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幸福生活的密码:生活中的心理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找到幸福生活的密码:生活中的心理学-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后悔不迭时,你发现,其实选项不过两个,A和B,“没有优惠”的那个B+,无疑是商家生造出来的诱饵。他们很清楚,有了这个B+,B一定不愁出路。
  麻省理工学院有个教授做了这样的实验:他收集了许多年轻人的照片,组成吸引力相似的对子。如果拿一对这样的照片去问别人“你愿意和谁约会”,选中任何一人的机会大约是50%。然后,他制作了诱饵:把其中一人的照片略加变形,成为一个很相似,但是丑一些的候选者(诱饵)。这时,再让人在三者中选一个时,那个“诱饵”的原身(目标)被选上的机会就增加到75%。
  奇怪吗?一点儿也不。不信,看看生活中吧。
  一个女孩,如果身边有个特质和她比较接近,但相貌略差的闺密,那么,这个女孩的出彩率往往高于单枪匹马的美女。
  一项总结,如果恰到好处地摆在一个略差一点的总结后面,那么,这个总结的好感率通常高于后面所有的总结。
  一个孩子,你不觉得好看,如果身边总是跟着一个比他笨一点、差一点的伙伴,那么,这个孩子可能突然就变成了天使……
  一切错觉,都来自参照系。可以说,“诱饵效应”改变了你的参照系,一下子把你拉回到“向下看”这个角度上来。所以,那件你本身并不感兴趣的东西、并不喜欢的人,突然散发出致命的吸引力,让你为之着了魔。
  商家常常喜欢这么干。“买一赠一”总让你觉得自己好像赚了挺大便宜,其实,你只是在别人设定的比较体系中,觉得自己占了优势而已。手机套餐、网费套餐,算起来单位时间的确很划算,可是,你忘了自己的需求量其实并不多,让你放开了去用可能也没到套餐的上限;还有各种各样的健身卡、美容卡、发型卡塞满了你的口袋,可是,等真正用的时候,却发现像用一件即将过期的产品一样毫不留情……
  如果你根本不去理会这些,其实生活中也没缺少什么,正是那些你自认为省钱的举动套牢了你,让你无法抽身。
  那天下班,同事正在招呼人去漂流。两天前,她招人一起去玩高尔夫。原因仅仅是,看着便宜就组团了。比如,原价106元的套餐,现在只需要39元;原价398元的身体护理,现价58元;原价2350元的豪华双人温泉SPA,热卖276元!于是,毫不犹豫,在花完500元、再花500元、再花1000元的投入中,她成了“偶像级”团迷。
  表妹说,不久前去商场买鞋,其实,她只想买一双鞋。结果,三周年店庆,开门就送现金券,进去买东西也送券,不过分时段使用。也就是说,开门送的券,买鞋不能用;买鞋送的券,又必须到晚上十点后才能买衣服用。她耗了将近十小时,只有一双鞋是自己想要的,其他的都是鸡肋。
  其实,你可以有一份心理预案。进入商场时,先拿好自己的购物单,分清哪些商品是“诱饵”,哪些是真正的“目标”。当A和B各有优劣、相持不下时,看看你的权衡标准是什么,到了A+、B+,千万别改了你的参照系,标准还在,择优而取,很简单。
  求职面试时,你可以想办法把他人的特征设置为“诱饵”,把自己的特征设置为“目标”;征求意见时,把自己不想要的设定为“诱饵”,把真正感兴趣的设定为“目标”;说服别人时,把自己的倾向细分一下,“目标”放哪儿,“诱饵”放哪儿,让你的意见显得更民主……
  说到底,“诱饵效应”不过是一场心理相对论。不会用时,你也就是别人的一颗棋子;用得好了,你可以左右别人的心思。
  关节点:诱饵效应
  一个新选项的加入,不仅不会分走已有选项的机会,反而会使某个旧选项更有吸引力。
  诱饵效应改变了你的参照系,一下子把你拉回到“向下看”这个角度上来。所以,那件你本身并不感兴趣的东西、并不喜欢的人,突然散发出致命的吸引力,让你为之着了魔。
  如果你根本不去理会这些,其实生活中也没缺少什么,正是那些你自认为省钱的举动套牢了你,让你无法抽身。
  听说过不止一位演员说过,之所以走上演艺之路,纯粹是陪朋友考试,结果误打误撞进了演艺圈;也见过不少人取得成功,其实不过是低头做事而已,根本没想过什么前途远大。
   。。

14.在全神贯注中夭折
30岁的女友,很认真地谈了一次恋爱,结果还是无疾而终。她说自己真的很努力,在男友面前,说话做事都小心翼翼。每做一件事,每说一句话,都要寻思半天,担心会让男友不高兴;每次约会回来,还要回放一下过程细节,看自己是否有做得不妥的地方,以便下次改进。
  最后,她给我念短信。他们认识三个月,有上千条短信。她是挑着念的,内容无非是些去哪里约会、出差为什么不打电话之类的琐事,她均称之为可能分手的线索,要一一排查。那股认真劲儿,好像解一道数学附加题,这道题没有其他解法,只有一一排错,而且大有不解出来誓不罢休的架势。
  想起我高中时的一个好朋友,学习特别勤奋。在我仍处于叛逆躁动期的时候,她下决心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学。以她的实力,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她的刻苦,说起来谁都汗颜,在班里你很少她抬过头:早上你来,她低头学习;下课你出去,她没离开过凳子;等你背着书包走了,她依然保持同样姿势,直到最后一个离开。
  最后模考的时候,她的潜力更是在目标的刺激下越来越疯狂,把我们都远远甩在了后面。令人奇怪的是,到了高考,她居然二本都没过。第二年高考,她还是最后时刻的落榜生。如同一颗众望所归的果子,平时长得最鲜艳,却总在最后一刻夭折。
  不得不说,她们都很认真,甚至太认真了。可是很多事情,不是越认真就越能成功的。比如恋爱、比如学习,还有许许多多的事情。当你对某一件事情过于用力或意念过于集中的时候,反而容易把事情搞砸。
  有没有类似的感受:打牌的时候,随心所欲去打,通常无往不胜,可是当你下了赌注认真去打,反而频频失手;打球的时候,平时传球、接球水到渠成,到了真正打比赛,却总是容易出这样那样的纰漏;约会的时候,当你见的是一个你并不感兴趣的人,通常会侃侃而谈,可见了真正喜欢的人,却怎么都不自在;还有,面试的时候,当你面的是一家不太重视的公司,会发挥正常甚至超常,可是当你面的是心仪已久的公司,很可能顾虑重重、紧张兮兮,自己先给自己判了死刑……
  我们都知道,在给小小的缝衣针穿线的时候,你越是全神贯注地努力,线越不容易穿入;反而是左右都试探试探,或者抬头换一个眼神,线轻轻松松就穿进去了。做事也一样,当你心无旁骛、目不转睛的时候,那些平素可以轻松完成的事情就像故意跟你作对一样,在你面前玩这样那样的鬼把戏,让你恨得咬牙切齿。可是,当你终于决定放弃的时候,却可能会突然柳暗花明,这就是“穿针心理”。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目的颤抖”。
  “目的颤抖”四个字很形象。你小心翼翼端着一个杯子,这个杯子里盛着信心满满的目标,可是,当你所有的心思都在那儿的时候,目标不会变得很强大,反而会变得很脆弱。脆弱到你的手一抖,目标就粉身碎骨了。其实,它本可以安然呆在某个角落,等待时机成熟的时候瓜熟蒂落。
  不止一位演员说过,之所以走上演艺之路,纯粹是陪朋友考试,结果误打误撞进了演艺圈;也见过不少人取得成功,其实不过是低头做事而已,根本没想过什么前途远大。
  其实我的女友,本可以安然享受她的恋爱,而不是见男朋友像见老板,把自己弄得畏首畏脚。结果其实没那么可怕,这次失败了,总有适合自己的那一个;我的中学同学,本可以把目标暂时搁置一下,考试就是考试,它跟美好未来不能完全划等号。把所有希望都拴在一场考试上,考试本身已经变得不堪重负。
  所以,别让目的占据你全部的内心。一个人不能没有目的,它是引领你前行的探照灯,借着它你可以看得更远;但是,如果把目的绑在自己身上,它只会变成一个沙袋,把你压得喘不过气来。
  很多压力,不是事情本身生发出来的,而是自己主动附加在身上的、因为太在乎、太看重了,所以把自己弄得很沉重、很紧张,而人一紧张,就会出现心跳加速、焦虑、精力分散等不良反应。这一系列的不良反应会使才能无法正常发挥,最终导致失败的结局。
  不妨把目的放远一点。你所经历的每一件事都是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结果。当你觉得一直在过程中的时候,可能在某天就与目标不期而遇。
  或者把自己放远一点。所有的一切都是历史,包括你正在经历的。当你觉得一直在经历历史的时候,目标已经被你不知不觉跨过去了。
  尽量用平常心去做事,然后在做每一件事情时放松心态。尽心尽力就可以,不要太去关注事情的结果是什么,当你忘掉结果的时候,才容易进入最佳状态。
  你还在揣着目标四处碰壁吗?放下吧,这样自己才可以轻装上路。
  关节点:目的颤抖
  当你所有的心思都在那儿的时候,目标不会变得很强大,反而会变得很脆弱。脆弱到你的手一抖,目标就粉身碎骨了。
  一个人不能没有目的,它是引领你前行的探照灯,借着它你可以看得更远;但是,如果把目的绑在自己身上,它只会变成一个沙袋,把你压得喘不过气来。
  当你忘掉结果的时候,才容易进入最佳状态。
  在一个十分热闹的场合,人声嘈杂,而且你正与朋友相谈甚欢。突然有人提起你的名字,这时,你会充耳不闻呢?还是会立即有所反应,好像耳朵就藏在口袋里,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