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蒲草的记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香蒲草的记忆- 第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以新娘属相为零开始往上数。比如新娘属蛇,所妨属相为:马狗虎。也就是以蛇为零,蛇前面为马,马就是一五九中的一;从马往上数至五,五为狗,狗就是一五九中的五;从马往上数至九,九为虎,虎就是一五九中的九。一五九所指属相的人,禁忌与新人见面。

  女方回礼:原酒壶内装满红豆,上面插葱,另有股儿食。股儿食是指:底面由石榴、大桃组成,上面装饰十二属相的造型,五颜六色,千姿百态,十分壮观。舁食盒的男役不在女方家用饭,每人却可得到一份可观的喜钱。

  早饭前,新郎与新娘各请族内十全十美的童男童女,按照开脸单上所指方向,在脸上用五色丝线开脸,十字交叉,一按即成。开脸后,不准外人与新人见面说话,着专人为新娘美容化妆,精心打扮。

  有关开脸这道程序,我小时候还见过。印象中只是给新娘开脸,并没有给新郎开脸之说。所谓开脸,就是用丝线绞去新人脸上的汗毛,使其更漂亮,使其更富有魅力。也就是说,开脸是未成年人转变为成年人一堂必修课。

  然后鼓乐进门安鼓,奏“大得胜”。

  鼓乐早餐后,吹奏“揭盖头”,或“龙凤配”,或“天仙配”。

  上午八点,喜乐一奏,礼帐先生忙于收礼接物,协助礼帐先生的能人巧士,则张挂衣料,招待亲朋。

  这时候,只听得总管一声令下:开骑马宴。执事们先把桌凳摆放妥当,然后端上酒菜,然后排列座次。这时,铺红毡的男役,赶紧把红毡铺在新郎与伴郎所坐的板凳上,首先请新郎与伴郎并排就坐,娶亲长辈坐在新郎左边,主婚人落座在最下面。

  主婚人酌满第一杯酒,双手捧给新郎。然后说:今天是你娶妻的良辰吉日,从此你要上承宗祀,下惠家政,望你好自为之。

  新郎接过酒杯,回答:是!一切照办,不敢违命。

  然后依次酌酒。

  吃完饭后,拜祖三叩首。

  这时,总管依照原定时辰,让男役在彩棚外面放第一声炮,迎娶人马准备出发;放第二声炮,仪仗、响工、轿夫列队以待;放第三声炮,迎娶队伍出发。迎娶第一人背红毡,兼放炮;第二人为男方娶亲的,也是负责人;第三人是伴女婿;第四人才是新郎官。女方一般是三人:一位是送亲的,这位一般要打扮得漂漂亮亮。另一位也是女的,一般是一位懂规矩的老妇人,她的职责就是指点新娘,以免丢丑出洋相。另外一位就是新娘了。

  放炮的走在最前面,仪仗队与鼓乐队跟着,随后是铺红毡的,娶亲的,伴郎,新郎。按选定路线依次步行,出门上轿。一共四乘花轿,第四乘轿是专为新娘准备。过往村庄都要下轿步行,由娶亲指导新郎给沿街道路两旁的人(两人以上)作揖。若遇长者,娶亲的也要主动作揖。走出村口后,再上轿前进。

  当娶亲队伍来到女方村口时,要放一声炮,告给女方已到村口,女方应赶快做好准备。这时候,娶亲长者要整理一下队伍。下轿,互相捡查衣冠是否整洁,面容是否完美,然后徐徐向前。当走到女方住的巷口时,放第二声炮。在女方家门口时,放第三声炮。娶亲队伍分两列在门外,等候女方长者出来迎亲。

  女方伯伯或叔叔,胸前佩戴喜花,主动与娶亲作揖,握手。这时,娶亲首先说:参见神主。然后步入正厅,在神主前三叩首。再说:参见长亲。在迎亲的引导下,双方来到老宅,向其祖父或祖母叩首。然后,再进女方宅院,迎亲与娶亲互相谦让,依次进入彩棚,新郎与伴郎三叩首后,新郎就位,坐在首席;伴郎次位,坐在次席。送亲的坐在下边。娶亲长者,在彩棚另设座位。然后上茶。放炮的男役,将事先准备好的红包,赏给送茶之人。

  一方说:道喜。

  另一方说:谢赏。

  在此之前,女方着专人给娶亲所带跟随简单设宴,并赏给每人一份小钱。随后,将男方为新娘特意缝制大红缎被子,放进新娘房间,让新娘坐在上面。

  酒菜端上来之后,女方家长要给新郎、伴郎、娶亲三人酌酒。新郎与伴郎应站起身来,双手接过酒杯,以示感谢。厨房主厨师傅特意为新郎炒一盘菜,亲自端上,报菜名,然后站在旁边。新郎品尝后,奖赏一份小钱。厨师接过红包,说:谢赏!

  席面因贫富有异,一般是“八八席”:也叫八碟八碗。八碟一般为冷菜,八碗一般为热菜。也有“盘碗席”:也*盒席。四方盒子,形似木床,内装十二个木碟,*盒。有盖有底,美观大方,很有讲究。此席一般为二十四道菜:热菜为十二个,冷菜为十二个。这种床盒席,我小时候也见过一二回,后来就不怎么见了。还有水菜盒子,“二眼睛”(此为村民戏语,意为二盘菜:一冷一热)等等。

  花馍馍端上后,女方为新郎、伴郎、娶亲的留“子孙馍馍”,每人一对。另外,女方为男方还准备好一些东西:酒盅一个,筷子一双,金花两支,两条红绿绸交叉在肩上,胸前打结花。

  饭后上茶,总管催促新娘上轿,放炮的小伙子在彩棚外放第一声炮。这时,新娘母亲吩咐女儿:以后做事要小心谨慎,在家要孝敬公婆,听从公婆的话。

  这时候,第二声炮响了。新娘坐在炕桌上,炕桌上铺大红锻被子,女方家着两名至亲年轻男子,舁上新娘,小心谨慎,慢步上轿。这时候放第三声炮。娶亲队伍依次待命。娶亲与新郎及伴郎在彩棚作揖告别。

  然后门外鞭炮大作。

  然后门内鼓乐大响。

  迎亲家长,按礼节送出大门。女方送亲之人各坐一辆轿车,不走重路,直奔男方家。

  女方送亲的人,也有规矩:男的是叔叔,女的是姑姑。无叔叔与姑姑的,哥嫂代替。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男婚女嫁:幸福的“开始”(一)
男婚女嫁:幸福的“开始”(一)

  
  祖先对幸福的理解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究其形式而言,最基本的不外乎这么几种:有衣穿,有饭吃;有房住,有田种。谷不生虫,人不得病;小有所养,老有所终。正所谓: 

  久旱逢甘雨,

  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

  这是祖先用诗歌形式,简要总结出人生四大喜事。尤其是洞房花烛夜,对成过亲拜过堂的男女来说,那是一段美好的回忆;对未成家的青年男女而言,无疑是令人神往又心旷神怡的美妙仙境。洞房给人的印象,总是那么神奇而迷恋;洞房给人的感觉,又是那么美妙而不可言传。

  一对新人喜形于色,这种喜气所带来的气息,影响着周围所有的人,无不欢欣鼓舞,无不为之兴奋。这种喜悦是互动的,牵挂着无数关爱,寄托着无限希望。

  大婚这天,村里人像过节赶庙会一般热闹。鞭炮震天,鼓乐齐鸣。男女老少喜笑颜开,人人脸上挂满喜气。老年人围坐在响工旁边听曲儿,小孩子跑前跑后嬉玩,小闺女和小媳妇则翘首踮足,以睹新娘美貌为幸事。

  骑马宴后,婚礼逐渐进入高潮。彩棚内开始布置桌凳,准备就餐。这时,总管吩咐各执事将酒菜按序摆好,总管面向彩棚内,高声喊道:现在由我主持,以彩棚正面“喜”字为中,左右分开,我举右手为首席,我举左手为次席,首次席高桌坐四人,方桌首次坐八人,混席高桌坐五人,方桌坐十人,圆桌参照方桌排列。

  男首:内兄或内弟。

  男次:表兄或表弟。

  陪男首:姐夫或妹夫。

  陪男次:连襟。

  女首:妻嫂或弟媳。

  女次:表嫂。

  陪女首:胞妹。

  陪女次:妻姐或妻妹。

  其余各席按亲疏远近,辈份高低,年龄大小,互让入座。这时,父母要给首次席的客人酌酒。

  厨师或响工向男女首次酌酒道喜,可得一份小礼。

  娶亲队伍回到自己村口时,放一声炮。众人一听,笑逐颜开:娶媳妇的人回来啦!新媳妇回来啦!早已等候在村口的灯笼队伍,与火把队伍欢呼雀跃,引头的大红灯笼走到巷子口时,大门前的旺火已经点燃,婆婆端着一碗麻油,将油泼在旺火上,意味着“兴旺发达”。

  迎娶队伍进大门时,男方大门顶上还有人扔喜糕。一位男人手拿一个竹簉篱,里面放着七个喜糕,往下扔三个,留下四个。这种“扔三留四”的乡俗,不知是何原因。

  迎接新人的,引送新人的,这时候全部站在大门外。仪仗队,鼓乐队分别站在大门两侧。奏鼓乐,放鞭炮。一乘轿和二乘轿在大门口停下,娶亲与伴郎自动下轿,第三乘轿与第四乘轿一直往里走。这时,伴郎急忙在轿前接下新郎,新郎手握弓箭,指向前方。

  引新媳妇的人,快步走到第四乘轿前,搀下新娘,铺红毡的人急忙将毡子铺在地上。这时候,唱喜歌的人就出来了。唱喜歌的人,一般是村里有文化又有声望的长辈,手端盘子,盘子内放些五谷之类的农作物,边走边唱喜歌。村里人也叫唱“下轿歌”。

  炮响三声吉日开,

  请得新郎下轿来。

  新郎下轿喜盈盈,

  抖弓搭箭你英雄。

  披红挂绿样样新,

  新科得中状元公。

  你在花堂略等等,

  待我随后引新人。

  鼓响咚咚锣响鸣,

  轿里请出月宫人。

  看了前,再看后,

  新人红鞋穿牢固。

  看了左,再看右,

  看那陪嫁够不够。

  金童*两边排,

  婶子嫂子搀架来。

  怀里抱得大喜壶,

  亲戚朋友乐悠悠。

  之后即兴发挥,见什么唱什么,惹得众人哄堂大笑。还有一例喜歌,以气收尾,别具用心。

  时气运气赶吉气,

  今天是个好天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