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异界时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纵横异界时空- 第39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再以人体的生理功能对自然界阴阳二气变化的适应而言,昼日阳气盛,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兴奋为主;夜间阴气盛,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抑制为主。

    子夜一阳生,日中阳气隆,阳生则制约阴,故出现阳气渐盛而阴气渐消的变化,机体的生理功能由抑制转为兴奋;日中一阴生,阴盛则制约阳,故出现阳气渐衰而阴气渐长的变化,机体则由兴奋转为抑制。

    前为阳长阴消的过程,后为阴长阳消的变化。

    在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亦存在着阴阳消长的变化。如人饱食之后,由于消化饮食物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即化生“精”必须以耗损一定量的“气”为代价,故为阳消阴长的过程。

    此时不宜做剧烈活动,以免加重能量的消耗。而在工作劳动时,营养物质转化为能量,即精化为气,以支撑生理需求,此为阴消阳长的过程。

    在自然界气候的异常变化和人体的病理过程中,也存在着阴阳的消长变化,但这并非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的正常消长,而一般是超出正常限度的盛衰改变。

    如夏的过度炎热和干旱,是阳长阴消太过;冬日的过度寒冷和冰雪,是阴长阳消太过。春当暖而反寒,是阳长阴消不及;秋日应凉而反热,则是阴长阳消不及。

    就人体的病理变化而言,阴阳双方中有一方过于亢盛,则可过度制约另一方,引起剧烈的阳长阴消或阴长阳消的病理变化;而其中一方不足,不能有效地制约另一方,可导致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的病理变化。

    但应注意,前面的阳长阴消和阴长阳消中的“长”,确实是绝对的增长;而后面的阳消阴长和阴消阳长中的“长”,仅是相对偏亢,而非绝对增长。

    阴阳的皆消与皆长,具体可分为阴随阳消、阳随阴消和阴随阳长、阳随阴长四种运动形式。这类消长变化形式存在于阴阳的互根互用过程中。

    如在四时寒暑的更替过程中,春夏期间,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而出现降雨增多,随着气候的转凉而雨雪亦少,即为阴随阳长和阴随阳消的正常变化。

    阴阳的皆消与皆长变化,也存在于人体的生理过程中。如人饥饿时出现气力不足,即是由于阴精不足不能化生阳气而致阳亦不足,属阳随阴消的阴阳皆消变化。而补充营养物质阴,化生能量阳,增长了气力,则是阴得补充又能生阳,属阳随阴长的阴阳皆长变化。

    阴阳的消长仅是阴阳运动变化的一种形式,而导致其消长变化的根本原理是阴阳的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阴阳的此消彼长和此长彼消,是建立在阴阳对立制约基础上的盛衰变化,而阴阳双方的皆消和皆长,是建立在阴阳的互根互用基础上的消长运动。

    在这里还必须提到阴阳互根。

    所谓阴阳互根,又称“阴阳相成”,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又相互依存、相互化生、相互为用、相互吸引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互根指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依赖,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阴阳互根,是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互为根据和条件。阴阳双方均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和条件。阴阳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如与地、上与下、动与静、寒与热、虚与实、散与聚等等,不仅互相排斥,而且互为存在的条件。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阳蕴含于阴之中,阴蕴含于阳之中。阴阳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对立又统一。阴阳相互依存,是指阴阳双方各以其对立面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即阳依阴而存,阴依阳而在,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如上与下,升与降,寒与热,明与暗,兴奋与抑制等,都是相互依存的阴阳双方: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下也就无所谓上;没有升就无所谓降,没有降也就无所谓升;没有明就无所谓暗,没有暗也就无所谓明;没有寒就无所谓热,没有热也就无所谓寒。

    如此等等,都明阴阳中的一方必须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阴阳依存互根的概念来源于古人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或现象以及人体的生命现象的观察与体悟,脱胎于阴与阳“相对待”的概念。

    阴阳的概念既然以相对待而生,从日光的向背这一相对待的概念而来,那么古人在观察到阴与阳相对立的同时,也必然体悟到阴与阳是不可截然分开的,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

    既然阴阳是由一分为二相对待而来的,那么就必然具有能够统一的内在机制;阴阳既然具有相互对立的概念,就必然同时具有互根统一的关系。

    如上与下,动与静,升与降,左与右,寒与热,明与暗等等,都以相对待而言,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依存互根的,表达了阴阳的对立统一概念。阴阳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某种原因而遭到破坏,就会出现“孤阴”、“独阳”。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在自然界则表现为各类植物或动物的不生与不长,在人体则表现为生生之机遭到压抑和破坏而发病,最终导致“阴阳离决”而死亡。

    阴阳的互源互用,是指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某些阴阳范畴还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人体内,生命活动的正常有序的进行,也体现出某些阴阳范畴的互源互用关系。以构成人体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精与气而言,精有形而属阴,气无形而属阳。精是体内液态精华物质,气是含有巨大能量的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



第五百一十四章 涉及八卦

    如果人体内阳气与阴液、物质与功能等阴阳互根关系遭到严重破坏,以至一方已趋于消失,而使其另一方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呈现孤阳或孤阴状态。

    这种阴阳的相离,意味着阴阳矛盾的消失,那么生命也就即将结束了。这便是所谓的阴阳互根。龙之所以如此详细的将阴阳讲解给林磊,那是因为阴阳和五行也是有着很大关系的。阴阳五行是华夏古典哲学的核心,为古代朴素的唯物哲学。

    阴阳,指世界上一切事物中都具有的两种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的力量;五行即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和变化所构成,它强调整体概念。阴阳与五行两大学的合流形成了华夏传统思维的框架。阴阳学产生于古代,它是古代哲学的源流和基础。

    今的唯物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观点,与阴阳学相一致。阴阳学原理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每个领域,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应用。阴阳包括五行;五行含有阴阳,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根据其属性;可分为两类;阴类和阳类。

    “阳类”具有刚健,向上,生发,展示,外向,伸展,明朗,积极,好动等特性:“阴类”具有柔弱,向下,收敛,隐蔽,内向,收缩,储蓄,消极,安静等特征。

    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都具有阴阳的两重性。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任何庞大的事物都逃不出阴阳的范畴,任何微的事物又具有阴阳的两方面,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物极必反的现象就是阴阳转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根据其特征,可以系统的分成五大类“金”“木”“水”“火”“土”。这五类事物统称五行。

    金,木,水,火,土,并非指具体的五种单一的事物,而是对宇宙间万事万物的五种不同属性的抽象概括,应全面领会五行的真正内涵。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生克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就是阴阳的两个方面。

    相生相克是事物的普遍规律,是事物内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克是相对的,没有生,就无所谓克;没有克,也就无所谓生。有生无克,事物就会无休止的发展而走向极端,造成物极必反,由好变坏;有克无生,事物就会因被压制过分而丧元气走向衰败。

    在生克这个对立与统一的矛盾中,无论是生的过分还是克的过分都会因对立而打破相对平衡或统一,事物就会向一方倾斜发展。为了维护相对平衡,生与克要相互牵制。当不能相互牵制时,平衡被打破,这时事物就会出现了新的变化。

    阴阳五行学是华夏古代哲学思想的结晶,它不但没随岁月的流逝和科学的突飞猛进淡出人们的视线,相反她不曾被人们完全理解的深奥哲理,随着认识的升华越来越彰显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意识到,她不但不是一些人不懂扣上的的认识论,而是现代思维哲学的大成,让我们萌发出辩证法的三大规律真正的发源地恰恰是华夏。

    阴阳五行学主要由阴阳五行与五运六气两个相对不同逻辑范畴的概念与关系所组成。

    “五行”具体是指金行、木行、水行、火行、土行。

    八卦,是阴阳、五行的延续,也或将万物分作为八卦。

    八卦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和兑。

    到阴阳五行,那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八卦。

    八卦是华夏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代表阳,“”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

    所谓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

    研究它第一个要注意的,假使算命先生算命,把行认为是走路,那就绝对错了。乾卦的“行健”这句话,这个“行”是代表运动的意思,就是“动能”,宇宙间物质最大的互相关系,就在这个动能。

    这个“动能”有五种,以金、木、水、火、土作代表。也和卦一样,是种传统符号,不要看得太严重了。所谓“金”并不是黄金,“水”亦并不是和杯中喝的水一样,千万不要看成了五行就是五种物质。

    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依次是:坤代表地,震代表雷,离代表火,兑代表沼泽,乾代表,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