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医内科学- 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痞满的临床表现与西医学的慢性胃炎(包括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疾病相似,这些疾病若以脘腹满闷不舒为主症时,可参照本节内容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药物所伤等可引起中焦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常而发生痞满。

一、病因

1。饮食不节

饥饱失常,或恣食生冷,或嗜食辛辣,或过食肥甘,或茶酒无度,损伤脾胃,纳运无力,食滞内停,痰湿中阻,胃气壅塞,升降失司,而成痞满。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云:“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

2。情志失调

抑郁恼怒,情志不遂,肝气郁滞,失于疏泄,乘脾犯胃,脾胃升降失常,或忧思伤脾,脾气受损,运化不力,胃腑失和,气机不畅,发为痞满。如《景岳全书·痞满》言:“怒气暴伤,肝气未平而痞。”

3。药物所伤

误用、滥用药物,或因他病长期大量应用大寒大热或有毒药物,损伤脾胃,内生寒热,阻塞中焦气机,升降失司,遂成痞满。如《太平圣惠方·治乳石发动心膈痞满腹痛诸方》日:“因服冷药太过,致心膈痞满。”

二、病机

脾胃同居中焦,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司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与输布。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升浊降则气机调畅。肝主疏泄,调节脾胃气机,肝气条达,则脾升胃降气机顺畅。上述病因的出现,均可影响到胃,并涉及脾、肝,使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而发痞满。

痞满的病性有虚实之分。痞满初期,多为实证。如因饮食、药物等实邪于胃,导致脾胃运纳失职,痰湿内生,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司,出现痞满;如情志失调,肝郁气滞,逆犯脾胃,可致气机郁滞而成痞;如为热性药物所伤,或食滞、气郁、痰湿停留日久,均可导致热邪内蕴,困阻脾胃而成痞。实痞日久,可致虚痞。如饮食、药物所伤,日久失治,或痰湿困脾日久,使正气El渐消耗,损伤脾胃,或素体脾胃虚弱者,均可致中焦运化无力而成气虚之痞;湿热之邪或肝胃郁热日久伤阴,导致胃阴亏损,胃失濡养,和降失司,而成阴虚之痞。因实痞常与脾虚不运、升降无力有关,虚痞之脾胃亏虚,也易招致实邪内侵,所以临床上,每见虚实互兼、寒热夹杂之证,且时轻时重,反复发作。

总之,痞满的基本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为本病的病机关键。病理性质不外虚实两端,实即实邪(食积、痰湿、气滞等)内阻,虚则脾胃虚弱(气虚或阴虚),虚实夹杂则两者兼而有之。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以脘腹满闷不舒为主症,并有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的特点。

2。发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程漫长。

3。多由饮食、药物、情志等因素诱发。

二、病证鉴别

1。痞满与胃痛

两者病位同在脘腹部,且常相兼出现。然胃痛以胃气阻滞,不通则痛为主要病机,临床上胃痛以疼痛为主,痞满以满闷不适为患;胃痛病势多急,压之可痛,而胃痞起病较缓,压无痛感,两者差别显著。

2。痞满与鼓胀

两者均有自觉脘腹满闷的症状,但鼓胀基本病理变化为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临床上鼓胀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症;胃痞则以自觉满闷不舒,外无胀形为特征。鼓胀按之腹皮绷急,胃痞却按之柔软。

3。痞满与积聚

两者均可有脘腹满闷的特征,但积聚的病机主要为气机阻滞,瘀血内结。临床上痞满的满闷不适,系自觉症状,而无块状物可扪及;积聚则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不仅有自觉症状,而且有结块可扪及。

4。痞满与胸痹

胸痹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临床以胸部闷痛为主症,常兼气短、心悸等症,偶有痛彻脘腹情况。而痞满则以脘腹满闷不舒为主症,多兼饮食纳运无力之症,偶有胸膈不适,并无胸痛等表现。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

体壮气实,痞满不减,按之尤著,食后为甚,能食便秘,舌苔厚腻,脉实有力者为实痞。体虚气怯,痞满时作,喜揉喜按,食少纳呆或食后迟消,大便清利,脉虚无力者属虚痞。

2。辨寒热

痞满绵绵,遇寒则甚,口淡不渴,或渴不欲饮,舌淡苔白,脉沉者属寒。痞满势急,遇热则甚,口渴喜饮,口苦便秘,舌红苔黄,脉数者为热。

二、治疗原则

痞满的基本病机是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所以,治疗总以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为基本法则。根据其虚实分治,实者泻之,虚者补之,虚实夹杂者补泻并用。补虚重在补脾益胃,或养阴益胃。祛邪则视具体证候,分别施以消食导滞、除湿化痰、理气解郁、清热祛湿等法。治疗中应注意无论补泻用药不可过于峻猛,以免重伤脾胃,对于虚痞,尤当慎重。

三、证治分类

(一)实痞

1。饮食内停证

症状:脘腹满闷而胀,进食尤甚,嗳腐吞酸,厌食呕吐,或大便不调,矢气频作,味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饮食停滞,胃腑失和,气机壅塞。

治法:消食和胃,行气消痞。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本方消食导滞,和胃降逆,用于食谷不化,脘腹胀满者。

常用药: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导滞,行气除胀;半夏、陈皮和胃降逆,行气消痞;茯苓健脾渗湿,和中止泻;连翘清热散结。

若食积较重者,可加鸡内金、谷芽、麦芽;胀满明显者,可加枳实、厚朴、。大腹皮;若食积化热,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槟榔导滞通便,或用枳实导滞丸推荡积滞,清利湿热;兼脾虚便溏者,加白术、扁豆健脾助运,化湿和中,或用枳实消痞丸消痞除满,健脾和胃。

2。痰湿中阻证

症状: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身重困倦,头昏纳呆,暖气呕恶,口淡不渴,舌苔白厚腻,脉沉滑。

证机概要:痰湿阻滞,脾失健运,气机不和。

治法:除湿化痰,理气和中。

代表方:平胃散合二陈汤加减。前方燥湿运脾,行气和胃,后方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两方合用,共奏燥湿健脾、化痰利气之功,用于脘腹胀满,呕恶纳呆之证。

常用药:苍术、厚朴燥湿除满;半夏、陈皮化痰理气;茯苓健脾利湿;甘草健脾和胃。

若痰湿盛而满闷甚者,可加紫苏梗、桔梗、藿香等;若气逆不降,嗳气不止者,加旋覆花、代赭石化痰降逆;如渴不欲饮,水入即吐,可合用五苓散以化饮消痞;痰湿郁久化热而口苦、舌苔黄者,可改用黄连温胆汤;兼脾胃虚弱者,加用党参、白术、砂仁以健脾和中。

3。湿热阻胃证

症状:脘腹胀闷不舒,灼热嘈杂,恶心呕吐,口干不欲饮,口苦,纳少,大便干结或黏滞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内蕴,困阻脾胃,气机不利。治法:清热化湿,和胃消痞。

代表方: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前方泄热破结,后方清热燥湿、理气化浊,两方合用,可增强清热除湿、散结消痞之功,用于脘腹胀闷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之痞满者。

常用药:大黄泻热散痞,和胃开结;黄连、黄芩苦降泄热和中;厚朴理气燥湿;石菖蒲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半夏和胃燥湿;芦根清热和胃,止呕除烦;栀子、豆豉清热除烦。

若灼热嘈杂明显者,可加蒲公英、连翘、瓦楞子;若恶心呕吐明显者,加竹茹、白蔻仁、生姜;若大便黏滞不畅者,可加蚕砂、皂角子、泽泻等以除湿导浊;若津液受伤明显,口干舌燥者,可加天花粉、沙参以清热生津。如寒热错杂,用半夏泻心汤苦辛通降。

4。肝胃不和证

症状:脘腹痞闷不舒,胸胁胀满,心烦易怒,善太息,呕恶嗳气,或吐苦水,大便不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犯胃,肝胃不和,气机逆乱。

治法:疏肝解郁,和胃消痞。

代表方:越鞠丸合枳术丸加减。前者长于疏肝解郁,善解气、血、痰、火、湿、食六郁,后者消补兼施,长于健脾消痞,合用能增强行气消痞功效,用于治疗脘腹胀满连及胸胁、郁怒心烦之痞满者。

常用药:香附、川芎疏肝散结,行气活血;苍术、神曲燥湿健脾,消食化滞;栀子泻火解郁;枳实行气消痞;白术健脾益胃;荷叶清香升散,和胃醒脾。

若胀满较甚者,酌加柴胡、大腹皮、青皮,或用五磨饮子加减以理气导滞消胀;若心烦不寐者,可加合欢皮、郁金、酸枣仁解郁安神;若郁而化火,嘈杂反酸者,可合用左金丸;若痞满日久不愈,舌暗脉涩,可加丹参、莪术、三棱等活血散结。

(二)虚痞

1。脾胃虚弱证

症状:脘腹满闷,时轻时重,喜温喜按,纳呆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脾胃虚弱,健运失职,升降失司。

治法:补气健脾,升清降浊。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加减。本方健脾益气,升举清阳,用于治疗喜温喜按、少气乏力的脘腹胀满者。

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鼓舞脾胃清阳之气;升麻、柴胡协同升举清阳;当归养血和营以助脾;陈皮理气消痞。

若胀闷较重者,可加枳壳、木香、厚朴;纳呆厌食者,加砂仁、神曲等醒脾开胃;若四肢不温,阳虚明显者,加制附子、干姜温胃助阳,或合理中丸以温胃健脾;舌苔厚腻,湿浊内蕴者,加半夏、茯苓,或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以健脾祛湿,理气除胀。

2。胃阴不足证

症状:脘腹痞闷,嘈杂不舒,饥不欲食,恶心暖气,口燥咽干,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胃阴亏虚,胃失濡养,胃失和降。

治法:养阴益胃,调中消痞。

代表方: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