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之神箭无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之神箭无敌- 第20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有瓦遮头,有食裹腹,百姓的要求就这么简单。看着百姓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样子,我才知道百姓是多么容易满足,可就是这个再简单不过的要求,千百年来却没有几个年头是真正有过的。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兴,则大兴土木,很快就会有苛政、重税、强占土地等强压在百姓身上。亡,则兵祸连连,首当其冲的也同样是穷苦百姓。而此时他们所得到地幸福,或许也只是漫漫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短暂的春天而已。

“大人。”

正当我沉浸在对百姓的怜悯之情中时,一个声音将我拉了回来。

“哦。原来是徐大人。”

当我回过头时,却意外地发现是出外助义军对付驱口军的徐格。数月不见,徐格脸上却多了几分风霜,皱纹也加深了许多,这让我心中不禁对这位老人有了几分歉疚。

“不太顺利吧!”我拍了拍徐格的肩膀道:“有劳军师了。”

“不敢。”徐格受庞若惊地拱手弯腰道:“为大人分忧,这本是属下分内之事。不过此行倒确如大人所言,并非一帆风顺。”

“哦,说来听听?”闻言我不由疑惑地问道:“难道还有驱口军连忠顺军也无法对付不成?”

“并非如此。”徐格摇头道:“忠顺军所到之处,无不摧枯拉朽,以雷霆万钧之势横扫大半河北。难的,却是义军。”

“嗯?”闻言我不由皱了皱眉头,奇道:“忠顺军此去是助其对付驱口军,并非收编义军,何以还会成为徐大人的难题?”

“出于对大人地害怕之心。”徐格摇头叹道。

“害怕?”闻言我不由更加疑惑。

“正是。”徐格点头道:“大人一路将蒙古鞑子驱逐出中原,可说是居功至伟。百姓中凡知道此事的。都毫无例外的认为义军效力于大人是理所当然之事。是以……”

“是以有些心怀不轨的义军便封锁消息,不让百姓知道真相?”闻言我不由微怒。

“倘若只是如此。尚且还可忍受。”见我发怒,徐格眼里不由现出了几分喜色。

“有些义军的卑劣行径却是让属下忍无可忍。”徐格接着说道:“比若汾州今山西汾阳姚武,太原伍平,二人分明是抢了大人的功劳,对百姓说蒙军是在其二人地合击之下远逸塞外的。耀州杜达成则更是荒谬,为了达到百姓仇视大人的目的,其竟然将大人说成是凶残赛蒙军之徒,耀州百姓竟无一敢与我等交谈,我军前去剿灭驱口军,杜达成不但不助战,反欲烧我等粮草,好在李统领发现得早,否则……”

“够了。”我越听心中越不是滋味,都说“兄弟嬉于墙而御于外”,可在这蒙古人刚被赶出长城大局未稳之际,墙内却又开始内斗了。

封锁消息,这对于这没有电视没有广播的时代来说并不是太难,即便是像临安那么大的城市,似贾似道那样欺上瞒下的行为也是层出不穷,是以杜达成他们为了一已私利要做到这些,倒也不是不可能。

此举害我名声事小,害百姓事大。他们分明就是想趁这乱世割据一方,百姓才脱离了被蒙古鞑子欺压的苦海,却又要落入他们所设计的战祸之中。

“忠顺军到达这些地方之时,可曾与百姓说过真相?”随后我心中又起了一丝疑惑,此次徐格与李程所领的忠顺军也不在少数,以他们对我地崇敬,哪里还会容得那些宵小如此说我。

“他们根本就不与我等入城。”徐格苦笑着说道:“我等一至城外,他们便如临大敌般地严阵以待。我等与城外地百姓交谈后,才知道了这些情况,而当告知其真相之时,大多百姓却是不信,或者也可说是不屑。”

“不屑?这却又是为何?”

“蒙人留下的规矩。”徐格叹道:“蒙古人为一等,色目人为二等,汉人为三等,而我们,则为四等。是以在他们地眼中,我等均为下人。”

第六卷 还我河山 第四十章 狼烟

笑话,真是天大的笑话;愚民,愚蠢至极的愚民。听徐格说还有人延用蒙古人的规矩,我不由火冒三丈。

无怪乎每个完成国家大一统的君主,都是残忍与睿智兼备;无怪乎每个国家的统一,都是一个血与火的过程。一个分裂的国家,有着不同思想和不同意志的人实在太多了,要想把它们统一在一起,绝不是在谈判桌上能够完成的。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恐怕只有战争了。

“大人。”徐格对我拱手说道:“对付此等义军,倘若再听之任之,只怕非百姓之福啊。以大人之见……”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我长吸一口气,终于下定了决心。与其让这些不明真相的百姓受人利用,在河北之地打来打去,倒不如趁其还未壮大之时,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

“是。”闻言徐格嘴角不由露扯上了几分喜色,可在盛怒之下的我,哪里还会看得到这些。

后来我才知道,其实形势根本就不似徐格所说的那么不堪,什么汾州姚武、太原伍平,不过就是几个真不知道蒙军是被谁打走的小喽罗,在这信息极不发达的年头像这样的人还真不在少数。更夸张的还是那个耀州杜达成,他根本就是占据了耀州的驱口军,作为驱口军小头目,将我说得如此不堪当然也是常理之事。

熟悉政治的徐格,如此刻意地将我激怒。为地其实也是趁各部义军还未壮大之时,尽早使其统一,否则假以时日要谈统一便更为困难,百姓也会因此而付出更大的代价。事实也证明他的做法是对的,是以我在知道真相后也并未对他有所怪责,只是狠灌了这只老狐狸一坛老酒,只让他叫苦不迭。

“就没有好消息么?”我没好气地问着徐格。

“自是有的。”徐格习惯地轻抚山羊须笑道:“大人鼓励农耕。低赋税,轻遥役。属下自运河北上至此。所到之处,百姓无不安居乐业,都在赞颂着大人之德。”

“也只是这几处地方而已,却还远远不够。”

由于水师的原因,运河一带始终被我牢牢地控制在手中,是以也比较安定。再加上我无偿为这些城镇的百姓提供过冬地粮食和播种的种子,百姓自然是对我无比拥戴了。

三十抽一。这是出于要养活近三十万军队地考虑。这比起大宋的两税来说,却也不知要轻了多少。

宋朝的两税,指的是农夫春秋两季上缴的税收,虽名为十抽一,但其附加在两税之上的税收却还要比两税本身还要重得多。比如名为“支移”的附加锐,便是将税粮运至临安地费用,朝庭将其转嫁到百姓身上。“折变”,是朝廷将粮食转卖时所需的费用。“加耗”。则是运输过程中的损耗。此外还有勘合钱、市例钱、縻费钱等等,不可枚举。最后让那些贪官污吏千方百计想出来的附加税,竟然有七十种之多,使得其实际的税收竟高达三抽一,有的地方甚至更多。

如此繁重的税收,再加上没有任何报偿的劳役。使得大多数地百姓根本就没有能力养活一家老小,于是山贼、强盗便随之而起,溺杀刚出生的婴儿也成了某些地方的特色。可以说以南宋这样的朝政,即便是没有蒙古的入侵,其灭亡也是迟早的问题。

“那么,还是没有找到纽璘部么?”我又接着问道。

数月来,徐格所有地行动都以书信的方式向我呈报,是以我知道他为了寻找纽璘部,在运河以东的地方,对驱口军和山贼都清剿得特别仔细。

徐格略有愧色地摇了摇头:“便是深山老林。属下也派熟悉地形的义军前去探察过。却始终没有任何形迹。以蒙古人所带的马匹数量,两万人便会有五万至六万的马匹。属下以为要藏匿一支如此庞大的队伍而不露痕迹,这根本便是不可能的,是以……”

“是以徐大人以为蒙军已经不在河北了。”

“正是。”徐格点了点头:“不过属下却也不明白他们是以什么方法在我等眼皮低下逃回蒙古的。”

“逃回蒙古?会否他们根本就没有逃回蒙古?”闻言我不由皱了皱眉头。

“大人的意思是……”徐格震惊地望着我道:“大人是说他们逃到了宋境。”

“不错。”我点了点头,这太像我在西川之时汪世显逃到宋境地情形了。不过,这也太荒谬了,蒙古一向都是大宋地死敌……连我自己都不太相信这种说法。

“确是大有可能。”徐格脸色苍白地肯定了我的说法:“想当年秦灭六国又何尝不是今为盟友,明为死敌?朝秦暮楚之事在中原出现已不在少数,当年联蒙灭金之事只怕又要重演了。”

被徐格这么一说,我也就坚定了这种想法,有句话叫做:只有永远地利益,没有永远的敌人。利益的驱使之下,兄弟反目、仇敌携手之事在政治上实在是太平常了。

想了想,徐格又咬牙狠声说道:“大人如此轻易便将蒙人自驱逐了出去,料想宋廷那一干贼子必以为他们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对付蒙人,于是并不将蒙人当作一回事,矛头很快就转向了大人,孰不知就凭他们那些酒囊饭袋又如何能与蒙军抗衡?只怕要到国破家亡刀剑及身时,他们才会明白自己是多么的愚蠢。”

“大人。”便在此时,一名军士慌慌张张地跑上前来叫道:“大人快看,狼烟,狼烟……”

回身望去,却见远处山顶的烽燧正有一条直且黑的狼烟直冲云屑,以大宋烽式,每日早晚需各放烟一炬以报平安,而此时早已过了早炬的时侯,那么这狼烟就只有一个解释:敌情。

第六卷 还我河山 第四十一章 居庸塞

居庸关,时称“居庸塞”。史书有云:天下有九塞,居庸其一焉。居,意指居住;庸,则为庸徒、庸人。相传此处是秦始皇修建长城时,将囚犯、士卒和强征来的民夫徙居于此,取“徙居庸徒”之意,故名居庸。

既是关押筑长城的“庸徒”之所,其自然便是封闭有如一座小城一般,大凡长城都是不封闭的,而作为长城一段的居庸关,却并非如此。

居庸塞距燕京不过百里,有南北两门,南门曰南口,北门曰居庸关。周长一十三里三十七步有奇,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