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起明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龙起明末- 第3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活得到了巨大的改善。

对于这些,部分大明官员还是能够看到的。他们不同于那些满脑子权力争斗的官员,他们能够相对客观的看待中华帝国的一切,虽然他们不喜欢中华帝国,但是他们不会无视中华帝国的这些动作所代表的意义。但是他们只能看到了表面,并不能看到中华帝国的内在的能量。

而这种能量将会在辽东爆发出来,为了使这种爆发更加的彻底,更加有力,萧明乾想要在辽东建立比之台湾还要大的钢铁工业体系以及那野心勃勃军工体系,以建立起再次扩张的基础。

不过,到华元一八五一年底,萧明乾在辽东很多事情都无法实现,港口建设和公路建设已经将人力全部都给用完了。那些钢铁厂虽然已经派遣了技术人员去辽东进行铁矿和煤矿的考察,但是到目前为止,只是发现了一座铁矿和一座露天的煤矿。

至于钢铁厂,现在还没有条件去建立,因为人力,让人难以忍受的人力缺乏的状态。

百万人力,虽然不少,但是对于一切都是零的辽东来说,少的可怜,少到萧明乾至少要花上五年以上的时间才能缓解这种状况,而且还需要大力的鼓励移民辽东。

所以虽然有很多人认为,在目前这种情况之下,移民基金已经没有继续维持下去的必要了,但是萧明乾依然坚持着让移民基金继续的存在下去。

而且现在已经彻底的从支付商人钱来进行移民转变为对那些移民到中华帝国人口稀薄地区百姓进行各种形式的补助。

最终在人力的巨大需求压力之下,萧明乾不得不接受陈元贇的建议,将部分将要移民南洋的朝鲜人送到辽东去做些事情。

通过几个月的劳作时间,让他们的虚弱的身体在这个过程中调理好,以减少海运的时候的麻烦。这么做,至少能够减少传染病暴发的可能。

最新章节 五百一十四章热火朝天的辽东建设

收费章节(8点)

五百一十四章热火朝天的辽东建设(第三更)

辽东的建设不仅仅是公路网的建设,还有其他的如水利建设,教育投入等等。所以这两百万人根本就少得可怜。

但是萧明乾可不想通过自己的手将辽东变成朝鲜人的天下,所以即使辽东人口少到这种程度,萧明乾依然没有向辽东大规模移入朝鲜人,这是萧明乾一直以来的坚持。

不过陈元贇提议,可以将要移民到南洋的朝鲜人先迁移一部到辽东的公路,港口建设工地上。

一来,可以为辽东的提供大量的劳动力,二来,可以让这些已经被朝鲜的士绅阶层给折磨得跟乞丐没什么两样的平民百姓在工地上丰富伙食调养之下,能够承受得了大规模的远洋运输,不至于他们在路上就大批大批的死去,也不至于一下船就给目的地带去什么流行病。

有人会说,在此之前,从大明移民的时候,都没有这样的条件,为何要对朝鲜人这么好。

这里面就要解释一下了,一来当初的移民的主体力量是商人,他们每艘船所携带的百姓数量只有几十人,条件还算不错。二来,当初的汉人也不是没有经过调养,为了方便移民,很多的商人都在岸上设立了供移民暂住的聚集点。

这次朝鲜的移民同之前的移民不同的是,这次是大规模,集中化的移民。而移民的主体力量是海军自己的运输船队。

一艘船往往要装个两三百人,五个多月来,移民人数达到了八十万人。这样的移民方式,导致两万多朝鲜人在路上因为各种原因死去,而且为了防止发生大规模的传染病,医务部是头疼不已,想了很多的办法,采取了所有能够采取的措施来减少死亡的人数和防止疾病的发生。

可以这么说,这一次的迁徙,是朝鲜人的一次血泪之路。只不过,在萧明乾的故意掩盖之下,知道这一点的人根本就没多少,百年之后,甚至只能在野史上寻找蛛丝马迹了。

这个时候正值辽东公路建设全面开始的阶段,虽然有些路段还在规划,但是不少路段已经开始动工了。

虽然萧明乾已经开始在辽东建立起了三个水泥厂,但是产量依然不够,只能从台湾向辽东运输。于是乎无以计数的水泥,钢铁等等物质疯狂的运向辽东,整个辽东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地。

而家中已经储存了两年也吃不完的粮食的辽东百姓这才相信,在中华帝国,粮食这种东西从来都不用担心。

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变的更好,为了让自己的家人也能够和那些从台湾,从库页岛来的人一样住上漂亮的小楼,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也能够进入刚刚建立起来的学校读书,甚至为了让自己的婆娘或是女儿更加的漂亮,上百万的辽东百姓汇聚到了各个建筑工地之上干活。为此,甚至让辽东绝大多数的土地彻底的抛荒了。

但即使是这样,人力还是不够,特别是那些危险的工作。

中华帝国的用人方式完全是自愿的,在雇佣辽东百姓的时候,便将他们所要从事的工作说的是一清二楚,有什么危险也让他们提前知道。

在到处都要人的情况之下,谁还愿意去干那些危险的工作?所以除了那些非汉人战俘和因为反抗汉化的女真人之外,没有人力可以用在那些有较大危险的地方。

于是乎,便有了将朝鲜人暂时送到辽东工地上工作半年时间,然后在南运台湾岛的建议出来了。

辽东的人力方面的窘迫,让萧明乾只能接受这个建议,将数以百万计的朝鲜人送到了辽东的各个建设工地之上,用他们的劳动来换取他们的生活的改善和未来在南洋的每人十亩的土地。

如此一来,在华元一八五一年底,彻底的解决了辽东的人力缺乏问题,使得各个方面的建设进度得到了极大的加快。

在这种情况之下,萧明乾决定在明年在刚刚发现铁矿和煤矿的本溪建立一个巨大的钢铁基地。一旦这个基地建成了,那么它没年的钢铁产量将至少能够达到八十万吨。这是个巨大的进步,将极大的加快整个辽东地区和朝鲜地区的建设速度。

辽东,这一块宝地,萧明乾对它寄予了极大的期望。萧明乾相信,只需要十年,十年内,他一定会成为整个中华帝国的重工业基地,为现在还在大明统辖下的地区,提供巨大的动力。

相比较而言,一江之隔的朝鲜就要凄惨的多了。并不是萧明乾偏心,不想建设朝鲜地区,而是现在的朝鲜实在是乱得可以。

虽然朝鲜王室基本上被清理一空,朝鲜的士绅阶层也被消灭了个干净,但是因为萧明乾定下的移民政策,使得政府在朝鲜地区并没有将没收的士绅大户的土地如福建,广东,广西那样大面积分发给贫苦百姓。

大量的士绅阶层被清理,大部分的普通百姓除了能够低价得到粮食之外,并没有得到他们最希望得到的土地,这两相一累积,使得朝鲜人的明间的反抗还是很激烈的。

虽然有很多的朝鲜百姓可以通过为中华帝国政府和军队做事而赚取不菲的金钱,从而能够让自己的家人过上很好的生活,但是没有土地,心中便无法稳下来,于是那些积极反抗的所谓义军,便有了生存的土壤。

他们隐藏在普通朝鲜人当中,不断的袭击,不断的破坏。为此,在全面占领朝鲜之后的五个多月的时间里,已经更名为解放军的中华帝国陆军付出了三百多人的伤亡,而朝鲜义军也付出了八万多人的伤亡。在这种情况之下,让萧明乾如何能够放心的在这个区域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不过,这种情况正在发生转变,一来,中华帝国在朝鲜地区的驻军已经增加到了十六万,其次就是近两百万朝鲜人口流入辽东地区和南洋,使得那些朝鲜义军如同正在慢慢被抽干了水的池塘中的鱼,消亡是他们的最终命运。

最新章节 五百一十五章印度巨变

收费章节(8点)

五百一十五章印度巨变(第一更)

事实上,朝鲜的情况正在逐渐变好,至少因为大量物资的进入使得朝鲜不再出现因为饥饿而出现大规模的反叛。零星的反叛对于训练有素,手中握有先进武器的解放军来说,根本就造不成大的威胁。

也就是说,已经亡国了的朝鲜相对于此时的大明来说,反而要相对安稳。而且会越来越稳定,因为依照萧明乾的计划五年后的朝鲜地区,朝鲜人只会剩下一百万人,而汉人人口不会少于五十万,蒙古人也不会少于二十万人。同时各种汉化政策,会将这块土地上朝鲜印记彻底的消除掉。

虽然在大明上下的眼中,中华帝国在新占的土地当中输入如此恐怖的物资完全是不可理喻的事情,但是在台湾上下都对此趋之若鹜。

无数的工厂,无数的商人为了争得进入这些地区的资格而使尽各种招数。期间甚至有十数名官员因此而锒铛入狱,十多家工厂主和商人受到各种形式的处罚,如巨额罚款。

千万人口的市场,每年上亿元的收益,足以让很多人为之疯狂,很多人想要插足其中。

虽说萧明乾和不少拥有官方背景的工厂主及商人,有利用特权的嫌疑,但是即使同那些人一起竞争,也会胜出的。

同时几十万朝鲜人进入台湾,让台湾人力资源再次充裕了起来。当然为了避免这些人力会对台湾的人力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所以工商企业雇佣朝鲜人力的时候,都是以最普通的台湾人力雇佣标准支付费用的。

这些费用全部都被用到了移民和辽东及朝鲜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这样一来,所有的一切都健康的发展着。

这一切的一切,让原本集中体现在南洋的繁荣现象,扩散到了台湾以北的海域。而从中得益的不仅仅是中华帝国的商人,即使是作为敌对国的大明和日本,也有很多商人从中获益,毕竟中华帝国是一个开放的国家。

对于来自大明和日本的商人,中华帝国从来都没有拒绝,对于能够将中华帝国的商品带入中华帝国商人暂时进入不了的地域,中华帝国根本就没有拒绝的必要。

虽然长时间的军事行动,让中华帝国的财政负担极大,但是经过半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