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北宋当土豪 作者:苏晨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回到北宋当土豪 作者:苏晨沫- 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周毅会心一笑,这就好像是自己拿到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份玩具一样,巴不得所有的人都知道,都要来祝贺自己。
“他高兴就好,锤子叔,今天来你这里我主要是有两个想法想要和你还有大牛哥交流一下。”周毅抓紧了自己手中的一本书说道。
“那你等会儿,我先把这个东西弄好,你自己进去随便坐坐吧。”
周毅等了一会儿,却见大牛坐着轮椅进来了,看到周毅他感到有些意外,道:“恒之,你怎么过来了?”
“刚好在等你呢,怎么,又出去玩去了啊?还记得我上次和你说的事情么?我就是来说那个的。”周毅说。
刚好铁锤的工作也完成了,他们三个人进到院子里去。说是院子,和大观茶坊那样的高墙院子不同,铁锤家的院子差不多只有大半个人的高度,从打铁的作坊外面往里面看一眼,有什么东西都一览无余。
三个人坐在院子里,铁锤给周毅斟了茶,周毅将手中的书本放在桌子上,道:“锤子叔,我之前说过的,我有很好的赚钱的点子,你的铁铺生意再好毕竟做出来的东西足够耐用,耐用的东西除非你把生意做到全国,否则的话都是赚不到巨额财富的,所以锤子叔,你有没有兴趣跟我合作,咱们一起来赚大钱。”
“好啊好啊,赚大钱,我最喜欢了。”铁锤还没有说话,铁牛就已经叫了起来。
周毅接着说道:“之前我也和大牛哥说过了,他说他会下厨,所以我觉得我们可以开一个暖锅店,只有吃的东西,才是最有可能快速赚大钱的,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就是这样,你看我的奶茶,喝完了就没了,想喝继续买,这样销量就上去了嘛,回头客那是一波接一波啊。再说你这打铁铺,别人到你这里来打把菜刀,你又赚不了多少钱,但是人买了刀,用个十年八年都不坏,你怎么能赚大钱呢?”
“你说的好像有那么一点点的道理,但是我们两个都不会做暖锅啊,喂,大牛,你会?”铁锤看向铁牛。
大牛老实地说:“我会吃。”
周毅笑了笑,说道:“不会做没关系,我可以教你们,大牛哥有做菜的基础,那就让他来掌勺,锤子叔打下手,齐活了。”
“恒之,我怎么觉得你什么都会的样子?”铁牛问。
“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黄金屋。”周毅说。
说了一会儿话,周毅拿起那本书,说道:“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些都是我设计的暖锅,你们随意感受一下。”
暖锅,即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火锅。”
火锅,古称“古董羹”,因投料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它是中国独创的美食,历史悠久。据考证,解放后出土的东汉文物“镬斗”,即为火锅。唐朝白居易的《问刘十九》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就惟妙惟肖地描述了当时食火锅的情景。到宋朝,火锅的食法在民间已常见,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谱中,便有其同友人吃火锅的介绍。元朝,火锅流传到蒙古一带,用来煮牛羊肉。至清朝,火锅不仅在民间盛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宫廷菜”,清宫御膳食谱上有“野味火锅”,用料是山雉等野味。乾隆皇帝吃火锅成癖,他曾多次游江南,每到一地,都备有火锅。相传,他于嘉庆元年正月在宫中大摆“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锅1550多个,应邀品尝者达5000余人,成了历史上最大一次火锅盛宴。
火锅的发展亦如同餐饮史的发展是渐进式的,完全是依据当时的器皿,社会的需求与原物料的发现引进,而加以变化的。就像“花椒”在没传进中国前,怎会有麻辣锅?“辣椒”在未进入中国时,又怎么会有辣的调味出现呢?三国时代,魏文帝所提到的“五熟釜”,就是分有几格的锅,可以同时煮各种不同的食物,和现今的“鸳鸯锅”,可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到了南北朝,“铜鼎”是最普遍的器皿,也就是现今的火锅。演变至唐朝,火锅又称为“暖锅”。
周毅之所以说在这里做暖锅是有自己的道理的,在宋朝,暖锅的材料比较单一,特别是火锅底料,绝对没有现代火锅那样丰富。再者,宋朝的人民生活水平是很高的,整个封建社会可以说是达到了顶峰,因此完全不用担心他们的购买力,更甚者,这里是川蜀地区,正是暖锅最流行的地方。
周毅所设计的这个暖锅分为两部分,下面是用来放置讲燃料的底座,底座上面放置一个内里很深的铁盆,这铁盆就是用来放置以及烹饪食物的。
“这是……”
“暖锅啊。”
周毅跟两人解释了一番这种暖锅的好处,两人对于其他的都很容易理解,但是对于周毅多次提到的酒精却有些疑惑不解,周毅只能告诉他们这是一种可以燃烧的酒。
要想开暖锅店,这些器具自然要准备充足,因此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面,铁锤和铁牛必须要制作五十个这样的暖锅,这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什么很困难的事情,不过也不轻巧。
这暖锅开始制作了,接下来自然需要准备其他的,周毅又来到了木器坊,找到刘老先生,向他定做了二十张圆形的中间带有凹槽的木桌和两百张有着宽大靠背的椅子,对于周毅的要求刘老先生很是奇怪,问了
几次,周毅却总是不说,只道以后他就会知道了。刘老先生没法子,只能按捺住心里面的好奇心,吩咐自己木器坊里的工人们尽快进行制造。
桌椅的问题解决了,周毅接着找上了张仲。
“你要开暖锅店?”听到周毅说要开暖锅店,张仲的反应很是强烈。
周毅对于他的反应很奇怪,说道:“只不过开个暖锅点而已,你用不着这样的表情吧。对了,有没有兴趣投资?”
“投资?”张仲但对于这个陌生的词汇很是好奇。
“是的,就是投资,我开这个暖锅店,准备筹集的资金是一万贯,如果你对这个暖锅店看好的话,你可以认筹这一万贯里面的一部分,如果赚钱的话就按照你认筹的比例获得红利。”周毅解释说。
张仲有些恍然大悟,说道:“对了,我猜想你说的那个大观集团,估计也是这样子搞的吧?不过那个的架子太大了,现在还不好控制,所以你开这个暖锅店,是准备积累经验?”
“可以这样说,也不是这样说的,这是我的一个实验没错,如果成功的话我会考虑其他的,但是这又是一个独立的融资事件,与我的大计划可以说关系还不是很大。怎么,听了这么多,你有没有兴趣加入进来?”周毅问道。
“一万贯?是不是太多了?要知道一个普通的暖锅店也只需要几百贯就可以了,五千贯已经是顶尖豪华的暖锅店了。”对于开口就需要一万贯,张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周毅则笑道:“要么就不做,既然要做,那当然就要做到最好,达不到第一,对于我来说还不如不做。”
“哟,没想到,你居然这么有志气,挺好的啊。好,既然你有这个想法,作为兄弟我当然是要支持的,我出五千贯吧,占一半,算个吉利数,怎么样?”
听他说兄弟,周毅心里总觉得怪怪的,想起大观茶坊欠债一百贯他都没站出来说句话,现在倒是开始称兄道弟了。想必那奶茶的利润颇为丰厚吧。
“五千贯?博雅兄果然有气魄,那好,就这样说定了。还有另外一件事,我记得,你的名下有一个酿酒坊?”


、【041】高粱酿酒

张仲的家族在青神县有一定的地位,这得益于有一个朝廷高官庇佑下发展起来的商业巨头。
张家的酒坊在西街,周毅也是不久之前才知道的。
“看来你做了很多功课啊,这都被你知道了。”张仲无奈地说道。
周毅嬉笑道:“你这是什么意思,咱们俩难不成我还能不知道你做了什么生意不成。再说了,我就是问问,又不要你的酒,说不定我还能够帮你改进点什么呢。”
“改进?难不成做酒你也会?”张仲瞪大了眼睛。
周毅微微一笑:“略知一二。”
张仲突然笑了,他想起来,前段日子酿酒坊似乎还真的有人来反映过一个问题,既然这周毅如此大包大揽,让他去试试也不错,问题解决了万事大吉,解决不了还能嘲笑他一下,挺好的。
“最近一段段时间不知道为什么,酿造的酒似乎有些不清亮,含有絮状物,你说这是个什么情况?”
周毅哪知道是什么情况,他又不是酿酒的。一时间回答不了,只得打哈哈道:“现在说我怎么能够知道问题的所在,咱们还是先去酿酒坊亲眼看一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够得出靠谱的结论啊。”
两人来到酿酒坊,这酿酒坊和所有的商铺一样,采用的是前面商铺售卖,后面作坊加工的模式,周毅他们到来这里的时候,客人并不是很多。
“之前来这里买酒的人很多的,又好几家客栈都指定要我们的酒,可是自从咱们的酒出了问题之后,这些生意可大多都断了,哎,真是一群……”张仲对于生意的下滑显然比较哀伤。
“话不是这样说,生意上都这样,很多人都不顾及情面的,顾忌情面才来损害自己的利益,我想大部分人都没有那么高尚。我们进去看看吧,你们是怎么酿酒的。”
宋代是我国古代酿酒较为发达的一个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稳定,人们对酒的需求程度不断增加。酿酒界十分注重改良酒质,经常推出新型酒品以适应市场;而以分散经营著称的家庭酿酒也在全面提升自己的酿造水准。经过两宋300年的演变发展,中国酒业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对于宋人而言,酒是一种很重要的饮用品,人们的日常饮食、交际宴请、馈礼酬答,都离不开酒。无论是哪个阶层的人士,都会与酒发生往来。尤其是文人群体,更对饮酒充满偏爱,他们不但从饮酒过程中寻求欢乐和刺激,还往往把自己对酒的认识与理解通过一种文学形式表述出来,这种文学形式就是古典诗歌。翻开宋人诗篇,我们会发现,宋代文人的咏酒诗作特别多,这一方面说明了酒是那个时代最受欢迎的饮料,另一方面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