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和女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妻子和女儿-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过他们过得很幸福。当然,假如她丈夫稍稍多关心点她的广泛兴趣,或者允许她和关心她的人来往,那么哈姆利太太就不会害起慢性病,健康日衰。他婚后逢人便说他从人们称为伦敦的茫茫楼群中得到了一切,值得。这是让他妻子听的奉承话,他说了一遍又一遍,直说到她去世。起初她听得神魂颠倒,直到最后一次听时也还满心欢喜。话虽说好听,她有时候却仍然希望他能认识到,大城市里总归还有一些他不知道的值得听听、值得看看的东西吧。可是他再没有去伦敦。她去他也不挡着,但每次她装了一肚子到伦敦去的见闻和活动后回来,他却总是不闻不问,毫无共鸣,后来她便干脆不去了。尽管他人很好,她要去他会很爽快同意,后来她干脆不去了。尽管他人很好,她要去他会爽快同意,而且让她不愁花销,她还是不再去了。”好啦,好啦,我的小妇人,把这些钱都拿上!把自个儿打扮得漂漂亮亮,不亚于她们任何一位。喜欢什么就买上,别让哈姆利家脸上无光。去逛公园、下剧院,和她们中的佼佼者一起出风头。我知道等你回来再见面我会很高兴的,不过玩的时候就玩个痛快吧!”她回来后话就是这样的了:”好,好,我看这一趟你玩个痛快吧!”她回来后话就是这样的了:一套怪烦人的,也不明白你怎么不觉得烦。出去走走,看看南边园子里花儿长得多好看。我吩咐他们种了你喜欢的各样品种,我还去了一趟霍林福德苗圃,买了你去年挺喜欢的那些花草插条。这么天花乱坠地谈伦敦,听得我晕晕乎乎,吸口新鲜空气可以醒醒脑。”


① 美国历史上七至八世纪时的七国时代。


哈姆利太太读书很多,相当喜爱文学。她温柔和气,多愁善感,心眼细,心肠好。伦敦再不去了,也放弃了和她教养相同地位相当的伙伴常来往的社交乐趣。她丈夫早年教养不足,便讨厌和那些他理应平等对待的人交往。她丈夫早年教养不足,便讨厌和那些他理应平等对待的人交往。他又太清高,不愿与地位低于他的人为伍。他的妻子为了他做出了牺牲,他因此更加疼爱她。不过,她被剥夺了所有的强烈爱好,身体便渐渐不行了。也没什么具体的病,只是从不见个好起色。她要是有个女儿的话,也许情况会好一些,可她的两个孩子偏偏都是儿子。两个儿子的父亲当年没上完学深受其害,一心要让儿子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早早就打发两个儿子上了预科学校。他们打算先上拉格比①,再进剑桥;牛津再不考虑,因为哈姆利家的家传之恨。老大奥斯本——跟着他母亲的娘家姓起的名——既兴趣广泛,也有些才华。他脾气几号,爱动感情,简直像个姑娘一样沉不住气。他在学校里功课很好,获得多次奖励。一言蔽之,他是父母亲的骄傲和欢乐,还是母亲无话不谈的好朋友,除了他,母亲再没有个说知心话的人。罗杰小奥斯本两岁,身材高大结实,举止笨拙,像,了他父亲。他长着四方脸,申请庄重,倒是不动声色的模样。他人不错,只是呆板些,校友们都这样说。他没有得过奖励,但带回家里来的操行报告很好。他对母亲表示亲热时,母亲便说叭儿狗和驴的故事,笑话他笨,后来他就再不表露任何个人感情了。他要不要走他哥哥上完中学上大学的路也很成问题。哈姆利太太认为要他上大学倒会使他太难堪,因为他实在不像是会在学问上出人头地。任何一种务实的工作——比如当个建筑师——可能更适合他干。她觉得他哥哥上大学肯定出类拔萃,让他再上同一所大学的同一个学院,三番五次考不及格,最后捧木匙而归,未眠太丢人。可是他父亲向来固执己见,飞要两个儿子受到同样的教育不可,非要他们双双得到他被剥夺了的好处。要是罗杰在剑桥学不好,那是他自己不争气。钥匙他的父亲不送儿子上大学,那就是没尽到责任,总有一天孩子会对此痛心疾首的,如同老乡绅自己也痛心了许多年一样。于是罗杰跟在哥哥奥斯本之后上了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哈姆利太太又寂寞孤独了。关于罗杰到底上还是不上大学的定夺有一年光景左右,最后还是她催着去上了。她多少年来病得走不过自家的花园,多半时光消磨在轮椅沙发上,夏天推倒窗前,冬天推到壁炉旁。她住的那间屋宽敞舒适,四扇落地窗对着一片草坪,草坪扇点缀着一个花坛,草坪向远处伸展,隐进一片小树林,小树正中央有个池塘,长满一池睡莲。哈姆利太太自从坐在轮椅沙发上后,便以读书和写诗交替进行的方式度过时光,她写下了很多首优美的四节诗专门吟咏那个隐在树林伸出看不见的池塘。她身边有一张小桌子,上面摆着最新出版的诗歌作品和小说,一支铅笔,一个临时记录本,一些零散的空白纸;还有插在花瓶中的一束花,都是她丈夫采来的,不论冬夏,她每天都有新鲜花束。她的女仆每隔三小时给她端来一服药,另有杯清水,一块饼干。她丈夫在酷爱新鲜和户外劳动之余,只要抽得空,便常来看那她;不过她的两个儿子不在时,她白日里的大事情便是接受吉布森先生经常性的职业访问。


① 美国历史上七至八世纪时的七国时代。
② 英国剑桥大学赠给数学学位考试末名及格者的木匙。


吉布森先生明白她真的有病,就在人们都说她的病只是幻觉的时候,真正的隐患却在发展。有一两个人还怪他迁就她的幻觉,他听了只是笑笑。他觉得,她的痛苦在加深,而且说不明白,只有他经常来看才能有所缓解,让她得到真正的快乐。他也明白,哈姆利老爷巴不得他天天来。他还看到,只要仔细观察她的病症,他就有可能减轻她肉体上的痛苦。除了这种种原因之外,他还在与这位乡绅的交往中得到极大的乐趣。吉布森先生喜欢这位乡绅不讲道理的倔脾气;也喜欢这位乡绅的刁钻古怪,在宗教、政治、伦理道德等方面顽固不化的保守性。有时候哈姆利太太觉得他有些观点会使医生不快,有些反驳医生的话也过于唐突,便要道歉,或想从中和稀泥,但每逢这种时刻,她丈夫便伸出他那只大手,几乎无比疼爱地放在吉布森先生的肩头,说出一番打消妻子顾虑的话来。”别打搅我们,小妇人。我们能互相理解,是不是,医生?可不,多亏了给你治病,不知多少次他给我的启发比他得到的报酬更多。只不过,你瞧瞧,他惯于用糖衣裹上厉害炮弹,把不饶人的刺儿装扮成温良恭让。但我明白他那是良药苦口。”
哈姆利太太挂在嘴边的心愿之一是莫莉来她家做客。吉布森先生总是不答应她这个请求,但他讲不出一再拒绝的原因。其实他这是希望孩子永远陪伴着他,但他另有一套说法为自己开脱。他认为孩子来哈姆利家的话会影响功课,有固定时间的访校活动也会打乱了。哈姆利太太的房间又暖和,又飘着花香,这样的环境对姑娘家不太好。奥斯本和罗杰说不定回家,他不希望莫莉在与年轻人交往时严重只有他们两人。他俩也许不回家,那么他的姑娘就得一天到晚陪着一个神经兮兮的病人,实在枯燥烦闷。
不过终于有一天吉布森先生骑马过来时,主动提出让莫莉来访。哈姆利太太热烈欢迎,照她的话说是”张开心灵的双臂”来欢迎。来往多久也没有肯定。吉布森先生之所以改变了原来的想法原委如下:前面提到他收学生实在是违心的事,这不假,但反正是收了,一个威尼先生,一个是考克斯先生,在家里称为”两位年轻绅士”,在镇上冠以”吉布森先生的两位年轻绅士”。威尼先生年龄大些,经验也多些,有时候可以权代先生之劳,通过为穷人治病及处理”慢性病例”积累经验。吉布森先生常和维尼先生探讨行医中的实践问题,想诱导他独立思考,希望有朝一日维尼先生能 有所创见。可是他的希望落空了;这位年轻人谨慎稳妥,从不贸然行事,但同时总是赶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过吉布森先生仍记得他打过交道的”年轻绅士”中有差得更远的,所以对维尼先生这样一位老成持重的大龄学生虽然不觉得是师门之幸,却也是满意的。考克斯先生是个十九岁左右的小伙子,长着一头油光闪亮的红发,脸也差不多跟头发一样红,他对这红脸红发两样东西非常敏感,也颇巨额害臊。他是一位印度军官的儿子,这位军官和吉布森先生是老相识。考克斯少校目前在旁遮普①的一个基地供职,基地的名称很难念得准音。他来过英格兰,临走的前一年口口声声说他把独生儿子安排在老朋友门下当学生真是心满意足。其实何止是如此,他不但要吉布森先生负起教导他儿子的责任,还几乎让他当了他儿子的监护人。他给吉布森先生说了很多注意事项,认为他的儿子拜师应该特殊一些。吉布森先生有点生气,向少校保证说,他所讲的那一类注意事项,每一次拜师时他都认真听取过,他对每一个学生都一视同仁。后来可怜的少校斗胆提出把他的儿子当作他们家里的一员看待,让他每天后半晌在客厅里度过,别去诊所干活,吉布森先生勃然大怒,一口回绝。


①南亚次大陆一地区,东部属印度,西部属巴基斯坦。


“他住在这里,必须和其他学生一样过。我不能把捣药的杵和臼搬到客厅里来,叫屋里满是芦荟油的味儿。”
“这么说,我的儿子也得动手做药丸?”少校垂头丧气地问。
“那当然。这活儿总是最年轻的学徒干。不是困难活。他只要心里想着不必自己做药自己吃就会干得很舒坦。他可以随便想用鲳鱼糕和蔷薇果糖浆,星期天还可以喝一口罗望子果酒,以表彰他一星期来做药丸的辛劳。”
考克斯先生拿不准吉布森先生是否在暗中笑话他,不过事情已经这样安排了,其中的实惠也着实不小,所以他认为对做药丸的屈辱还是不予理会为好,甚至受此委屈也无妨。在最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