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动天下--苏秦和他生活的时代写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说动天下--苏秦和他生活的时代写真- 第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思来想去,苏代最终决定重回老东家燕国。

  让他这样决定的理由,大概是其他诸侯中,虎狼的秦国他是决不会去的,魏国与韩国他刚出道的时候就没看上,现在就更不中用,出了事不可能指望它们的保护。楚国已经衰败得很,去那里没什么意思。赵国正跟齐国打得火热,不会对他有帮助。唯有日渐崛起的燕国似乎还有一线希望。这时的苏代大概还认为,自己在仕途上还可以有所作为的。

  可是燕国肯接受他吗,他该不会忘了自己曾经坑过它吧?

  其实苏代选择燕国的原因中,二弟苏秦肯定占了很大的比重。他可能并不了解苏秦在燕国官场的真实处境,只看见弟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凭苏秦的影响,燕昭王至少不会待他太苛刻。

  但要重新在燕国站住脚,仅有二弟帮忙是不够的,必须拿出自己的能打动人,特别是能让君王心动的东西来。

  于是就有了这一次的谏言,是写在一封书信里送到了燕国。

  在信中苏代对燕昭王说,燕国送质子向齐国示好,把自己摆到了“名卑而权轻”,低人一等的地步。现在又派兵帮齐国伐宋,“民劳而实费”,是劳民伤财的举动。如果宋国被消灭,齐军再乘势把楚国的淮北之地(当时宋国跟楚国都有淮北之地,楚的淮北可能就是东国)也抢到手,照苏代夸张的说法,齐国等于从“一齐”变成“三齐”,实力加倍猛长。这对燕国来说,“其祸必大”。

  可在目前局势下,不帮齐国又该怎么办呢?苏代提出了他自以为能够“因祸为福,转败而为功”的谋略'6'。

  五。相互的选择是因为互利。

  苏代的谋略是,燕国明尊齐国,暗中再联络秦国。

  这项谋略的具体操作办法是,燕国先唆使齐国明确宣布永远与秦国为敌,这样一来,受秦国欺负的诸侯必然跟齐国站到一起,秦国就将“为齐下”,处在齐国的下风。陷入困境的秦王定会想重新拉拢一些国家作盟友。燕王就可以趁此机会派说客去秦国,告诉秦王,燕国和赵国其实并不愿意看到齐国消灭宋国,那样“非利之也”,齐国更加强大对它们不是什么好事。

  既然如此,这两个国家为何还要支持齐国?燕国说客应该这样对秦王说,燕、赵这么作全是不得已,因为它们“不信秦王也”。

  秦王听了这话后,一定会想挽回燕、赵的信任。按苏代的筹划,燕国说客应劝秦王改变战略,把原来跟齐王联合称帝的做法改成跟燕、赵合伙称帝,“秦为西帝,燕为北帝,赵为中帝”,形成“立三帝以令于天下”的局面后,“韩、魏不听则秦伐”,韩国、魏国不听话可以由秦国惩治它们。“齐不听则燕、赵伐”,齐国不老实就交给燕国与赵国教训它,这样“天下孰敢不听”。等诸侯都不敢捣乱了,秦、燕、赵三帝国便胁迫魏国跟韩国一起*齐国,逼它把吞到肚子里的宋国和楚国的土地再吐出来。只要秦国肯照着这条路走,燕国跟赵国甩掉齐国就像扔一双拖鞋那般容易。

  这个谋略如果成功,燕国既可以实现打击齐国的“正利”,又能和秦国建立“上交”,这可是“圣王之事也”。苏代一定认为,自己的策划方案绝对一流'7'。

  可惜真实的情况是,这个计划很难站得住脚。

  燕国的实力虽然一直增长迅速,但毕竟还到不了真正强国的层次。凭这种状态就要和秦、赵并列称帝,根本是异想天开。就算作为亲戚的秦国能同意,当邻居的赵国也不会答应,它怎么肯在身边培养出一位未来的竞争对手呢?

  结合前一次给薛公献策的失算来看,已经上年纪的苏代是真的老了,只能出一些似是而非的馊主意了。

  虽然如此,接到苏代书信的燕昭王却表现得“善其书”,作出很有兴趣的样子。他当然不会傻到照苏代的糊涂计策行事,但却感慨地对人说:“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8'

  司马迁认为燕昭王这是在夸苏代,他在《史记》中又接着写到:“乃招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竟破。”

  “与谋伐齐”明显是把苏秦的事迹移栽到了他哥哥的身上,不过“复善待”苏代,却还是可能的,因为《史记》还记载,后来秦昭王召燕昭王入秦,被苏代劝阻,说明苏代已身在燕国。

  此时的燕昭王清楚,要搞垮齐国,“非苏氏莫可”,这里的“苏氏”当然包括苏代,但更多的应该是指苏秦。为让苏秦忠心又安心地替燕国奔走,燕昭王觉得有必要重新接纳曾经的祸国之臣苏代,在此语境中,他便用“苏氏”来统称这兄弟两人。

  由此推断,苏代在这之后大概就离开齐国,回到他仕途的起点燕国去了。

  对于苏代这个不安定因素的离去,齐湣王肯定没有一丝惋惜,也懒得理会。他的注意力全放在攻打宋国的大事上面。

  齐、赵结盟之后大概没过多久,齐湣王就急匆匆地开始了对宋国的入侵。

  这次战争很可能发动得十分仓促,卤莽的齐湣王事前并没有进行认真充分的准备,甚至也没有跟盟友赵国商量好怎样步调一致地行动。

  莽撞的后果很快就暴露出来了,本来是为了制约秦国援救宋国的齐、赵联盟,可当秦国决定这样做的时候,显然还没准备好的赵国,竟不能采取任何有效地配合齐国,抵抗秦国的举动。

  最后还是苏秦出头替齐国解除了后患。《史记》在讲述此事时,又把功劳记在了苏代的身上。这肯定是错误的,在此关键时刻,能承担这项重大使命的,只能是正深受齐王信任的苏秦。

  苏秦摆平此事的办法是,再一次利用还在齐相国位置上的韩珉(韩聂)。

  听说齐国进攻宋国,秦昭王当然很生气,但这其中最让他恼怒的是韩珉。他实在不理解,自己的这个朋友都在干什么,齐王不肯称帝也就罢了,怎么还会让他得寸进尺地侵犯宋国?

  不知道苏秦是怎么探听到这个情报的,反正他决定以此来做文章。

  他平生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秦国。

  见到秦昭王以后,面对他愤怒的责问,苏秦做出一副心向秦国的样子,假惺惺地给韩珉的过失辩护起来。

  '1'《战国策·齐策四》

  '2''5''6''7'《战国纵横家书》

  '3'《战国策·宋卫策》

  '4'《战国策·赵策四》

  '5'《战国策·燕策一》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十八章。波折重重
一。利益算计的背景是生灵涂炭。

  苏秦告诉秦昭王,韩珉攻宋其实是“为王也”,为了秦国的利益。

  攻打秦的盟国,居然是为秦国着想,这是什么荒诞逻辑?可苏秦就是有本事把说不通的谎言编造得合情合理。

  他对秦王说:“齐强,辅之以宋,楚、魏必恐,恐必西事秦。”

  以齐国的强大,如果再把宋国装进它的腰包,气焰必更加嚣张。与它相邻的楚国跟魏国必然害怕,肯定会转向秦国示好,以求得保护。

  秦国失去了一个小国宋,却“不烦一兵,不伤一士”地得到楚国(楚国虽然与秦国修好,但秦国这时显然不认为它是真心与自己结交。苏秦正是利用这一点宣称,听任宋国灭亡,楚国就将全身心投入秦国的阵营)和魏国,还可以乘机要挟魏国把一座叫安邑的城市奉献出来。

  听了苏秦的说辞,秦昭王不置可否。如果秦国确实能赚到好处,他当然并不在乎舍弃宋国。只不过他心里最希望出现的依然还是跟齐国的联合,以便尽快地完成打垮赵国的目标。

  由于揣着这样的想法,秦昭王没有对苏秦刚才的言论作评判,而是问起了另一个问题:“吾患齐之难知。一纵一衡,其说何也?”

  齐国太让人看不懂了。对它究竟是该合纵,还是该连横?

  问出这样的话,秦昭王似乎把苏秦当成了自家人。也许是他觉得,苏秦毕竟是姐夫燕昭王的臣子。虽然正是这家伙破坏了秦、齐称帝的好事,但在这个随时都在发生变动的时代,像苏秦这种为功利奔忙的职业说客,转换立场比换衣服还容易,方才他为韩珉的游说不就是证明。再说这无非是一次平常的征询意见,如果苏秦说的有理,不妨加以采纳。要是无理,不听他的就是了,有什么要紧。

  听了秦王讲齐国“难知”,苏秦却回答说“齐可知”。

  为什么“可知”,苏秦的解释是:“齐以攻宋,其知事秦以万乘之国自辅,不西事秦则宋治不安。”

  齐国现在明白了,跟秦国合作就多了一个强大的朋友,若是没有这个朋友,它连宋国都难以收服。

  苏秦接着说道:“中国白头游敖之士皆积智欲离齐秦之交。”

  中原游说的策士们无不费尽心机想离间齐国和秦国的友谊。

  苏秦继续危言耸听地说,中原策士这样做的居心,就是要帮赵、魏、韩、楚四国损害齐、秦两大国,“何晋楚之智而齐秦之愚也?”。

  怎么在这件事上,四国诸侯很聪明,齐和秦两个大国反倒愚笨了呢?

  苏秦这是在极明显地作齐国愿意重修旧好的暗示,对此一直盼望的秦昭王哪会不感到心动。

  苏秦最后放出一句话来:“晋楚合必议齐秦,齐秦合必图晋楚,请以此决事。”

  要么是赵等国算计齐、秦,要么就是齐、秦合力整治四国,您看着办吧。

  秦昭王还能说什么呢?只有客气表示同意的“诺”'1'。

  秦国果然没有援助宋国,苏秦的口舌此刻倒真抵得上数万雄兵。

  眼见到了紧要的时候,多年的盟友竟撒手不管,宋国已来不及愤恨,急忙又转脸向南边的楚国求援。

  对宋王的求救,楚顷襄王答应得倒十分痛快,可是宋国的使者臧子听了却一脸的忧郁。别人不解地询问,臧子告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