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名人丛书:罗丹》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历史名人丛书:罗丹-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世界历史名人丛书:罗丹 八、《达鲁胸像》

    罗丹是一个执著于艺术的雕塑家,雕塑以外的事情,似乎很难占据他的心灵——家庭、孩子,包括政治。他关心人的脸、躯干及肌肉,关心人的外形所反映出的心灵的真实情感。

    在罗丹的工作室里,有一座法国政论家亨利·罗歇福尔的胸像。他突出的头额像是一个好斗的、常和同伴打架的孩子的头额,火焰似的头发好像发出起义的信号,因讥笑而弯着的嘴,愤怒的须,表现出一种不断的反抗,人们一眼就能认出这是副暴动者的面孔。罗丹认为批评和战斗的精神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赞美的形象。这个形象反映出19世纪70年代一大批法国人的精神状态。

    1871年的巴黎公社起义,对法国人精神世界的影响是重大的。虽然这次起义很快就被残酷地镇压了,然而它为反抗暴政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却给欧洲乃至世界的无产阶级的革命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罗丹一向不太关心政治,也不懂巴黎公社革命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意义。然而,当1883年他重新遇到刚刚被大赦从英国回来的老友达鲁时,他深深地为达鲁那因革命和流亡而饱含忧患的面孔所打动了。

    达鲁是罗丹在工艺美术学校的同学,同罗丹一样,是位天才的优秀雕塑家,他也曾和罗丹一样,为开创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不为官派艺术所接受,他们同当时的印象派画家们一起经受贫困但仍不屈不挠地进行抗争。1871年,达鲁积极地投身于如火如荼又悲壮惨烈的巴黎公社革命。巴黎公社革命失败后,他被判处流亡,饱经沧桑与苦难。

    罗丹激动地为达鲁塑了一个胸像,胸像是以『裸』『露』的上身、倔强地昂扬起的脖子的形象来展现达鲁悲愤与忧患的气质的。雕像上有高傲的挑战似的头面、郊区瘦弱儿童『露』出青筋的脖子、手工艺人凌『乱』的胡须、紧皱的眉头和当年巴黎公社社员的粗眉『毛』深隐憔悴却充满力量的眼。这是一个饱经沧桑而又高贵的头颅,它充分显『露』了革命者高傲的不屈的神气。

    这个完美地体现了人物『性』格特征的作品,因其对象是流亡的革命者而遭至官方严厉的批判与无端的攻击。他被诬为“红『色』政治的工具”,一度受到当局的监视。

    后来达鲁投机而成了官方所宠爱的雕塑家。成了罗丹的对立派。然而,罗丹在其《艺术论》中还是评价达鲁是位“伟大的艺术家”,“他的许多雕像有着壮丽的图案意味,这使得他这些作品能和17世纪最美的作品放在一起。如果他没有贪图官方地位的弱点,那么他所做的,也许都是些杰作。”

    罗丹认为,同时做两种事业,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是不可能的。费尽心力地去拉拢有利益的关系,以及想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对于艺术是无补于事的。艺术需要虔诚,需要专注。如果达鲁能够安静地在工作室中持续地工作,以他的天资,他会创造出非常神奇的作品。这些作品的美,足以照亮众人的眼睛,而众人的判断也许会给予他以艺术上尊贵的地位——他用尽心智去谋取的那种艺术上尊贵的地位。

    在艺术史上,为谋求名利而丧失自我的人不计其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前的法国画坛,就充斥着一股柔靡与贵族味十足的气息。在法王路易十六的情『妇』蓬巴杜尔夫人的左右下,宫廷艺术成为法国人追求的时尚,取悦与媚俗可以概括其全部特征。其代表人物当推布歇与弗拉戈纳尔。布歇的作品,笔触光滑、颜『色』鲜艳、技法修饰细腻、人体艳俗肉感。与其艺术趣味低劣相对的是,其地位被法国宫廷一捧再捧,最终成为法国最高美术学院院长,年薪由皇室供给。于是,追随者不计其数。其中较有名气的是弗拉戈纳尔。弗拉戈纳尔有两位老师,布歇之前的老师是夏尔丹。夏尔丹虽然也是学院派出身,但其艺术追求却与时尚格格不入,他的艺术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朴实”。然而他并不吃香,于是弗拉戈纳尔就改投了布歇。布歇和弗拉戈纳尔有艺术天份,然而却没有作为一个真正艺术家的伟大人格。所以他们的画只能风靡一时,但却无法在艺术史上占取至高无尚的地位。

    执著、专注、顽强地坚持自己的追求探索,这也许就是罗丹成为一代雕塑大师的原因。

    

世界历史名人丛书:罗丹 九、《加莱义民》

    加莱是法国北海岸的一个城市,1347年英王爱德华三世围城,加莱城坚持了一年之久,最后城中粮食耗尽,英王准备夷平全城,杀绝全体居民。此时,六名高贵的市民自愿奔赴英军驻地,他们『露』顶赤足,穿上麻衫,颈系绳索,持城门钥匙,决心以自己的牺牲来拯救全体市民的生命。加莱城决定为此建立一座纪念碑,他们特约罗丹来完成这件作品。

    1884年,罗丹正埋头于《地狱之门》的创作,得到这一定货后,他异常兴奋。于是罗丹又沉浸于另一不朽的艺术作品的酝酿中。

    本来加莱市政当局只要求罗丹制作义民的领袖德·圣彼埃尔的烈士像,可罗丹在详细研读了历史资料后,发现当时为拯救加莱全城牺牲而甘愿救死的义民并非一人,而是六名,于是他决定塑造一组六名义民赴刑场的群雕,虽然他能收到的只是一个像的款额。然而,真正的艺术家是为真理和激情所驱使的,金钱不能阻挡他创作的脚步。

    《加莱义民》完成于1886年,这是一件组雕,六个人各有不同的『性』格,面对死亡扮演不同的角『色』:

    位置在中间的那一位长者,最引人注意,无疑,这就是德·圣彼埃尔,是他第一个挺身而出并鼓舞了其他的人。他低着头,须发长长的,那坚定的赴死的步伐及深锁于眉间的忧虑让人望而起敬。

    站在他旁边的那一位也同样勇敢。他两手紧握着城门的钥匙,双唇紧闭,双脚牢牢地踏在土地上。他无所畏惧,但全城的降伏使他感到无比的痛苦,他挺直身子,想找些力量来忍受这不可避免的屈服。

    和他们并列的左边的那个人,显得比较缺少勇气。他的一只手像被什么力量牵引起来,一个最严重的生死问题落在这只伸起的手上,而手的主人却用力扭过头去,不敢面对现实。

    在他们后面,有一个义民紧捧着脑袋,沉溺在极端的绝望中,似乎要呼喊:“呵,我不愿死,我有家,有孩子,有我还未完成的工作,容我平静一下,让我想一想。”

    第五个义民用手遮眼,好像要驱散一个可悲的恶梦。他东倒西斜,因为死亡使他恐惧。

    第六个义民比其他几个都年轻,他无畏又似乎对眼前发生的一切『迷』『惑』不解,生命还很漫长,为什么要死掉呢?然而脚步却又紧随领袖其后。

    《加莱义民》反映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是真实可感的。罗丹没有把这些英雄神化,而是塑成和我们一样普普通通有着勇敢与怯懦、有着无畏和留恋彷徨的人。罗丹坚持不把这组雕像放在基座上,为的是能让人们深入其间,真切地感受义民赴难时真实的情感。

    市政当局看了《加莱义民》的草稿,认为感情过于悲痛,希望罗丹修改,但罗丹不满足于英雄纪念碑的惯例,他力图再现历史的真相,因此没有作大的修改。后来由于资金不足一再拖延,直到十年后的1895年,这组雕像才在加莱市的里席尔广场上正式揭幕。

    为了筹集45万法郎,把《加莱义民》铸成铜像并竖立在加莱城里,内政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出售一法郎一张的彩票,奖品是酒类、拖鞋、肥皂等小玩意。罗丹有点哭笑不得。然而,出售彩票的办法居然成功了。

    揭幕那天,罗丹被安排在『主席』台上,他却希望到人群中间,看看人们的真实表情。而最令他不满的是市『政府』把它们放在一个离地五高的基座上了。罗丹很紧张,因为在官员们装腔作势的演讲结束时,全场陷入了一种奇怪的沉寂之中,好像谁也不愿打扰这些古代市民的幽灵。

    加莱的市民们把这组塑像看成是他们自己的塑像。这几个义民都是普普通通的平民,都是他们认识和了解的,就像他们认识和了解自己一样。然而,各个义民又都是有个『性』的,都以自身的表情和姿态获得了各自的生命。随着人们不断地挤近塑像,他们变得越来越沉默,看得越来越仔细,一个好奇的孩子伸出手去想『摸』一『摸』那个领头的义民——欧斯塔施·德·圣皮埃尔,想看看他是不是个真人,只是由于栅栏挡着而没有『摸』着。罗丹真想过去抱起那个孩子。但更使罗丹感动的是另一个孩子,他爬过栅栏,攀上基座,凝视着义民的眼睛竟哭了起来。

    当罗丹向塑像走去时,人们自动让开了一条路,没有人说话。他深深地感到了人民对他的敬意。在这个时刻,他们都成了一个整体,都是法国人,都为此而感到骄傲,并且都是人类普通而神圣的一分子。

    正如罗丹的朋友卡里埃所说:“你已经把雕塑之根扎在我们的土地上了。”

    

世界历史名人丛书:罗丹 十、《雨果》

    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继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又一场划时代的革命运动。这场革命摧毁了封建专制统治,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与此相呼应,法国的文学艺术也开始了根本『性』变革。在启蒙主义代表人物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的影响下,法国文学艺术开始逐渐摆脱古典主义的束缚走进浪漫主义时期。

    在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卢梭的学说起过重大的作用。卢梭宣扬个『性』解放,崇尚想象,歌颂自然,肯定感情是人的思想行为最奥秘的源泉。卢梭关于感情的学说,后来成为浪漫主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