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哲学讲演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古罗马哲学讲演录-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偶然的属性往往是成对出现的,就是可以这样也可以不这样,可以是那样或者相反。偶然的〃偶〃本来就带有对偶的意思,就是说两种情况可以择一,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所有这四种宾词都是依附于实体的,离不开实体,根结底都是实体的宾词。当然我们也可以对某些宾词单独加以说明,即某些宾词也可以用宾词来说明,但最终还是要附属于实体。这就是四大类宾词,亚里士多德对之作了一种归类。具体来看,这四大类宾词里面,有一些宾词是最重要的,那就我们前面提到的〃范畴〃。所谓范畴就是那些最具有普遍性的宾词,就是说这个宾词放之四海而皆准,任何事物都脱离不了它,必须受它的规范。这样的宾词有十个,(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十个范畴),亚里士多德已经举出来了,有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态、状况、活动、遭受(活动、遭受就是主动、被动)。他说这十个范畴、是〃最高的种〃,也就是最高的概念,高到万物莫不纳入其下的程度我们不能说任何一个事物是没有实体的、没有数量的、没有性质、关系、地点、时间的,这都是不可能的。因为凡是事物都要受范畴的规定。后来,他认为十个范畴不够,又补充了五个范畴,有对立、先于、共存、运动、拥有。他认为对一个实体的认识,只有把这十五个部分全部考虑到了,才是完全认识到了。

亚里士多德的这些范畴是从经验中偶然发现的,其实如果他活得久一点儿也许还会有所补充和增加。也正因为如此,后来康德说他是以偶然的方式在经验中去收集范畴。康德对此是很不以为然的,他认为到了这么高的层次上,为什么还要在经验中去搜寻范畴呢?应该用逻辑来加以规范、证明嘛!尽管如此,范畴的思想还是对当时希腊人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指导意义,这就是科学精神的产生。希腊科学精神的产生,在亚里士多德这里,通过十个范畴就已经形成了。当然以前也有科学精神的萌芽,但是因为没有用这些具体的范畴来指导科学研究,所以还处于一种未完成状态。可以说到亚里士多德这里,科学精神就完成了,对后世两千年的西方的哲学史和科学史产生了巨大的指导意义。在这里,谈概念就是谈宾词和范畴,其中对实体作定义,应该说是范畴论(概念论)的核心。概念围绕着定义而展开,最后是要指实体的。但是所谓定义就不是一个概念了,而是两个概念或者三个概念,如人是理性的动物,其中就有三个概念了。

定义就不再是简单的概念问题了,而是判断问题了,所以我们下面就来考察他的判断论。


(三)判断论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思维只有形成了判断,才具有认识论的意义。一个单纯的概念是没有认识论意义的,如不管说〃一朵花〃好,或者说〃红色〃、〃马〃还是〃神〃也好,这些概念单独孤立起来看,没有认识论意义,没有给人以真或者假的判断。你不能说它们是对还是错。能够带来真、假或者正确、错误的,只能是判断。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判断也可以称之为命题,判断与命题并没有作严格的区分。后来的人才把它们做了区分,认为命题和判断是不一样的,判断要涉及对象,而命题不一定涉及对象。亚里士多没有做这个区分,他认为判断或者说命题有一个标准,这就是说,它其中必须包含正确、错误或者真、假的问题。

如果有一个句子,你可以说这个判断是真的或者假的,那么这就是判断或者命题。但是有些句子不是判断,比如说祈使句、命令句都不属于判断,因为无所谓真假,不存在真假的问题;还有诗歌也不是判断。真假取决于事实如何,亚里士多德在这里说得很明确,谈一个判断的真假,就是完全看是否符合事实。比如我说你脸白,并不是因为我说你脸白,你的脸就白了,而是你的脸是白的,所以我说你的脸是白的才是对的。这就是所谓逻辑判断具有认识论意义的根源,逻辑判断的正确、错误或者真、假,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等同于跟对象符合或者不符合。所以,他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谈判断的,当然现在逻辑已经远远偏离了这样一种标准,完全不考虑对象的问题或者客观存在的问题,它是考虑另外一些问题,纯粹的逻辑标准问题。判断总是由主词、系词和宾词组成的。

对判断中间的这个系词,亚里士多德也有一种说法。系词〃是〃(〃8是p〃的〃是勺,后来的逻辑学家通常把它看成只是〃联系词〃,只起一种联结作用,本身没有什么意义,但是亚里士多德不是这样看的,他认为系词是动词,属、于谓语。我们通常在逻辑学里面,也讲〃是〃是系动词。亚里士多德看得很认真,认为〃是〃是一个系动词,它有时态,就是说过去做了什么、现在做了什么、将来做了什么,都反映在〃是〃这个动作里面。〃是〃是一个动作,与时间有关,所以它具有本体论的意义。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逻辑学的系词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它是现实发生的一个举动,而且在什么时候发生的都会表示出来。系词的时态具有本体论的意义,这就是后来的(现代的)哲学家比如说海德格尔非常强调的〃存在与时间〃问题。存在就是〃是〃,与时间和时态是密不可分的。这在西方的语言里面体现得很明显,〃是〃这个系词本身是具有时态的,具有本体论、存在论意义。再一个问题就是判断的分类。亚里士多德作了一个基本的类,这个分类的基本构架一直保持下来,直到康德的判断分类还是大致沿用了亚里士多德的分类。他把判断分成四类,康德也是把判断分成四类。第一类是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

肯定和否定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涉及真和假的问题,肯定就是说〃是〃,即有这么一事,而否定就是说〃不是〃,即没有这么回事,这涉及真和假的问题;另一方面又涉及矛盾律,肯定和否定不能同时相冲突,你要么肯定,要么否定,但不能同时肯定又否定,这就是自相矛盾了。这是从逻辑上来谈的,真假是从认识论上来谈的。

所以肯定和否定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就有两层含义:一层是认识论的含义,一层是纯粹形式辑的含义。但是在当时,亚里士多德还没有把它们严格地区分开来,他虽然看到了这两方面,但还是认为它们差不多,在他那里认识论和形式逻辑还没有分家。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在康德的判断表里面,是属于质的判断。第二类判断就是全称判断和单称判断。全称判断和单称判断在康德那里是属于量的判断,全和单、多和一都有一种量的关系。当按照康德的分法都是三分法的,都是三个一组,亚里士多德这里都是乞两分法的,这是一点不同。但这四大类的划分方法是差不多的。第三类判断是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简单判断在康德那里是〃定言判断〃,又翻译为〃直言判断〃;复合判断在康德那里是假言断和选言判断,假言判断就是如果怎么样,那就怎么样,是由两个断复合起来的,选言判断是由多个判断复合起来的。但是在亚里士多德这里没有如此详细的说明,他只是说有简单和复合的判断。第四类判断就是模态判断,在康德那里就是或然的、实然的和必然的判断。但是亚里士多德只是提出来,没有作发挥,甚至没有写完。后来的研究者认为亚里士多德对于模态判断做的论述是最不充分的,他只是提出了一个问题。特别是后来的波兰逻辑学家卢卡西维茨,专门写了一个《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来讨论这个模态逻辑。现在的模态逻辑,就是抓住亚里士多德的这样一种可能性、现实性、必然性的模态判断,大做文章。从这种判断分类里面,我们已经能看出来亚里士多德有一种〃工具论〃的倾向,但是这种倾向是把做判断的主体悬置起来了。

在康德看来,谁在做判断这个问题并不在亚里士多德的考虑范围之内,所以他的判断都是两分法的,一正一反,至于合题是不考虑的其实合题正好是凸现出判断主体的统摄作用的,是凸现判断的一种能动性作用的,也就是康德所说的〃综合〃作用。亚里士多德的判断是分析性的,而康德的判断是考虑综合方面的,所以康德的范畴表以及判断表都是三分法的,正反合兰方面是有机结合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亚里士多德的判断理论并没有贯彻他在本体论中的那种努斯精神、能动性精神,在逻辑学里面,亚里士多德把他的努斯、精神抛开了,单纯地寻求逻辑理性,探寻逻各斯自身的规律。


(四)三段论推理

三段论推理是亚里士多德对逻辑的最大贡献,他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所花费的精力也是最多的。概念、范畴、判断都是比较轻松的,只有三段论推理最复杂、最麻烦什么是三段论?亚里士多德给它下了一个定义,即〃三段论是一种论说,在其中某些东西被肯定了,另外一个东西就必然由于些基本的东西而成立。〃在兰段论推理中,有一些前提,即大前提、小前提,如果给出了大前提和小前提,它们〃被肯定了〃,那么〃另外一个东西〃(结论)就必然由于这些前提而〃成立〃。

我们注意这里面讲的是〃必然性〃,三段论主要体现大前提和小前提与结论之间有一种必然的关系,只要前提成立,结论就必然成立。根据这样一种法则,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三段论推理最基本的形式、最简单的形式。他为最基本的三段论模式应该是这样的:最后那个词是包含在中间个词里面,而中间那个词又要么包含在前面那个词里面,要么被排除在前面那个词之外。包含在内就是肯定判断,排除在外就是否定判断。不管是包含还是排除,反正中间的词一方面包含后面那个词,另一方面又包含在前面那个词中或者排除在前面那个词之外,这就是最基本的兰段论推理形式。所有的三段论推理都有三个词,而且只有三个词,有四个词就不行了,那就是〃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