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拣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拣宝- 第8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史书记载,吴道子少孤贫,初学书后转习绘画,二十岁才崭露头角。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
    画技大成之后,深受唐玄宗李隆基的赏识,亲自赐名道玄!一代贫寒画师,却得到这样的殊荣,也难怪民间画工尊为祖师,后人冠以画圣之名。
    大文豪看过吴道子的画作之后,更是感叹诗至杜子美(杜甫),文至韩退之(韩愈),书至颜鲁公(颜真卿),画至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事毕矣!
    “没错,像,真像吴道子的手笔。”
    “人物衣饰线条十分流畅,富有运动感和强烈的节奏感。整个画面的风格统一,有着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这正是所谓的吴带当风,属于吴道子的独有特点。”
    “不仅是绘画风格,你们看款识。尽管没有吴道子本人的书写款,却有李隆基的年号章,看起来应该是真迹……”
    在众人惊叹声中,王观也颇为好奇,忍不住悄声问道:“周老,那画真是吴道子真迹?”
    “你说呢?”周老轻微笑道:“你觉得不是吗?”
    “我当然希望是……”王观迟疑道:“不过吴道子的画作,好像是以壁画居多吧。壁画保存十分不易,更容易毁于战火之中。所以现在流传下来的作品,一般是临摹之作。”
    “也有真迹的。”
    适时,周老提醒道:“不记得八十七神仙卷吗?”
    “呃……”
    一瞬间,王观也醒悟过来。八十七神仙卷他当然知道,那是一幅白描人物手卷,画上有八十七个神仙从天而降,列队行进,姿态丰盈而优美。经过张大千、徐悲鸿、潘天寿这些著名大画家评价,一致认为这幅手卷应该是出自吴道子的手笔。
    八十七神仙卷是徐悲鸿发现的,围绕这幅画发生了许多曲折离奇的事情。经历了失窃、失而复得等事件之后,东西最终回到徐悲鸿手里,现在更是保存在徐悲鸿纪念馆中。
    许多专家学者鉴定之后,觉得手卷应该是粉本,也就是壁画的稿本。毕竟描绘壁画也是一件十分严谨的事情,不可能说画就画,肯定要事先打好草稿,才在墙壁上描绘。
    不过对于大画家来说,他们创作的稿本,本身就是难得的精品画作,自然有人精心收藏起来,经过装裱之后代代相传。
    “难道说这幅钟馗捉鬼图也是这样?”王观揣测起来,仔细观看研究:“据说吴道子作画喜用焦墨钩线,略施淡彩于墨痕之中,显得意态丛生,与画中风格特点相符……”
    “相符就行了。”
    说话之间,周老拍了拍王观的肩膀,意味深长道:“做人呀,有时候难得糊涂也不见得是什么坏事。对于有争议的东西,为什么一定要往坏处去想呢。”
    “……明白了。”
    这个时候,王观心领神会。虽然说对于鉴定师来说,区分东西的真伪,那是他们的本能,也是他们存在的意义。然而对于收藏家来说,有时候真伪并不是衡量东西价值的准则。
    就好比眼前这幅钟馗捉鬼图,笔法充满了吴道子的风格,而且又可以确定是唐画,只不过缺乏直接的证据证实东西就是出自吴道子之手。
    这种情况下,图画自然存在争议,一些患有强迫症的人,可能要斤斤计较加上疑是两字。在他们看来,疑是出自吴道子之手,与真是出自吴道子之手,却是属于完全不同的概念。
    然而收藏家却不同,只要证实东西不是赝品,就算有少许存疑,也是无伤大雅,一样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况且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才不管旁节末节的争议,更加偏向于东西就是真迹。说起来,他们也是幸福的,以纯粹的心情去观赏图画,更容易得到满足。
    吴道子的真迹呀,向来属于只闻其声,却从来没有见过的珍宝。也不是从来没有见过,复制本、印刷本,他们自然看过,但是近距离观摩真迹的机会真的是少之又少。
    现在机会在眼前了,肯定没人愿意错过。
    况且图画本身更是不同寻常,不仅是吴道子的作品,更是十分神奇的隐画,自然更能激发大家的好奇心,纷纷专注欣赏,谁也没有离开的意思……(未完待续。)


第934章 真正的大餐
    众人争相看画,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画上水渍逐渐干透,钟馗捉鬼图自然慢慢变淡,最终消隐不见。见此情形,大家在惊叹之余,自然纷纷开口催促起来。
    “重新泼水呀,我们还没看够呢。”
    “你们是没看够,我们却是还没看见……”
    在纷纷扰扰之中,场面自然格外热闹,气氛要比昨天还热烈。主要的原因,却是由于枯木逢春瓶神奇是神奇了,却缺乏了比较直观的感受。
    但是钟馗捉鬼图却是不同,本身是出自名人之手,而且更具备了极高的观赏姓,大家的反响自然更加热烈。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知机向钱老表示祝贺,有两件东西坐镇,博物馆不用担忧客源的问题了。
    “你们祝贺太早。”
    适时,周老却笑道:“今天还是开胃小菜,真正的大餐还在后头。”
    “什么,还有更好的东西?”
    一些人一听,顿时眼睛一亮,透出惊喜好奇之色,忍不住探问起来。
    “佛曰,不可说。”周老摆明了要吊人胃口,一脸神秘的笑容:“想要知道是什么东西也简单,明天继续过来观赏就行了。”
    “唉。”
    听到这话,许多人不满叹气,却已经开始琢磨着明天再来一趟。
    当然,有些人等不到明天,听说博物馆有神奇隐画出现,而且还是吴道子的真迹,一时之间纷纷在四面八方涌来。
    看到水泄不通的人流,王观等人倒是笑得十分开心,却苦了一帮保安。努力的维持秩序,没过多久就已经开始汗流浃背了。
    “里面是什么情况?”
    与此同时,在博物的外面看到里头人头攒动,不明真相群众惊呆了。
    “在举行什么聚会吗?”
    “这是博物馆,能有什么聚会,我看应该是在抽奖,有奖竞猜什么的……”
    发现许多人涌进博物馆,一些好奇心旺盛的人也忍不住随大流。反正门票也不贵,也随手掏钱买票进去看个究竟。进去之后,发现事情不是自己所想象中的那样,但是看过钟馗捉鬼图之后,却觉得没白花冤枉钱。
    所谓金碑银碑不如人的口碑,相比电话上、电线杆上的小广告,大家更愿意相信亲朋好友的话。听说希夷博物馆有这样神奇的东西,立马引起许多人的关注。
    人呀,各有自己的朋友圈子。听到朋友在谈论这件事情,自己却全然不知,为了不让自己落伍,自然有人打算过去看一看。
    另外也有一些聪明人,考虑到第一天展出枯木逢春瓶,第二天展出钟馗捉鬼图,那么第三天或许还有别的什么好东西。
    就是这样,博物馆在吸引新的客源之时,也有许多回头客。所以在第三天清早,特别是临近中午之时,博物馆中已经变得十分热闹。
    当然,大部分人在参观游览的同时,也不时关注大堂展厅的情况。然而已经到中午了,正主没有出现,一些人却发现了有许多文化学者登场。
    京津两地,属于全国文化中心。相对来说,文化学者的数量与质量,肯定不是其他地方能够比拟的。没有办法,行政中心嘛,本身就有天然优势,极具吸引力。
    不过就是由于接触多了,大家对于文化名人也比较熟悉。起码比较脸熟,一看就知道是哪方面的文化名人。
    “红学会的。”
    此时,有人惊讶道:“红学会的人过来做什么?难道是举行了什么活动,所以组织过来参观学习?或许是馆长的朋友,现在过来捧场助威的……”
    迷惑归迷惑,大家最多是好奇多看了两眼,也没有什么动静。毕竟这些人是传统的文化名人,不是现代的偶像文化名人,不至于有人冲上去求签名合照。再说了,喜欢古玩的人,多少也有几分素养。心态比较平和,也没有什么崇拜名人的心思。
    大家都是人,哪怕你比较出名,比较成功,最多让人敬佩,不至于崇拜。思想成熟的人,一般情况下,已经缺失了崇拜的情感。这是好事,或许也是坏事。毕竟没人可以崇拜,说明心思已经变得复杂,不再激情、纯粹。
    要知道在人生的最初阶段,最崇拜的人应该是父亲,但是长大之后,崇敬之情却淡了,甚至于完全没有丝毫敬意,这未尝不是一种悲哀。
    “刘兄,你也来了。”
    “金兄好,你也来了。”
    一帮红学家来了以后,毕竟都是吃这口饭的,相互之间自然常有联系。抵达博物馆之后,相互打了个照面,就纷纷问候起来。看情形应该是单独受到邀请过来,并不是联袂而至。
    不管怎么说,随着这些红学家,或者对红学颇有研究的文化学者到场,也意味着今天要展览的珍宝呼之欲出了。
    当然,对于知情的人来说,肯定清楚要展出什么东西。但是现在在场的大部分是不明真相的群众,甚至那些文化学者也有些莫名其妙。毕竟他们受到熟人的邀请,让他们务必过来看看,不然肯定后悔莫及。
    现在来的人,大多相信朋友不会欺骗自己,所以就带着好奇心过来了。在博物馆走了一圈之后,自然知道这些东西的珍贵,到也不至于有什么被蒙骗的情绪。不过察觉许多人好像在期待什么,却让他们觉得十分惊诧。
    不过,也没让大家惊诧多久,感觉火候差不多了,王观等人也闪亮出场。
    “来了来了。”
    “不知道是昨天的钟馗捉鬼图,还是新的东西,不然枯木逢春瓶也不错啊。”
    注意到王观一行人出现,那些回头客就知机朝大厅涌去,纷纷选好了最佳观赏位置,却是把王观等人挡在了外面。
    见此情形,王观等人自然有些啼笑皆非。还好有保安开路,加上众人也知道正主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