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哲学讲演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古罗马哲学讲演录- 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具有神性的了。人具有部分的神性,所以在一个人身上,如果能够做到像哲学家那样,对思想本身进行沉思,进行思考,那么他就达到了最高的美德。亚里士多德的美德论里讲到了很多美德,比如有实践的美德、政治的美德,但最高的美德是〃静观〃,是〃沉思〃。

沉思是最高的美德,所沉思,就是对思想本身进行思想,撇开一切感性的外在干扰,只抓思想来思考,这是最高的美德、最高的幸福,也是最高的目的。达对思想进行思想,人就眼神相通了。关于努斯本身的定义,柏拉图说这是一种〃自动性〃,在亚里士多德这里得到更进一步的说明。努斯是永远自己思维自己的。除了〃自动性〃以外,亚里士多德特别强调这种〃自动性〃是自己思维自己。这样的〃自动性〃,就是努斯。达到这一步,努斯就达到了至善。〃善〃的理念是柏拉图的最高理念,但〃至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是经过一个系统逐步上升以后的顶点,就是对思想的思想,就是纯粹的〃努斯〃、纯粹的精神。

因此,宇宙中的万事万物在这样一个系统中,都被安排着趋向一个最后目的。宇宙万物在一个目的系统中,这个目的系统有各种层次的目的,有低层次的目的,有高层次的目的,从低到高不断上升,最后以〃至善〃为目的,这就是〃神学目的论〃,至善就是神了。〃至善〃是至高无上的,在这个系统的顶点,处在这样一个位置就是神。从这样一种眼光来看,宇宙就显得是一个生命体,神乃这个生命体的灵魂。这个生命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是合目的的。生命体的每一个部分都不是没有用的,不是多余的,都是为整体服务的。这个生命体,他的灵魂和主宰就是这个最高神。这个最高神是最高的个别实体,用后来基督教的话来说,就是神具有其自由意、志。自由意志乃是最个别的,它愿意这样,世界由此而创生,没有其他的理由来解释,意志只能由它自己来解释它自己。这就是绝对的个别性。但是,它同时又是最高的普遍性。神无所不在,同时又使得所有的东西得以存在。因为它本身没有质料,所以它能够涵盖一切。

如果它本身是具有质料的,它就不可能具有这种普遍性。正是因为它是绝对的无质料的形式,所以它具有绝对的普遍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个别性就体现出能动性和创造性,普遍性体现为无所不在。在这个宇宙里面的任何一件事物,任何一件小事的产生,都由于神、这个最高的形式而得以实现出来的。最高的形式就是最的〃实现〃。我们前面也讲过亚里士多德所谓的赋形过程,也就是一个实现过程,是从潜能到现实的过程。这就是他的神学目的论体系。这个学说在西方影响很大,后来的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体系,近代以来的莱布尼兹的体系以及后来黑格尔的体系,都受到了它的影响。

这就是将整个世界看成是一个整体,并且看成是有机地倾向于一个顶点,这就是神。以上是关于宇宙论体系作为亚里士多德哲学中之环节的一个简单讲述。


四、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


(一)寻根

接下来我们要谈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这也是他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也属于他的〃第一哲学〃。关于〃第一哲学〃,我们前面已经讲述了它的两个环节:一个是它的本体论,也就是它的实体学说;第二就是它的目的论的宇宙体系,即我们刚刚讲完的神学目的论体系F第三个就是我们在此要讲述的形式逻辑,也可以说是它的方法论、它的逻辑学。

本体论、宇宙论和逻辑学构成了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三大部分。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又称之为〃工具论〃,这是后人取的一个名字,即是将亚里士多德关于逻辑方法的一些文章收集起来编成、一部,其中有《分析篇(前、后?)、《解释篇》、《范畴篇》、《正位篇》、《辨谬篇》等卷,统称为〃工具论〃,也就是将其看作一种工具、一种方法但是,在亚里士多德本人那里,这种工具论的说法其实是不够的,或者说是片面的,他本人并不将这些东西看成是单纯的工具。

恰好相反,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形式逻辑是跟认识论、本体论相统一的。这也是后来的哲学史上争论的一个问题,也就是逻辑和认识论以及本体论的统一问题。在长期的哲学发展过程中,一直到黑格尔之前这三者基本上都是处在越来越分裂的过程中,到了黑格尔,才将逻辑、本体论和认识论相互重新统一起来。但是,在亚里士多德这里,也有一种统一,一种朴素的统一,也就是说还没有分化。具体来在此逻辑、本体论和认识论还没有明确地分化为三个不同的部门,它们都是属于第一哲学。亚里士多德只是隐隐约约觉得其中有种区分,所以后人在编辑其著作的时候,就将它们分开来单独编辑为〃工具论〃这个部分。

我们知道,认识论所谈的是〃真假〃问题,也就是真理问题;其核心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问思维能否符合存在,思维是否与对象相符合。这是亚里士多德已经提出来的一个认识论的标准:什么是真理?真理就是观念符合于对象,思维与存在相符合。t这是认识论上的基本问题。而本体论则是着眼于〃有无〃问题,也就是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中专门讨论存在方面的问题,即存在论,要问一问存在本身有还是无?存在还是非存在?至于逻辑学上的问题,则是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中,专注于思维的部分,它探讨〃对错〃问题、〃正确性〃问题。我们说逻辑是一种思维的工具或者说思维的规律、思维的技巧。形式逻辑被理解为思维本身,而与对象元关,或者即使有关系,也不过是一种间接的关系,所以在逻辑上讲求是非和对错。通常,逻辑上的正确和错误也被称为真和假,但是它和认识论上的真假是不一样的。逻辑上的真假只是看是否符合逻辑规‘律,如果违背了逻辑规律,就肯定是错误的。

但是不违背逻辑规律,却不一定是真的,只能说没有错误。一个判断很符合逻辑,但是否符合事实则是另一回事。所以严格说来它只是涉及到对错问题,而非真假问题。一般来说,逻辑只考虑思维中、语言中主词和谓是否能够结合。如果符合逻辑规律、合乎语法,当然就能够结合,违背逻辑和语法就不能结合。但是三者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有着…种相互对应的关系,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那么思维本身的对错问题,以及存在本身的存在和非存在问题(有无问题),都与真理的问题(真假问题)有一种对应性。所以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逻辑学也属于第一哲学,而不像今天发展出来的数理逻辑,它就很难说是第哲学。很多人认为数理逻辑并非哲学,而仅仅属于一种思维技巧,甚至有人把它划人数学领域。逻辑已经被划归到数学领域,当代的形式逻辑已经走上了这个方向。但是,在亚里士多德的时代,他将其放在了形而上学领域。

(二)概念论

下面,我们看看亚里士多德是如何建立其形式逻辑的。形式逻辑有三个不同的层次z一个是概念,一个是判断,一个是推理。念、判断和推理是形式逻辑的三个环节,最后的环节是逻辑公理,这就是矛盾律、同一律和排中律。首先我们考察一下亚里士多德的念论。在概念论中,亚里士多德讨论宾词和范畴的问题。为什么要讨论宾词呢?我们在前面讲到,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又称为实体学说,他是从语法逻辑引人本体论的,也就是说通过语言来达到本体论的。

实体就是那永远只能作主词而不能作宾词的东西,永远只能为别的东西所描述,但是却不能够述说别的东西,这就是实体。亚里士多德从语法逻辑引人本体论,但是实体→旦树立起来,我们又如何来描述这个实体呢?那就是要考察各种宾词。宾词乃是专门描述和述说实体的。实体如何述说,这是逻辑要讨论的问题。所以我们在此又从本体论回到了逻辑学。具体来说,实体本来是逻辑所引出来的,但是在宾词学说中我们又从本体(实体)回到了逻辑学。经过亚里士多德的分析,他认为总共有四大类宾词,所有的描述,S是p,这个P总共说起来有四类。这四类宾词,它们所起到的作用,一个是定义,也就是对主词下定义,那么用来下定义的那些词就是宾词;第二类是描述主词的特性的,特性是第二种宾词;第三种是描述它的种属,也就是说它是哪一类,比如说马是动物,这是种属的问题;第四类是偶性(偶然的属性)。这四类宾词分别回答了四个问题:第一类回答〃是什么〃这个问题,比如说〃人是什么7〃我要给它加上一个宾词,所谓〃人是理性的动物〃。在此,〃动物〃是种,〃有理性〃是属差,〃种加最近的属差〃就构成了对实体下定义的宾词。

种加属差是最严格的定义,也是本质定义,即是对于实体的本质加以规定。如果问〃人的本质是什么?〃,回答就是〃有理性的动物〃。这是人区别于其他所有事物的一个定义。特性这个宾词回答的是→个事物〃如何〃,有什么样的特性,这里所谓的特性指的是专有特性,而非随随便便的偶然特性。它是不可缺少的东西,是区别于别的东西的特性。比如说〃人是能够学习语法的〃,在万事万物中,唯有人这样一个实体是能够学习语法的,这种能力为人所独有,这就是〃特性〃。种属宾词回答的是第三种问题,就是属于〃哪一类〃。偶性这样的宾词回答的是有时候会〃怎么样〃的问题,也是主体或主词的一种性质,但这种性质有时候有,有‘时候可以没有,有时候是这样,有时候可以是那样,所以它是一种偶然的性质。偶性的意思就是偶然的性质。

偶然的属性往往是成对出现的,就是可以这样也可以不这样,可以是那样或者相反。偶然的〃偶〃本来就带有对偶的意思,就是说两种情况可以择一,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所有这四种宾词都是依附于实体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