴在墙上看了半天人家竟然不理你。这是个很难的分寸,你现在每天看社会新闻,很少看到有人抱着“多情却被无情恼”的心态,拍拍屁股走了,大概都变成对于对方的侮辱或对于自己的侮辱,最终或许成了悲剧。所以我非常喜欢苏轼的情感,我觉得苏轼的情感是一清如水,他有眷恋、有深情,在《江城子》里有那样的深情,同时又有豁达,他的深情与豁达刚好变成一体的两面。我们常常觉得既然有那样的深情眷恋和缠绵,他就不可能豁达啊,可苏轼很特殊的一点是,对于眷恋和豁达,他竟然可以合并。

    在苏轼身上,融合了儒释道

    我们前面讲过,在苏轼的身上,完美地体现了儒家、道家、老庄、佛教所有东西的融合。所以我在很多场合提过,苏轼在宗教上的领悟,其实不是说达到多么高的境界,而是他发现自己没有达到多么高的境界。记得苏轼读佛经然后写信给佛印和尚说,最近修炼到八风吹不动,也不贪婪了,也不嫉妒了,也不生气了,什么都没有了。佛印和尚就原信退回说他放屁,苏轼气得半死,跑到金山寺去大骂佛印,佛印就哈哈大笑说:“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苏轼马上就懂了,自己也哈哈大笑,后来还把他做官的玉带押在金山寺里面作为镇寺之宝,说我要这些身外之物干什么。因为你以为自己修炼得很好,既然八风都吹不动,可人家骂你放屁却会生气。所以这个是苏轼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他回来做人了。其实修炼是为了回来做人,不是告诉别人我多了不起,告诉别人说我没有那么了不起,才是修行。

    苏轼很有趣,你越读他的传记越喜欢这个人,因为他处处流露出“我其实做不到”。对于人的眷恋、人世的牵挂他都放不下,可是他每天又写文章说我要放下,在这当中可以看到他人性中最真实的部分。没事的时候吃饱饭他就摸他的肚子,肚子很大,然后就问别人,你知道这肚子里都是什么吗?有人讲是一肚子文章,都在吹捧他,他就摇头说不是。后来问朝云,朝云说是一肚子“不合时宜”,他说对了,其实他很了解自己。我觉得知道自己其实是一个大智慧,因为在生命里我们会作假,我们甚至会塑造出一个假的自我出来,甚至越来越觉得这个假的自我是真的自我。尤其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你越读哲学、宗教的东西,越觉得我领悟了,领悟以后你越容易自大,越容易发言不逊。可是苏轼的每一次悟道过程都会被破功,他就会哈哈一笑,他觉得真好,破功了,因为破功你反而轻松了,你不必背负我是悟道者的那种尊严,我想这是苏轼最了不起的地方。

    在《蝶恋花》的后面一段中,可以看到苏轼最充分的悟道过程,就是“墙里秋千墙外道”,墙里与墙外有什么关系?本来是毫无关系的,我一直觉得这一道墙变成好有趣的一个象征。当你听到“墙里佳人笑”的时候,其实你动心了,所以你就想要越过这道墙,可是你想越过这道墙的时候,“笑渐不闻声渐渺”。所有眷恋的东西其实又消失了,你只好自己抱怨说,我不应该逾越这个分寸。所以你的烦恼是你自己找的,因为你想逾越这个东西,所以这时你忽然发现“墙里秋千墙外道”是个精彩的开始,因为他在讲一道墙分隔开两个不相干的东西,而当我们硬要它们相干的时候,就会有烦恼。所以我们就发现一个庙里的签再好,可是要解这个签,恐怕需要一点领悟。我常常觉得在生命的经验里面,你会自嘲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其实大部分的烦恼都是没有办法自嘲和调侃自己,僵在那个地方。能够哈哈一笑的时候,就会发现生命其实没有那么严重。

    坐牢令苏轼脱胎换骨

    苏轼二十岁离开家乡,跟爸爸、弟弟去考试,简直是得意忘形,文章写得那么好,惊动朝野,二十岁就得到这样的声名。欧阳修认为他是所有考生当中最优秀的,可是不敢给他第一名,给了他第二名。放榜以后报告仁宗皇帝,说这是稀世奇才,将来的太平宰相。在得意忘形的状况下,我们看到这个才子其实一直在伤害别人,只不过他自己不知道。所以我觉得很多人为苏轼后来的遭遇打抱不平,认为是小人在陷害他,我倒觉得苏轼自己应该领悟,就是你不知道人会在哪里被伤害了。我们一直以为伤害是一种刻意的,因为苏轼不是坏人,他不会刻意伤害人,可是我们从来没有想到你写文章这么容易,而别人写文章却那么难,你大概已经伤害到别人了。可是苏轼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所以他后来不太了解,为什么他每一次做官就派一个最不好的地方给他,于是他就有很多的牢骚,这个牢骚变成他有一段时间写文章的基础。

    当然我们看得出来,造成他四十三岁时因“乌台诗案”入狱的那些人,的确是小人,可是我们不要忘记这与苏轼经常的抱怨是有关的,他的诗句当中有很多句子是抒发不满的,说我这么有才,怎么没有被看重。可是有才为什么一定要被看重?我们看到一个生命如果有一天能够了解“墙里秋千墙外道”的分寸,能够了解有才与无才之间在这个世间同时并存的意义的时候,他恐怕就会有更大的豁达跟包容。可是苏轼在落难之前,他从来不知道这件事情。我常常跟很多朋友说,四十三岁前后的苏轼是两个苏轼。四十三岁以前的他,一直受到宠爱而自己不知道。他一直在做官,一直在外放,即使有时候发牢骚,觉得为什么老外派我,觉得最好的没有派给他,可是他没有想到人世间有多少比他更辛苦的生活状态。我想这个是等在一个了不起的创作者后面的东西。

    我们看到,当苏轼四十三岁被提解进京,也就是连夜抓到京城关起来的时候,他真是吓死了,因为他从来没有想到会落难到这种程度。关在监狱的时候,他的生命是一个大的跳跃,因为常常有审问和侮辱。每天被疲劳轰炸审问,这时候苏轼认识了一个最重要的朋友叫梁成,这是一个管理监狱的狱卒,等于是一个老警察,苏轼过去的生活里没有这种人,他结交的都是欧阳修这种上层的知识分子。这个梁成很喜欢苏轼,觉得他真是被陷害的,所以常常偷偷带一点菜给他吃,冬天给他烧热水洗脚。这个时候苏轼变了,看人不再是只有知识分子,人其实有很多很多种,我相信在他的生命里面有了更大的领悟。我记得有人曾把陷害苏东坡的小人名字一一列出来,后来我跟这位朋友说,其实真的不必,因为我相信苏东坡应该忘掉这些人了。如果苏轼有所谓的修行,这是他修行的机会;如果这个时候他继续抱怨,如果他这个时候继续烦躁,他的生命是不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