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园到职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从校园到职场-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是两个文化,而是一个文化了。之所以说它们是两个文化,一定是因为它们两个之间有根本不同的地方,让大家在实际中感受到它们确实不一样。
所以当我们认识两个不同的东西的时候,我们的立足点首先应该看它们的本质区别到底在哪里,这样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在这个基础上,我可以去比较它俩之间的相同点。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是武汉大学一个搞文化的人写的,讲的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把中国和西方都讲了。我觉得他就没有抓住本质把问题讲清楚。从人类走出蒙昧,一直到基督教、佛教、孔子出现之前,此书认为这些文明走过的历程全是一样的。
那为什么到那个时间,距今2500年前后,大家突然不一样了?不会凭空而来的呀。事实上在两千多年前再往前看,尽管那个时候的文明流传至今的文字记录很少,而且确实处于人类的婴儿阶段,但是那个时候一定是有不同的,否则不会走到后来大家彼此之间有如此巨大的差异。
那当我们去看单个事物的发展历程的时候,我们要把握的是什么?我们要把握的是其中不变的东西。中国文化之所以还叫中国文化,一定有不变的东西在里边。当我们看一个事物的成长经历的时候,我们要用它不变的本质来把握它的变化。
看人也应该是这样。有的人就是变化莫测,没个准。你别着急,他一定有不变的东西,而那个不变的东西正决定了他为什么会变。比如有的人,在“*”中是积极的造反派,坚定的“左派”;“*”结束,他一转身成了“官倒”;市场经济起来以后,又以民营资本家的身份活跃于社会之上。这种人变来变去,不变的是什么?一定是守住自己的眼前利益。因为存在这个不变的东西,所以决定了他在不同的环境下会变来变去。
这两种类型的问题大家都会遇到,所以我简单讲解一下,帮助大家体会一下如何去辩证地思考。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很少一部分事物的变化规律,比如物质机械类运动,是纯逻辑的以外,其他很多事物的变化规律都普遍具有辩证的特征。所以,辩证思考能力是我们需要具备的一个基本的能力。否则大家走上社会以后,就会举步维艰,你很难理解周围发生的一切到底是为什么,很难看清楚那些变化背后的客观规律。
辩证思维能力,是可以综合多个层面直接或间接相关联的现象来一起分析的,所以它是立体的。但是,它不像逻辑分析那样严密。
为什么中华文明是以辩证思考为核心?这是有着根本性原因的。它说明了我们的文明,从一开始就抓住了世界的主要特征。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就心安理得地拒绝加强我们的逻辑分析能力。
心灵感悟(1)
心灵感悟(2)
那么爱因斯坦是如何发现这个真实本质的呢?也是感悟。他当时只是瑞士专利局的一个普通职员,没有任何实验手段。有人还认为他当时其实根本不知道迈克耳逊莫雷实验。
正是基于这个客观真实,以及相对性原理,就是所有的物理定律在一切惯性参考系中都是一样的,爱因斯坦用逻辑方法,推导出了相对论这一全新的物理体系。这里面,包括了著名的公式:E=mC2。这个公式,是原子能开发的依据,是用逻辑推演出来的。可是推演它的基础,却是从感悟而来。
所以,即使在科学上,那些最为本质的规律,也不是逻辑分析的产物,而是感悟的结果。之所以说这种感悟与唯心主义无关,是因为这种感悟的结果,是能够接受实践检验的,而不是唯心臆想出的什么“绝对理念”。
心灵感悟,能够穿过纷繁复杂的现象,去感受背后的真实本质。所以,它不像逻辑分析那样在一个层面上展开,也不是像辩证思维那样对不同层面相关联的现象进行综合分析,而是具有独特的穿透力,可以跨越层面,去发现那些不同层面的真实,甚至直达本质要害。所谓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靠这种能力做到的。这不是神话,确实有人具有这种能力,尽管极少。
它的另外一个特点,是能够从多个层面综合地,或者说从整体上去把握事物。
而它的不足是对繁杂细节的分析和掌握。在这方面它需要辩证和逻辑思辨的帮助。
《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石悦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讲:“你要知道我在历史上有什么特长?告诉你,我就一点,叫感同身受……历史很多人看了会觉得就是个故事嘛,对吧?我看到的不是。我看到的有很多东西。痛苦、挣扎、悲伤、追悔莫及……你看历史的时候,你总认为它是故事,但是我要告诉你,它不是故事,它是真的,这就是历史的秘密。它是真的。”作者石悦在此所讲的,就是一种独特的感悟能力:透过纸上寥寥数语,感悟到百年千年前的历史真实。他很年轻,从26岁就开始写这本书,能够有这种感悟能力,我觉得与他的天分有关。
这种对真实本质多层面整体性的感悟,除开我们无法把握的天分以外,是否存在有效的规律可获得?我觉得有规律。我承认天分,但也同时承认后天的努力。这两者并不互斥。我个人的认识是,要想产生与客观规律或真实本质契合的灵感,你要做到两点。
第一, 就是你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心要安静,也要干净。不能有焦虑、偏见、喜好、信念、情感等理性也罢,非理性也罢的干扰。这个时候,你的心灵会变得像一尘不染的镜子一样清晰准确地观察你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它能够捕捉到非常细微的蛛丝马迹。在后面“境界”一节中,还会讲到这个问题。
第二, 就是你要长期坚持一个良好的习惯。在相关的工作或生活中,持续这样用心去观察、体验、分析和总结这个世界的相关运动和变化的过程及其内在规律。
这两点很不容易做到。它需要长期艰苦的训练才行。所以感悟绝不是凭空而来的唯心臆想。不过,在任何一个行业中能够真正经得住考验的高手,其实都具有这样的心灵感悟能力。否则,他也不会成为真正大师级的人物了。
在分析能力强的人当中,只有那些具有了心灵感悟能力的人,才是最具有创造力的人。辩证思维次之,逻辑分析则很难有原创性能力。
正确运用三种思维方式
这三种思维方式,各有特点,适用于解决不同层次或类型的问题。在与世界的从本质到表象的对应关系上看,它们的层次排列应该是:心灵感悟,辩证思考,逻辑分析。
在本质上,这三种思维方式只有在智慧的驾驭下,才能发挥正确的作用。这一点在下面讲“境界”的时候会谈到。
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其实常常要综合应用这三种思维方式。比如,最讲逻辑的科学,也是需要直觉的。而社会中的辩证问题,同样也会有逻辑层面的要素。如何综合使用这些方法,要看问题的性质。
现在最常见的弊端,是来自西方的,就是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去解决一切问题。前面讲过,这属于科学迷信,是西方文化中机械决定论传统的流弊。
中国文化发展了几千年以后,我们自身出现的问题则是由感悟走入了虚无空幻。从五四运动开始的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这种批判基本上是以西方文化作为参考标准进行的,并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当感悟蜕变为虚幻以后,确实还不如逻辑分析至少能抓住一些实在的东西。我觉得这也是为什么鸦片战争时中国被西方打败的文化上的一个原因。大家现在对这个问题可能感受不深,因为当今是西风强劲。
每一种思维方式,适合处理不同性质、不同层面的问题。我们不能像法国的谚语说的那样:手中拿了一个锤子,就把所有的问题都变成了钉子。
我们对复杂事物的把握,有一个基本的适用方式。就是通过感悟,把握住其根本的基点和整体特征,然后在实践中,再利用辩证思考或逻辑分析,或者是两者相结合的分析方式,来完成对事物各个部分的理解,从而形成对它的完整认识。相对论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爱因斯坦通过自己的感悟,发现了光速不变这个基点,确认了相对性原理这个世界的整体特征,然后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推演出了宏观物理运动的一套完整描述。当然爱因斯坦没有借助实践,是因为这套物质运动的规律,恰恰满足了严格的逻辑关系。所以他只借助逻辑工具就完成了这项工作。
企业管理系统的建立也是这样。在企业管理当中,一个非常基本的假设就是如何看人性。每个人的感悟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有人认为员工是不讲道理的,只能把他们当成工具使用,要用管理制度来约束他们。有人认为,大多数员工是讲道理的,管理不应该把员工当作犯人来防范。基于对人性的假设,我们根据实践经验,按照辩证加逻辑的方法,就会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完成对企业这个复杂对象的把握。逻辑方法在企业当中通常处于具体的操作层面,而辩证方法则处于核心主导地位。当然,你对人性的感悟如果不符合客观真实,这套管理体系的效能就会有问题。
从中西两种文明传统的层面上来看,在思维方式上两者还是有挺大的区别的。
中华文明的建立和发展,是以心灵感悟为基础的。这是我们看世界的起点,也是我们文明的基线。然后我们逐步走向辩证和逻辑。因为逻辑与感悟的距离最远,所以也是我们的弱点。
西方文化中,感悟是一条断续模糊的线。在这断续感悟之上,主要靠逻辑思辨来发展认识,辩证能力也比较差。
这种不同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导致了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文明。
中华文明以对世界整体和本质的动态把握为起点,而西方文明则是抓住静态的表象与细节不放。
从现象到本质的跨越,不是一个简单的“渐进演化”过程;也不是一个简单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有效的感悟能力,没有辩证思考能力,对细节知识的穷尽并不必然导致对事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