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幸福生活的密码:生活中的心理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找到幸福生活的密码:生活中的心理学-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里,随时准备蹦出来接招?
  

15.藏在口袋里的耳朵
人们经常这样形容一个人认真倾听──“竖起耳朵”。言下之意,就是知道别人马上要开口说话了,所以屏气宁神,切断一切噪声源,支好架势,打算仔细听个明白。
  我在这里要讲的是无意识的听觉注意──在一个十分热闹的场合,人声嘈杂,而且你正与朋友相谈甚欢。突然有人提起你的名字,这时,你会充耳不闻呢?还是会立即有所反应,好像耳朵就藏在口袋里,随时准备蹦出来接招?
  心理学研究表明,十有八九会是后者。
  你的反应可能是,朝说话人望去,或者有意识地加强注意,以便听清说话人下面说的话等。而那里,将成为你注意的主场,即便你正与朋友谈话,即便周围人声鼎沸,即便你正在做别的事情,你的耳朵依然会选择那里,把其他的声源降格为背景声音。
  看到这里,脑海里是不是想起办公室里经常冒出的声音:“是谁在说我呀?”而此时,通常很喧闹,而且说话者正在忙别的事情。
  或者,一个大平面中同时存在几个谈话的场子,正在聚精会神谈论工作的你,突然听到那边八卦的一群人提及你的名字,你这时的反应呢?是不是即使谈论再重要的事情也会开小差,甚至支起一只耳朵听那边?
  我开始想起小时候,在自己的房间做作业,爸妈在客厅看电视,电视声音很大。突然,我会停下来,探出头:“又说我什么坏话呢?”
  场景都很熟悉,不过你可能不知道,它们有一个有趣的名称──鸡尾酒会效应。因常见于鸡尾酒会上而闻名。
  鸡尾酒会的长桌上摆满各式各样的食品,与会者可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喜欢的食品。两只耳朵呢,也没闲着,它们在做同样的选择题──在周围音乐声、谈话声、脚步声、酒杯餐具的碰撞声中,无意识地监测周围的话语环境。一旦遇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就会顺着这个脉络听下去,不管环境多恶劣。
  有意思吧!
  当人的听觉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时,意识会将一些无关的声音刺激排除在外,而无意识却在监察外界的刺激。一旦一些特殊的刺激与己有关,就能立即引起注意。那些无关的信息看似被屏蔽了,可是当它突然成为注意点时,则会迅速上升成为主角,其它的东西反而被屏蔽了。
  所以,你会发现无数个偶然,电视剧里或者现实中。
  电视剧里,主角总是在混乱中听到一个秘密、一种身世。关键的语言总是在嘈杂的环境中被无意听到。再大的喧闹、再强的汽笛声、再高分贝的音响,完全不影响主角听到自己名字时的猛回头……
  你可能还很熟悉这样的场景:
  餐厅里,大家八卦一个绯闻女主角。你正在发表高论,突然瞥见女主角就坐在不远处,你心存侥幸,她可能没听见吧!不成想,自此以后,她处处针对你。
  最近,老板不太地道,老是在上班的时候吆喝谁又来晚了,谁要扣奖金了;下班之前却突然开会,一开就是半个小时。你在茶水间抱怨两句,结果,第二天就被叫去谈话了。
  记得读大学的时候,一位女友与其男朋友分手了。其实很突然,某次,他们一起去另一个学校的哥儿们那儿参加聚会,回来就宣告关系结束。“以为我没听到?我对自己的名字敏感着呢”!
  原来,女友中午在男生宿舍小寐,其他人都在三三两两瞎聊。突然,女友迷迷糊糊中听到自己的名字,以为在做梦,不过听觉倒是进入注意状态。她听到一个男生问男友,“你和她那个了吗”?男友回答,“没”。对方嘲笑,“肯定她不愿意”。男友回,“怎么会,我要是想的话早那个了”。
  睁开眼睛前,女友就决定,与该男分手。
  所以,永远不要假设别人关上了耳朵,很多时候,它们藏在口袋里。
  你看到无数人忙忙碌碌,汽笛声此起彼伏,谈笑声热火朝天,如果你以为这是隐蔽的场所,可以畅所欲言,那么,就等着为你的失言后悔吧。如同战争遗留下来的炸弹,你可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响起。在你以为一切都安全的时候,它会给你一个突然的袭击,让你猝不及防。
  当然,也可以庆幸,你的耳朵,可能会发挥你意想不到的作用,给你无数的不确定。
  比如,让你发现一个惊天的秘密,看清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偶尔发现一下哪些人在背后嚼舌根,或者监听一下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
  想要控制一下?以便于利益最大化?
  或许没辙。
  因为一切都源于无意识,一切都发于偶然,尽管背后蕴藏的,可能是必然。
  关节点:鸡尾酒会效应
  那些无关的信息看似被屏蔽了,可是当它突然成为注意点时,则会迅速上升成为主角,其它的东西反而被屏蔽了。
  永远不要假设别人关上了耳朵。很多时候,它们藏在口袋里。
  你的耳朵,可能会发挥你意想不到的作用,给你无数的不确定。
   。 想看书来

1.警惕第一根稻草
一个女孩,她的各路朋友总是找她借钱。
  一般她都不拒绝,三百五百的,也不是什么大数目,而且她真的不知道怎么开口拒绝。可是,好像所有人都闻到了这个气息,最后,连刚刚交换名片的陌生人都开口借钱,搞得她相当苦闷。借吧?自己很多地方也需要用钱,虽说每次都不多,可长期积攒下来也不是个小数目;不借吧?又担心形象受损,别人会不会说我小气?
  一位朋友,说自己就是公司里填缺补漏的万金油。
  谁家里出点小事,谁的差不想出,谁身体不舒服了,谁不想加班,肯定都落到她头上。有一次打电话,都半夜11点了,说还在单位。“还不是那个谁谁谁,突然说自己血压升高,就回去了,让我盯夜班”。搞到最后,连别人要约会,要逛街,要喝茶,都能成为她替人留在办公室的理由。她很伤心:怎么每个人都心安理得地欺负她?
  两件事放在一起,想说的是,其实女孩和我的朋友,都有机会阻止局面向糟糕的方向发展。可是她们都没有,或者不愿意,而是不断地让步,直到局面糟糕透顶,自己被压得无法喘息,难以收场。
  心理学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如果有人打破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而这扇窗户得不到及时维修,那么,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曾进行了这样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同样的汽车,把其中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辆,完好无损,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几个小时后,它就不见了。
  现实生活中,你可能会发现,一面墙上,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或者小广告没及时清理,墙上很快就会布满更多乱七八糟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一旦有人扔了一片垃圾,人们就会毫不犹豫地随地乱扔;还有,一个禁止抽烟的场合,大家都不抽倒也罢了,一旦有人点一支烟,那么,这个地方很快会变得烟雾缭绕……
  人际交往也是一样。我们都等着别人将第一扇窗户打破,然后再没有任何负担地去打破其他的窗户。比如,公司里有一个人比较好说话,那么身边的人则容易向他提出要求,如果这种要求得到积极回应,肯定会有下次。一次又一次之后,这个人就会变成“好人”。当周围的其他人遇到麻烦时,也会向他伸手。因为他们断定,这个人肯定不会拒绝自己,所以,他们会肆无忌惮地提出更多要求。
  如果团队里有一个人被欺负,那么身边的人,会没有任何顾忌地给他脸色看,老板说,今天怎么又晚了!同事说,怎么回事呀你,老这样!连最好的朋友,心情不好的时候都忍不住对他发飙。
  同理。如果你有借钱给别人的先例,不仅同一个人会不断向你提借钱的事,这个消息还会传遍你所在的圈子。当你的任何一个朋友急需用钱的时候,都会首先想起你。他们才不管你是否拮据,他们的诉求是能借到钱!
  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加以阻止,一旦形成风气,想改已经后悔莫及。所以,无论在什么样的状态下,无论对谁,都慎开第一扇破窗。如果第一扇窗户已经在不自知的时候打破了,当机立断及时修补无疑是明智之选。
  你已经放弃自己的原则做了一件事,那么,当第二件事到来的时候,不妨扭转一下局面,建立起自己的底线。当你真正建立起自己的底线时,别人一定不敢轻易触碰。因为,你让别人知道,你这里不是畅通无阻,而是有钉子,碰着了对谁都没好处。
  你还可以把别人的要求打一个折扣回馈给他,那么,下回他自然会要求得少一些。因为开口之前,他起码会想一想,在你这里,自己遭到拒绝的几率有多大。
  人与人的交往就是这样,双方都在不断试探彼此的底线,然后在一个不能前进的地方停住,划一道线,彼此相安无事。双方都知道,这是一个彼此都接受的度,超越这个限度,那就是挑战交往底线。
  所以,一些看起来是偶然的、轻微的“妥协”,如果你没有警觉并加以矫正,只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人们从来不会想到,情况已经足够坏了,所以,我要适可而止。这个人已经足够可怜了,所以,我不能再欺负他了。
  为什么最后一根稻草能压死人?
  因为之前老给一个人加稻草,他也没什么反应,他能忍,一声不吭,人家就觉得还可以继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