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成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千万别成熟-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后的《千万别成熟》,一路走来,繁难倒也快乐。一步步深入,主题愈加明朗,思想也愈加成熟。自然,人生或命运是个永远也解不完的题,这本书最多是个片面,看了书能让人想些事便是作者的大快乐。
这本书最初的资料是陈泽生老师收集的,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文法系的刘素娟、郑雅维、毕孟琴、李春凤、马淑明等老师做了不少工作,在此表示谢意。出版社的刘伟娜女士热心地做了很细致、很有见的的工作,令人感动,一并表示感谢。


天性是魂,守着它就是神(1)


天性是魂,守着它就是神
———五岁开始发财的投资大亨沃伦·巴菲特
你见过5岁的商人吗?不要以为这是摆噱头,千真万确,美国亿万富翁沃伦·巴菲特就是。当然,严格地说,5岁的巴菲特还只是个摆摊的小贩。
北京有个女孩叫金今,2001年的时候她16岁,在北师大附中高三读文科班,那时候,她已经有4部诗集和一部长篇小说出版。1989年她的《公主图》赴欧洲巡展,1990年她为亚运会创作了《公主百图》。她的长篇小说《再造地狱之门》首印10万册。
在金今刚刚能握住笔到处乱画的时候,就受到了妈妈的鼓励:“我的小宝宝,画得太好了,画的什么呀?”说着把纸递给金今,金今就在纸上画起来,还给她的画起了名字:“休息中的芭蕾舞演员”,“流水的旋律”,“孤独的落叶”。她的画一张张地被钉到了墙上、书柜上。
她的画越来越多,一个月后家里就给她“出版”了第一本《金今1岁画集》。金今高兴地一遍遍地看,她的积极性更高了。
在她2岁半的时候,她开始给娃娃讲故事,她的舅舅开始教她古诗。一天,舅舅正在教她一首五言诗的时候,她的眼睛放光了,脱口而出:“一匹大白马,挂着马缰绳,姥爷来骑马,一看马儿丢。”她姥姥赶快把诗记下来。这样,在她3岁的时候,第一部《金今3岁诗集》也“出版”了。她高兴地叫着:“噢!我出诗集了。”
在她4岁的时候,妈妈曾送她到一个美术班。不到半个月,她的画就全变了,原来的天性没了,完全是老师的模式。她妈妈急了,于是马上停止上学,让她不断地画公主图。金今画了300多张公主图,才从老师的模式里走出来。
在她所在的北京西城区高三统考中,她在1300多名学生中名列第208位。
沃伦·巴菲特1930年出生在美国西部一个叫做奥马哈的小城。他出生的时候,正是家里最困难的几年。父亲霍华德·巴菲特因为投资股票而血本无归,家里生活非常拮据,为了省下一点咖啡钱,母亲甚至不去参加她教堂朋友的聚会。
在苦难的生活中,巴菲特作为父母的惟一男孩,显示出超乎年龄的谨慎。他甚至在学走路的时候就如此,他总是弯着膝盖,仿佛这样就可以保证不会摔得太惨。在随母亲去教堂时,姐姐总是到处乱跑以至于走丢了,而他总是老老实实地坐在母亲身边,用计算宗教作曲家们的生卒年限来打发时间。
巴菲特自小就觉得数字是非常有趣的东西,并显示了超常的数字记忆能力。他能整个下午和小伙伴拉塞尔一起,记录街道上来来往往的汽车牌照号码。天色已晚,他们又开始重复自认为有趣的游戏:拉塞尔在一本大书上读出一大堆城市名称,而巴菲特就迅速地逐个报出城市的人口数量。
看着父母每天为衣食犯愁,5岁的巴菲特产生了一个执著的愿望:他要成为一个非常非常富有的人。
那年,巴菲特在家外面的过道上摆了个小摊,向过往的人兜售口香糖。后来,他改为在繁华市区卖柠檬汁。难得的是,他并不是挣钱来花的,而是开始积聚财富。
7岁的时候,巴菲特因为盲肠炎住进医院并手术。在病痛中,他拿着铅笔在纸上写下许多数字。他告诉护士,这些数字代表着他未来的财产:“虽然我现在没有太多的钱,但是总有一天,我会很富有。我的照片也会出现在报纸上的。”一个7岁的孩子,用对金钱的梦想支撑着挨过被疾病折磨的痛苦。
9岁的时候,巴菲特和拉塞尔在加油站的门口数着苏打水机器里出来的瓶盖数,并把它们运走,储存在巴菲特家的地下室里。这可不是9岁少年的无聊举动,他们是在做市场调查。他们想知道,哪一种饮料的销售量最大。
他还到高尔夫球场上寻找用过的但可以再用的高尔夫球,细心地把它们按照牌子和价格整理出来,再发给邻居去卖,然后他从邻居那里提成。巴菲特还和一个伙伴在公园里建了高尔夫球亭,生意很是红火了一段。
巴菲特和拉塞尔还当过高尔夫球场的球童,每月能挣3美元的报酬。
晚上,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车流和人流,巴菲特会说:“要是有办法从他们身上赚点钱就好了。不赚这些人的钱太可惜了!”
拉塞尔的母亲曾向巴菲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为什么想赚那么多钱?”这个孩子回答:“这倒不是我想要很多钱,我觉得赚钱并看着它慢慢增多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少年时代的巴菲特有一本爱不释手的书———《赚到1000美元的1000招》,这本书用一些白手起家的故事来激发人们创造财富的欲望。巴菲特沉醉于创业成功者的故事里,想象着自己未来的成功景象:站在一座金山旁边,自己显得多么渺小。他牢记书中的教诲:开始,立即行动,不论选择什么,千万不要等待。
巴菲特11岁那年,他被股票吸引住了。他从做股票经纪人的父亲手里搞来成卷的股票行情机纸带,把它们铺在地上,用父亲的标准、普尔指数来解释这些报价符号。他果断地以每股38美元的价格为自己和姐姐分别买进3股城市设施优先股股票,在股价升至40美元时抛出,扣除佣金,获得5美元的纯利。看着这具有历史意义的5美元,巴菲特感到想象中的金山离自己越来越近了。到了高年级,学校里的许多人都认为巴菲特是股票专家,就连老师也要从他那里挖一些股票的知识。



天性是魂,守着它就是神(2)


13岁那年,巴菲特成了《华盛顿邮报》的发行员,并因此成了纳税人。但除此之外,巴菲特一点也不开心,他在学校成绩一般,还时常给老师惹点麻烦。在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出走后,巴菲特开始听话和用功了。他学习成绩提高了,送报的路线也拓展了许多。他每天早上要送500份报纸,这需要在5:20分前就离开家。偶尔当他病倒时,母亲利拉就帮他去送报,但她从来不要巴菲特的钱:“他的积攒是他的一切,你根本不敢去碰他装钱的那个抽屉,每一分钱都必须好好地呆在那里。”
这时的巴菲特就显示出了和他的年龄不相称的商业头脑,他制定了最高效率的送报路线,而且还在送报的时候兜售杂志。为了防止读者赖账带来的损失,他免费给电梯间的女孩送报,这样一旦有人要搬走,女孩就会向巴菲特提供消息。巴菲特很快就把送报做成了大生意,他每月可以挣到175美元。到1945年,14岁的巴菲特就把00美元投资到了一块40英亩的土地上。
到高年级的时候,巴菲特和善于机械修理的好朋友丹利开始在理发店里设置弹子机,他们和理发店的老板五五分成,生意非常好,市场不断扩大。但是,巴菲特并没有被利润冲昏头脑,他总是很冷静地在较为偏僻的地方选址,以防地痞流氓控制他们的生意。
1947年,巴菲特中学毕业时,在370人的年级里排名第16。威尔森年鉴上对巴菲特的评价是:喜欢数学,……是一个未来的股票经纪家。
父亲坚持要巴菲特到宾州沃顿商学院读书,但巴菲特认为那是浪费时间,自己已经挣了5000多美元,读了大约100本商业书籍,还要学什么呢?但是父命难违,他还是到了沃顿。巴菲特对沃顿极为厌倦,他认为他懂得的比教授们都多,教授们虽然有着成套完美的理论,但对如何真正赚钱却一无所知。巴菲特在学校里不能安心上课,而是在费城的股票交易所里耗费了许多时间。确实,在沃顿没什么东西可教巴菲特。
1949年夏天,巴菲特离开了沃顿,到内布拉斯加大学去读书。实际上,巴菲特在内布拉斯加大学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学生,他一边干着全时的工作,一边打桥牌,一边却拿到了学业成绩A。他的积蓄也有了9800美元。
后来,沃伦·巴菲特成为美国一个神话般的人物。和历史上同时代的大富豪比如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钢铁大王卡内基,还有后来的软件大王比尔·盖茨相比,巴菲特不同凡响,其他人的财富都是来自一个产品或者发明,而巴菲特却是个纯粹的投资商。他从事股票和企业投资,迄今已经积累了166亿美元的财富,并成为美国投资业和企业的公共导师。
在40年的投资生涯里,巴菲特从没有用过财务杠杆,没有投机取巧,没有遭遇过大的风险,没有哪年亏损。不管外界如何风云变幻,巴菲特在市场上一直保持良好的态势,同期没有哪个人能与巴菲特相媲美。严格地说,甚至没有人能够接近他。
这真是个奇迹!在市场专家、华尔街经纪人们看来,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为了参悟巴菲特成功的奥妙,人们每年一次蜂拥到小城奥马哈,像圣徒朝圣一样去聆听巴菲特的教诲,把他的著作视为《圣经》,像念经文一样背诵他的格言。但是,比尔·盖茨一语打破了人们的幻想:“只将沃伦大量的格言记在心是远远不够的,虽然沃伦大量的格言值得记下来。”
巴菲特5岁就开始做发财的梦,但是他并不把获取金钱看做最终的目标,他喜欢看着钱的数量增加,但绝不贪恋钱财。他的遗嘱就是这个观点的最好印证。在遗嘱中,他把个人财产的99%捐给慈善机构,只把为数不多的1%留给自己的孩子。他解释说:“我希望我的孩子们有足够的钱去干他们想干的事情,而不是因为有太多的钱而什么也不干。”
人是有天性的。所谓天性,除了我们今天还无法了解、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