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拣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拣宝- 第3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也就是说,他又拣漏了,而且是大漏。”旁边,俞飞白揪住头发,十分苦恼道:“为什么每见看见宝贝,总是他拿走了,我却错过了呢?”
    萧山连连点头,十分明白俞飞白的心情。要知道每次去那家店,他都看到大观太清楼帖摆在那里,却从来没有想到里面夹带了私货。白白错过好多机会,现在才后悔莫及。
    无视俞飞白的哀叹,王观虚心问道:“周老,除了那个兴化鲁公的钤印,还有别的证据能够证明这几篇字帖是蔡京的手书吗?”
    “还有别的几篇啊?”王馆长闻声,急忙向周老讨要,逐一观察研究起来。
    与此同时,周老答道:“在没有明证的情况下,那么只有从字迹上着手了。要知道临帖手书,不是复印描摹,难免会带有自己的风格,不可能完全和原帖一模一样。蔡京怎么说也是书法名家,就算是临书二王字帖,也一定是略有不同。这是一个书法家的自傲,也是鉴别他书法手迹的证据。”
    大家纷纷点头,表示赞同理解。
    毕竟就像现在许多人说的,我要做某某第一,不做谁谁第二。有能力的人,肯定是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努力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比如说,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就曾经说过,学我者生,似我都死,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书法。
    蔡京也是这样,博采诸家众长,自成一体。那么就算是临帖,也必然有自己的风格韵味。然而,怎么辨识这些风格韵味,就需要仔细的斟酌了。
    反正,王观自认没有这样的学术修养,所以非常自觉的少说多看。
    “刚才我说过,传说就连狂傲的米芾,都曾经表示自己的书法不如蔡京。”周老沉吟道:“实际上,两人的书法倒是颇有几分相似。以这篇鹅群帖为例,米芾就曾经临写过鹅群帖,并且让他的朋友附马王诜误以为是真迹收藏起来。”
    “我曾经有幸见过米芾临写的鹅群帖,其中笔力雄健,线条轻重,字体大小悬殊多变,纵敛交互的姿态,气势不同凡响。”周老娓娓而谈道:“不过,与米芾的字势峻傲相比,蔡京的笔法却多了几分姿媚,而这几分姿媚恰恰是融合了大王书风的神韵。”
    “鹅群帖是王献之的行草作品,他是王羲之最有天赋的儿子,初承家法,而敢于革新,转师张芝,创上下相连的草书。他的草书笔势连绵不断,往往是一笔连续几个字,这就是所谓的一笔书。”周老仔细点评道:“米芾的笔法主要是学王献之的,所以米芾临写的鹅群帖,章法大开大合,数字一笔的挥运令人赞叹,颇得小王的精髓。”
    “然而,你们看眼前这篇鹅群帖,用笔挥洒自然,字字笔划轻重不同,特别是在整个作品的布局方面,每字每行,无不经过精心安排,做到左顾右盼之中求得前后呼应,达到了气韵生动的境地。”
    周老感叹起来:“起笔收笔,神态自如,从容不迫,寓刚健于妍丽之中,寄情思于笔端之上,这分明是大王的书风啊。小王的鹅群帖,居然出现了大王的神韵,很大的程度上已经说明一切了。”
    这个时候,王观等人除了叹服,也只剩下叹服了。什么书风笔法,他们半知半解,但是却感觉周老分析得非常的透彻,完全可以肯定字帖就是蔡京的临书手稿。
    “没错,就是这样。”
    与此同时,钱老赞同道:“蔡京书法姿媚,痛快沉着,独具风格,颇有王羲之的风采。所以在临书王献之字帖的时候,就显露出许多痕迹。但是在书临大王快雪时晴帖、月半帖、谢生帖的时候,却是显得非常的流畅自然,没有丝毫的滞涩。”
    适时,发现王馆长也观赏完了,钱老转头问道:“王兄,你怎么看?”
    “你们都说完了,我还能说什么?”
    王馆长苦笑了下,然后指着鹅群帖夹缝中的钤印道:“不过,从这个印色来看,确实比较符合宋代印色的风格特点。要知道宋代的印色有蜜印和水印之分,蜜印颜色红而厚,水印颜色淡而薄,只有到了南宋未期,才出现了极少数油印。”
    “如果说这枚钤印的印色鲜艳夺目的话,我倒是要怀疑是不是后人的伪作。但是想一想,却也不太可能,毕竟要到了在明代,才有为蔡京辩护的事情发生。期间蔡京可是和秦桧并列,受人唾弃辱骂,应该没人会仿他的印章和作品吧。”
    王馆长笑着说道:“至于到了明代,类似这种珍贵的澄心堂纸几乎绝迹,更加不可能有人剪裁成册页,临写几篇字帖,又故意盖上蔡京的钤印……种种迹象表明,这几篇字帖就是蔡京的手稿。而且,从没有任何修剪的状况来看,应该是残页……”
    “也就是说,当年蔡京应该是临了一套大观太清楼帖,可是由于在流传的过程中,许多卷册都损毁了,只剩下最后的几篇残页字帖。不过,可能是由于蔡京的名声不太好,或者是害怕怀璧之罪,所以得到了残篇字帖的人不对外声张,只是私低下收藏观赏。”
    说到这里,王馆长脸上也有几分羡慕之色:“还是小友的运气好,居然是普通的临本之中发现了这样的好东西。”
    “他的运气不是好,而是已经逆天了。”俞飞白嘟喃起来,自我安慰道:“还好,我已经习惯了,不嫉妒,坚决不嫉妒……才怪。”
    在俞飞白抓狂之前,王观连忙抢先道:“周老,这些字帖夹在书册总不是回事,不知道您认不认识经验丰富的装裱师傅,我想请他帮忙把字帖取出来,再重新整理裱好。”
    “王兄弟!”
    忽然,萧山有些迟疑道:“其实,我也懂一些装裱……”
    (未完待续)


第386章 竟然是真的!
    “实际上,我在琉璃厂就经营了一家装裱店。”
    这个时候,萧山也知道自己不能谦虚,所以半是含蓄,半是直白道:“店铺名为萧山阁,也就是我的名字,在圈子里也有点儿名气。”
    萧山的意思大家都明白,就是想接下这件差事,重新装裱蔡京的字帖。
    或许对于手艺人来说,都有这么一种情结。就算不能拥有宝贝,但是宝贝经过自己的手,就已经十分满足了。蜀川的黄老是这样,萧山也是这样。
    对此,王观略微迟疑,就点头答应了。反正书页完好无损,只要小心拆下来重新装裱就可以了,也不需要多高的技术含量。既然萧山敢主动请缨,那说明他有把握,没必要拒绝。
    “谢谢王兄弟。”萧山很高兴,甚至有些激动。
    “对了,王观。”与此同时,俞飞白提醒道:“在装裱之前,先检查其他书册,说不定还有漏网之鱼。”
    “好,回去就仔细检查。”说话之间,王观目光落在王馆长身前方长的盒子上,有几分期待道:“钱老,检测的结果出来了么?”
    “吕奶奶,怎么样,东西是真的,还是仿的?”
    一瞬间,俞飞白的注意力立即转移了,蔡京的手稿再珍贵,却也比不上焦尾琴。
    此时,一直不作声,只是默默旁观的吕珍终于开口了,温婉微笑道:“这件事情,还是由王馆长解说比较好。各个测试是他负责主持的,最清楚不过了。”
    “王馆长……”
    王观和俞飞白连忙转头看了过去。
    旁边,萧山有点儿惊诧,忍不住悄声问道:“唐兄弟,王兄弟和俞兄弟说的是什么东西?”
    “好像是一张古琴。”唐清华说道,这事他也没怎么打听,只是单纯的以为是普通的古琴而已。可是现在看来,似乎不太像。
    “呵呵,谁说都一样。”
    此时,王馆长笑容满面道:“不过在说之前,我却是想告诉王小友,有些珍贵的文物,不仅具有特殊的意义,更是全人类的财富,需要精心细致的保管与爱护。而我们故宫博物馆的职责,就是为了更好的收藏与保管这些文物……”
    接下来,王馆长用了很长的篇幅,为王观讲述了故宫博物院的成立、荣耀、意义。似乎害怕王观听信了什么流言,又继续深层次的阐明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的道理,希望王观不要因为某些个害群之马,对故宫博物院产生不好的印象。
    最后,王馆长试探道:“……小友,你是明白事理的人,应该不会因为一些疏忽就全盘否定故宫博物院长久以来保护文物的功劳吧。”
    这个时候,王观踌躇起来,感觉很为难。王馆长的言行举止,分明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他如果说不会,那么没有任何意外,王馆长肯定顺水推舟,和他谈捐献的事情。
    毕竟,无论古琴是真的,还是仿的,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然而,看到这位老人家一脸诚恳的表情,王观实在是不好意思说会。人呀,有时候往往就是由于人情,让自己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王观想求助,却又发现钱老和周老很默契的低头喝茶,显然是打算置身事外。
    就在王观苦恼的时候,俞飞白非常够义气的救场,笑眯眯道:“王馆长,故宫博物院的功劳大家肯定不会否认,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掩盖不了。事物都有两面姓,讨论这个没有什么意思,您还是公布一下古琴的检测结果吧,我和王观都等得要急疯了。”
    “没错,没错……”王观连连点头,在桌子底下朝俞飞白竖起大拇指。
    “果然,破坏总是比建设容易。尤其是声誉,一但出现污点,不知道需要多长的时间才能够弥补回来。”王馆长感叹起来,神情十分的低落。
    “王兄,挽回大家的信任,不是光说,而是在于做。”
    沉默了下,钱老劝慰道:“只要用心去做了,大家自然能够看到。”
    “知易行难,谈何容易啊。”王馆长微微叹气,随即摇了摇头,端起杯子喝了口茶就展颜笑道:“算了,不提扫兴的事情了,我们还是说说这张古琴……”
    说话之间,王馆长轻轻把方长盒子的盖打开,只见里面搁了一张古琴,盒底还垫了一层软布,显得十分的慎重。
    此时,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