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起明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龙起明末- 第3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大明这边,则是完全出于一种深深的无奈。

最新章节 五百一十二章粮食所带来的危机

收费章节(8点)

五百一十二章粮食所带来的危机(第一更)

大明上下真的是非常的无奈。后金没了,但是边患不仅没有消除,还更加的严重了起来。

大凌河一战不仅是失去了三十多万大军和山海关以北的所有辽东地区,更重要的是它几乎抽干了大明原本还算是勉强能够维持躯体供氧的血液。

三十多万大军一失,使得大明紧急从各省抽调大军北上,防备中华帝国的辽东大军。同时也使得大明朝廷在全国范围内再次进行了加税。

这么一来,失去了大军弹压和沉重的税收压力之下,各省的越来越多活不下去的百姓越来越多的站起来造反了。

特别是洪承畴被抽调出来的陕西一带,王嘉胤、王自用,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人如同野火一般,迅速的烧遍了整个陕西,并将力量伸入了山西等地。

在朝廷大军被抽调一空的情况之下,以比之原史更加汹涌的态势席卷西北地区。

另外在原本还算是安定的两湖地区,一支女寇萧明仇自号观世音显圣,她的势力也疯狂的发展了起来,虽然有四川大军的围追堵截,但还是成了势。其率领着六万多人窜入湖北西北地区,威胁河南安徽两省。

而且最让人头疼的是,她每到一地,比屠尽当地的士绅,将土地分给当地的百姓,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无地百姓的支持。

即使是这样,老天爷似乎还嫌不够。崇祯三年年底,已经彻底的慌了神的大明朝廷继续抽调各省大军前往陕西平乱,原毛文龙部下孔有德耿仲明等人突然攻下登州,兴兵谋反,自称元帅和总兵官。

数月间,山东东北数州县糜烂,山东众多官吏不是被孔有德击杀就是被明廷找来承担责任而杀掉。至年底都还没能够抑制住,而且还有向莱州大规模进攻的迹象。

面对这种天下大乱的景象,明廷实在没办法,只能冒险抽调洪承畴西击陕西众叛乱,任命孙传庭调集东南大军北上镇压湖北的萧明仇和山东的孔有德。

但是,到处都在打仗,而原本还能够为大明贡献些粮饷的东南三省又被中华帝国所占。

江苏,浙江等富庶地区,只能勉强维持南路大军而已。其他省份,能够自给自足已经不错了。

在这种情况之下,崇祯皇帝还有进行军队训练和装备方面的改革,当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还好,在年底的时候,南部传来了不知好坏的消息,中华帝国控制的福建,广东,广西三省的粮食价格疯狂的下跌。

即使是浙江这样的富庶稳定的地区,粮食价格都达到了一两七八钱一石,但是那些将粮食贩卖过来的走私商人报出来的价格却只有一两银子一石的价格。

这样的价格立即使得靠近三省的其他省份的粮价也跟着下跌。在这种情况之下,孙传庭紧急上报朝廷,请求朝廷抽调银两大规模的收购这些从三省流出来的粮食,并将其北运,以稳定西北地区的民心。

孙传庭这一提议,立即得到了朝廷上下的一致同意。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一次是个赚大钱的机会,不管是对朝廷还是对他们个人。

于是乎,数百万两的银两疯狂的流向南方,几乎以鲸吞的方式,将三省流出的粮食快速吸收。

一见这种情形,萧明乾亲自下令,紧急调集大量的粮食通过这个途径进入大明的市场。你不是需要粮食吗?我就给你粮食,百万石够不够,不够的话,千万石如何

大量粮食的流入,使得本来以为可以通过囤积,大赚一笔的众多大明粮商很快发现,这股粮食潮流就像是那大海之水,不可能枯竭一般。如果他们继续囤积的话,只能在这种恐怖的浪潮之中被淹死。

没办法,他们只能放下那种以超高价格来赚取巨额利润的想法,以较低的价格将粮食卖出去。

这一降价,粮食价格当真是一泻千里。浙江这些东南省份的粮食价格几乎与福建等省持平,即使是北京,山西,陕西等地的粮食价格也从原本的四五两一石的价格,降低到了二两以下。

粮食如此疯狂的下跌,那些刚刚介入粮食贩卖的官商和大明朝廷倒是没什么。但是那些在此之前就将大量的资金放在了粮食囤积上的无良奸商们就彻底的倒霉了。

他们的财富基本上蒸发了一半左右,无数通过筹集资金介入这一行的人,因此而倾家荡产。

不要以为粮食价格降下来了,对大明是件好事。对于西北地区已经彻底破产了的普通百姓来说,二两一石和四五两一石没什么区别,反而是农民军的粮食更加的充裕了。

而对于浙江,江苏,两湖这些产粮大省来说,出现了大面积的自耕农破产的现象。

这个时候,一个决定更是让大明的国运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吴荣堂上书皇帝,请求大明官员,军队的饷银全部停止以银两进行发放,全部改发粮食。而收取税收则全部要求以银两进行收取。这一来二去,朝廷还能赚取大量的利润,以支持庞大的军队开支。

这一建议表面上是解决了大明财政的窘迫状况,维持了军队的稳定。但是其实质是什么呢?

大明缴税的主体是谁?是那些薄有资产的小自耕农,本来粮食价格大跌,就已经让他们的生活困顿不堪了,而大明还要采取这一手,继续以银两进行税收结算,而且还必须同往年一样。他们一年所收成的粮食,交完税,就什么也不剩下了。最后只能放弃粮食种植,上山当土匪得了,那样反而能够过得更好。

所以,粮食多了只是让大明各地的百姓获得粮食更加容易了而已,对于大明的社会结构的稳定,反而是起到了负作用。大明的根基就这样,被一点点的腐蚀殆尽。

这正是中华帝国所希望看到的局面,即能让更多人能够活下去,更能给大明带来些麻烦,真是一举数得。

最新章节 五百一十三章野心勃勃的辽东建设计划

收费章节(8点)

五百一十三章野心勃勃的辽东建设计划(第二更)

中华帝国这段时间根本没有时间去对付大明,出兵大明,所以尽量让大明没有那么大的精力去不停的骚扰中华帝国。

或许有些人认为这不可能,因为中华帝国强,大明弱,大明怎么可能主动骚扰中华帝国。

但是不要忘了大明的那些文人的头脑并不是正常人能够理解的,他们需要攻击对象,需要自己在中枢的存在感。

如果没有事的话,那么就会有人弹劾洪承畴或是孙传庭的无所作为了。他们会说洪承畴和孙传庭善守不善攻,要换个人选了。还好大明是真的够乱的,即使有人有这种提议,崇祯也没有理会。

不过这样也好,至少萧明乾可以安心的消化新占的领土了。

大明的东南三省麻烦不断,东北地区的问题也非常的大。

经过库页岛的辽东移民的回迁,东江镇百姓的收容,大明控制之下的宁锦地区的百姓,那三十多万的大明,蒙古,朝鲜俘虏以及受到大量土地使用权吸引而来到辽东淘金的百姓,辽东地区的人口总数总算是超过了二百万,达到了二百一十万。

但是这二百一十万人对于辽东辽阔的土地来说,根本就是少的不能再少了。虽然因为俘虏的原因,使得青壮在其中占的比例非常的大,但是可以抽调的人力根本就不过百万。

问题是,萧明乾对辽东的规划非常的庞大。萧明乾希望在五年内,将辽东建立起完善的公路网。

他规划中的公路网主要有四条,一条连通宁远,锦州,大凌河,义州,沈阳。第二条,从新建的娘娘宫港口一路北上通过辽阳,直达沈阳。第三条,从旅顺沿着辽东半岛东海岸一路北上,然后在新建的丹东港折向西北直达沈阳。第四条是从沈阳一路北上,通过抚顺和铁岭,抵达开原。

四条公路网,规模之庞大,让得到这个消息的大明百官惊得是目瞪口呆。虽然没有亲眼看到这三条公路的建设场景,但是个人都能够知道这四条公路的建设得耗费多达的人力物力。

大部分大明官员都觉得中华帝国的君臣真的是疯了。这样的巨大工程,都可以同大运河的规模相比拟了。

所以不少人都认为中华帝国肯定会是第二个大隋朝,虽然强盛一时,但是最终会很快崩溃。

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在中华帝国,即使是普通百姓都为这个庞大的公路网建设计划而兴奋的无比疯狂。

四条庞大的公路,耗资达到三千万,这意味着多大的一块肉。百万建设大军将会消耗掉多少的物资,就是向这百万人提供所需要的肥皂也能让一个肥皂工厂发大财。

这还只是非常不常用的东西,海量的粮食消耗,海量的肉食品消耗,海量的布料消耗,海量的建设工具消耗,海量的餐具需求,海量的药品需求,海量的。

总之一切的一切的需求都是海量的,这会让多少人赚取无数的财富,这会让多少的工厂能够加大自己的产品的产量,会让多少工人会在年底的时候拿到丰厚的年终奖励。

在工业时代,大规模的工程并不会是一种消耗国力的行为,反而是一种刺激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的手段,他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比战争的刺激作用来的更加良好,更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大明官员都看不到这些,有少数大明官员心中就担心异常。先秦时期,韩国的疲秦之计,反而使得关中平原一片沃土,不仅没能消耗掉秦国的国力,反而使其大大的增强了。

现在的中华帝国到底会是秦,还是隋?这个问题真的让很多人心里不安。

中华帝国虽然在刚刚立国的时候大规模的抽调民力去建造庞大的公路,但是萧明乾并没有顾及国内的反对,同时进行大规模的,死伤惨重的军事行动。

而且他们也没看到那些被抽调去建路的百姓有什么怨言传出来,反而有一种传言传到了大明,那就是因为这四条公路的建设,那些百姓的生活得到了巨大的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