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拣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拣宝- 第80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用了,在这里说就行。”常老摇头道:“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我的脾气是有点倔,但是不至于不能虚心接受批评意见。”
    连常老都不怕丢面子,王观更没有这方面的顾虑了,直接开口请教起来。其他人也很有兴趣知道,纷纷推波助澜。
    在众人的请求下,钱老才解释起来:“你们说青花釉料是国产料与进口料相结合的结果,这是不正确的推断。”
    “这点错了?”
    瞬间,众人有些意外,又觉得在情理之中。毕竟钱老说了,总体判断没错,就是在细节方面有不同的意见而已。
    “你说说看,这个推断怎么错了?”常老肯定要据理力争:“这种浓淡相间的发色表现,浓的青花十分艳丽,又有锡光反应,肯定是苏麻离青,至于淡的……等等!”
    就在这时,常老忽然不说话了,立即凑近宣德青花蛐蛐罐旁边,然后伸手碰触细摸起来。片刻之后,他的眉头一皱:“分水法?”
    “什么是分水法?”
    常老好像明白怎么回事了,但是王观还是有些糊涂,自然要打听清楚。
    “分水法也称为浑水法,是一种釉料的着色工艺。”钱老笑道:“永宣时期的苏麻离青,有粗粝、细匀之分,着色方法有浓淡之分。由于青料细匀颗粒比较少见,着色的时候没有结晶斑现象,而且颜色比较浅淡,与国产料十分相似,两者之间比较容易混淆了。”
    “另外永宣青花瓷器多以小笔醮钴料上色,因此要不停地用笔醮钴料,这样从起笔到收笔出现了深浅浓淡不一的明显特征,这一特征的成因属于用笔方法所致。”
    说话之间,钱老指着青花蛐蛐罐继续解释道:“这件东西釉料发色浓淡相间,看起来确实很像是苏麻离青与国产料相结合,但是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无论浓淡,都是同一色料。再综合其中的色阶变化特征,所以我觉得这应该是使用分水法着色,而不是两种不同钴料的混合使用。”
    “原来如此。”
    适时,众人恍然大悟。当然,道理是这个道理,但是能够辨别出来,那才是真正的本事。反正常老无话可说了,默认了自己的疏忽。
    不过,这事不是重点,重点是俞飞白蒙错了,在钱老严厉的目光下,只得乖乖道歉。
    “没事没事!”
    孔老先生心胸比较开阔,自然不以为意,而且似乎有几分触动……(未完待续。)


第896章 成化斗彩天字罐
    “年轻人有自己的见解,这是好事……”
    说话之间,孔老先生奇怪道:“不过我十分好奇,你刚才明明看出东西的特征十分符合宣德青花瓷的工艺特点,怎么到了最后却得出截然相反的推论呢?”
    “……是我嘴贱。”俞飞白愁眉苦脸道,尽管心里不爽,但是在没有得到钱老允许之前,对于朱大先生的事情,他还是守口如瓶的。就是由于这种本质,或许闪光点吧,所以许多事情才没有避开他,让他了解具体情况,并且参与进来。
    所谓人老成精,孔老先生自然能够看得出俞飞白没有说实话,相反还隐瞒了部分事实。毕竟一个正常人,尤其是在鉴定东西的时候,不可能突然抽风推翻自己的鉴定结果。如果真这样做了,肯定有一定的理由。
    想到这里,孔老先生若有所思,忽然说道:“诸位稍等,我请你们再看一件东西。”
    “求之不得。”
    听到这话,周老就笑道:“今天要大饱眼福了。”
    孔老先生笑笑,让秘书把宣德青花蛐蛐罐搬出去,然后自己亲自出马,不久之后拿回来一个锦盒。看到锦盒的一瞬间,一直默不作声的余味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
    “孔老。”
    此时,余味有些字斟句酌道:“你还在怀疑啊?”
    怀疑?怀疑什么?众人自然有些不解,同时也明白孔老先生拿出来的东西,肯定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我也知道自己有些多疑了,不过心里总有几分不安。”
    向余味解释一句之后,孔老先生畅笑起来:“正好今天高人满座,自然要借这个机会向他们请教,好彻底打消我的疑虑。”
    “也是。”余味轻轻点头,立即笑道:“其实我也能够理解孔老的想法,毕竟东西太珍贵稀少了,确实应该谨慎一些。”
    “到底是什么东西啊?”有人忍不住催促起来:“亮出来看看。”
    “好……”
    孔老微笑点头,随手把盒盖打开,再小心翼翼把东西抱出来搁在茶几上。众人连忙看去,顿时有几分惊讶:“又是罐子!”
    没错,东西确实是罐子。大口短颈,肩圆腹收敛,看似酒坛,实际上却是罐子,而且还有一个盖,属于圆罐的造型。
    不过细看之下,大家也发现这个圆罐与刚才的宣德青花蛐蛐罐有些差别。主要是这个罐子身上的纹饰,不仅局限于青花,另外还有红黄彩色。
    “斗彩罐?”
    乍看之下,常老眼睛一眯:“孔兄,你不要告诉我,这是成化斗彩天字罐!”
    “常兄目光如炬,让人佩服啊。”
    一瞬间,孔老哈哈大笑起来,随即把罐盖拿下来放好,再把罐子翻转过来,只见在灯光的映照下,一个天字立即呈现在大家的眼前。
    “真是斗彩天字罐。”
    看到这个情形,大家忍不住惊愣起来,感叹孔老先生的好运气。
    一般人应该知道成化瓷的珍贵,特别是斗彩鸡缸杯,已经是拍卖市场上的神话了。然而肯定有人不知道,成化朝还有比鸡缸杯更珍贵的东西,那就是成化斗彩天字罐。
    反正在古玩行当之中,成化斗彩天字罐的名声,远远胜于宣德青花蛐蛐罐。主要是这东西十分难得,比宣德青花蛐蛐罐还要难得。
    而且与蛐蛐罐相比,天字罐更具备几分神秘色彩。五百年来,天字罐一直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这种罐子的具体用途,至今也没人能够说得上来,或者说缺乏让世人认同的证据。关于这种天字罐的来历,大家众说纷纭,自然增添许多附加价值。
    天字罐的底款为什么写“天”字呢?有很多种推测。
    一般来说,是按照《千字文》排列。《千字文》开篇就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所以我们常说天字第一号,所以罐底的天字就是这么来的。
    问题在于,在同时期的瓷器之中,却没有发现地字、玄字、黄字这些排列,那么这个猜测又有些站不住脚,十分容易让人质疑。
    另外就是这种罐子的用途了,有人说是安放油盐,有人说是安放杂物,有人说是安放粮食米面,反正也没有一个定论。唯一可以知道的是,这罐子属于实用器物,不是观赏品。
    而且天字罐是成化首创,不是到了今天才珍贵,历史上就特别珍贵。
    在清宫文献上有过这么一段记载,乾隆九年六月十九曰,由养心殿造办处发来一个缺釉成窑天字罐,并传旨让唐英补釉。
    接到旨意之后,唐英非常紧张,把东西带回御窑厂,研究了两三个月,却不敢补釉,而是重新仿制了几个罐子,连同原罐给乾隆皇帝送了回去,另外附上请罪的奏折。
    不是唐英技术不行,主要是天字罐太珍贵了,他不敢轻易冒这个险,不然把罐子弄坏了,他的人头估计就要落地。由此大家也可以猜测,天字罐在成化年间肯定不多,所以流传到清代的时候已经少之又少,所以才会那么珍稀,受到乾隆皇帝的器重。
    不过话又说回来,就是太珍稀了,连唐英都弄了几个仿品出来献给乾隆皇帝,那么民间造假的情况也可想而知了。
    “孔兄,听你的意思,这东西似乎有什么问题?”
    此时,常老询问起来,皱眉道:“难道是仿品?”
    也不是没有可能,毕竟成化天字罐与宣德青花蛐蛐罐有所不同,大家都知道蛐蛐罐被砸得差不多了,造假的人反而少了。但是成化斗彩天字罐却一直流传下来,有实物可以仿照,赝品自然比较多。
    所以看到东西之后,大家情绪是有些激动,但是也慢慢地冷静了下来,开始考虑其中的真假仿造问题了。
    “我们仔细研究过了,感觉不像是仿品。”
    这个时候,孔老先生没说什么,旁边的余味却肯定道:“无论是胎体,还是釉料工艺,都与真品相符,充满了时代的特征,不可能是赝品,或者仿品。”
    看得出来,这个天字罐的鉴定工作,应该是余味,或者他的朋友之类负责的。反正与他息息相关,自然要辩解起来。
    “不急,先看看再说。”
    这个时候,周老站了出来,打算片刻之后就笑道:“一直说成化无大器,不过这个天字罐明显就是例外嘛。”
    “不是无大器,而是少大器,没有宣德年间那样多的大器。”
    常老更正起来:“而且不要看成化彩器在古代好像很珍贵的样子,实际上才烧造出来的时候,却没有受到世人的认同,直到万历年间,大家才认识到东西的珍贵,然后就出现了一系列仿品。”
    从万历开始,就有成化瓷的仿制品出现,尤其是到了清代以后,以康熙、雍正时期摹仿得水平最高,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有的仿品甚至比成化瓷器本身更为精美。
    “这也正常,任何新的事物出现势必要受到质疑,甚至抨击和诽谤。”周老微笑道:“毕竟当时的人们更加喜欢素雅的风格,但是到了万历年间,社会富足了,大家的审美风格自然发生了变化,自然偏爱色彩缤纷的东西。”
    “至于仿品,这也是难以避免的事情。”
    适时,周老继续笑道:“新来陶器仿前朝,混入成宣价更高。只要有足够的利益,不要说仿成化瓷了,就是黄帝时期的东西也能仿……”
    王观等人顿时笑了,知道周老是在暗讽某些粗制滥造的人,造假也没有诚意,居然随心所欲的臆造。这样做不要说内行人摇头,就是外行人也要笑死。
    “当然,东西到底是真是仿,则需要细心验证。毕竟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