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名人丛书:罗丹》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历史名人丛书:罗丹-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人不是离开了就是死去了。

    在11月12日,他77岁生日的那天,他又犯了支气管炎,不得不再次躺在床上。他望着屋子对面的耶稣,突然失去了知觉。

    在以后几天里,随着体温的升高,肺部出现了瘀血,他觉得自己好像漂泊在汪洋大海上。在他面前出现了很多面孔,玛丽,爸爸、妈妈,埃马尔神父、毕比,皮诺、勒考克,但卡缪和『露』丝在哪儿呢?他找不到她们。难道她们终于抛弃他了吗?随即,他又仿佛听到『露』丝的悄悄细语:“没有我,他可怎么办呢?”就像她临死前那样。但所有这一切都漂浮在白茫茫的雾海中,他找不见『露』丝。他回忆起同爸爸商量要进工艺学校的事情——多么激烈的一场争论啊!他又想起了他见到的第一个『裸』体模特儿。他还看见卡缪,神情激动而兴高采烈,人的一生太短暂了,他发现自己这样想着。

    接着他又一次看见《巴尔扎克》、《雨果》、《加莱义民》和《地狱之门》了。他不凭空捏造,而是观察自然,要按照自然雕塑:一个女人、一块岩石、一个脑袋,都是按照同一原理塑成的。

    他感到自己什么也说不出来,正在忽忽悠悠地离开这个世界。随即又看到有很多手伸来拯救他:卡里埃、马拉美、勒考克、爸爸、巴尔扎克,甚至连雨果也伸出手来了。而现在他又看到他创作的那些像,一个接着一个排着,看不到尽头。那么多连他自己也忘掉了的作品,他对自己所创造的这个世界感到惊异,并突然自豪地叫起来:“人们怎能说雕塑不是艺术?”

    他感到很高兴。他们肯定明白了他在想什么。没有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情。他只不过是回到泥土里去,而他正是从那里来的。

    他闭上了双眼,进入了无梦的长眠,看起来颇像他自己的雕塑作品。

    六天以后,他的宿敌——法兰西学院把他选为院士。

    

世界历史名人丛书:罗丹 十五、总论

    从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基罗到罗丹,整整300年历史,人们在谈论雕刻的时候,往往把罗丹作为米开朗基罗的继承者,而把这300年间的雕塑家都忽略掉。其实在这期间,欧洲的雕刻艺术相当繁荣。16、17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下,欧洲各国的宫廷和教堂都有雕刻家留下大量代表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作品。更近,在法国大革命时代有颇值一书的乌顿。

    乌顿是自文艺复兴以来全身心地献身雕塑屈指可数的杰出人物之一。直到今天,世界各地的美术学校里至少有十件、八件石膏复制品:莫里哀、伏尔泰、富兰克林、华盛顿、乌顿夫人……。他25岁后到罗马学习期间,制作《男『性』全身筋肉『裸』像》至今仍是讲授解剖学的样本。乌顿的雕塑艺术,部分地汲取“巴罗克”艺术的生动、真实和富于想象的浪漫『色』彩。这不同于古典的文艺复兴的艺术。但他仍以尊崇古典艺术的庄重典雅为主。乌顿雕刻艺术的另一杰出贡献,是在其肖像雕刻方面的人物眼睛。他在表现人物眼睛的神采方面。几乎是无人可以超越的,他不仅准确地挖出眼珠和瞳孔的形状。并按照视线的方向留出“眼神光”。灵动的眼睛传达了丰富的心理活动。

    罗丹曾这样评价乌顿。他认为乌顿所作的肖像记录了半个世纪的历史,是写出时代、种族、职业和个『性』的生动传记。

    还有吕德,比德拉克洛瓦年长10余岁的法国浪漫主义雕塑家。吕德是法国浪漫主义时期雕塑方面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是巴黎凯旋门上的高浮雕。以1792年法国人民保卫共和国为题材的《马赛曲》:作为雕塑艺术,《马赛曲》无论就其思想还是技巧都属古典范畴。因为他把“纪念『性』”的要求与“装饰『性』”的要求相当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作为纪念碑,《马赛曲》必须庄严、雄壮,具有伟大的气概,它同时成为后世的典范作品。作为凯旋门墙壁上的浮雕,又必须与建筑物求得统一,成为建筑装饰的一个组成部分。吕德采用纵深的手法和古罗马式的盔甲来安排人物。既保持了《马赛曲》千军万马的声势,又保留了古典风格的处理方法。更使得《马赛曲》与罗马式凯旋门建筑风格上取得统一,吕德虽然留下来的作品并不多,但因《马赛曲》而使他名垂后世。

    卡波,罗丹的启蒙老师之一,他本人是吕德的学生。美术史家习惯把吕德划入浪漫主义。而把卡波归入现实主义范畴。卡波出身于法国学院派,曾担任图画与数学学校的教师。也是罗丹、达鲁、拉图尔等人的老师。1856年他去了罗马,感动于米开朗基罗的陵墓雕像中。在罗马以《听贝壳声的那不勒斯渔童》为代表,卡波逐渐摆脱学院派的艺术体系。卡波的代表作是为巴黎歌剧院所作的组雕《舞蹈》。卡波的艺术形象力求真实『性』和青春生命力的表现,他能大胆构图,不受传统雕塑规范的局限。为罗丹的艺术创作踏出了一条新的现实主义表现的路子。《舞蹈》是一座装饰雕塑,卡波在动手前,广泛搜索资料。广为歌剧院画速写,记录芭蕾舞演员在排练时的各种舞姿。最后,他从古典作品《圣米歇像》和米开朗基罗的《基督升天》中,受到动态的启示。利用模特儿,制作出《舞蹈》初稿的泥模,在这里,他摆脱了雕塑的象征含义与道德观念。直接真实地去反映生活。整个《舞蹈》群雕像再现出一种热烈的音乐气氛。由于它那旋转『性』的律动与青春狂欢的运动组合,巴黎人把它美誉为“天使的舞蹈”。

    用『裸』体艺术形象来展现生活,是当时雕塑语言的一种风行手段。但这样狂热地展示现实生活中的『裸』体形象,也会受到舆论评击的。当作品正式竖立在歌剧院门前时,曾遭到来自各方面的攻击,然而经过时间考验,人们终于接受了《舞蹈》,经过普法战争洗礼,人们已领悟到这件艺术品在法国人民心中的美好意义。在战争年代,歌剧院曾变成了临时医院。每当伤病员见到门前这座《舞蹈》,心里便产生了无限的生活信念与向往。它久久地深入在巴黎人的脑海中,歌剧院的兴衰,已和《舞蹈》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和罗丹同代的雕塑家中,麦约享有盛名。麦约也曾是罗丹的学生和助手。在罗丹艺术的鼎盛时期,从美学观上看,他与罗丹正相对峙,人称北方的罗丹,南方的麦约。他回避了罗丹的雕塑风格,建立了象征主义雕塑。

    他主张女『性』雕像应保持一种发端于古希腊罗马的净化,把女人体的原始曲线美比喻为自然的一部分。他把人体的自然起伏用以象征一种建筑、一种自然或一种生态现象,其代表作《河流》已成为户外雕塑中最富创造『性』的一件杰作:女『性』的躯段与她身上的肢体、弯曲的长发等,成了大自然的一部分象征。把这尊雕塑放在美丽的自然空间或田野庭院内,观赏者由然产生审美联想,这正是艺术家的动机所在。从麦约开始,户外雕塑被作为三度空间的对象,在表现人类的精神生活方面做出了新贡献。

    不难看出,十八、十九世纪的雕塑史上有着许多杰出的人才,罗丹也是从这些传统中培养出来的。然而,为什么他的出现却大有“一洗万古凡马空”的气势呢?

    的确,罗丹有些叛道离经。从传统雕刻的观点看,罗丹把雕刻引入了“歧途”。他曾说过“忠于自然”,而在他手中,人体已经开始残缺、破裂;他说“尊重传统”,然而他已经把雕塑从纪念碑功能中游离出来。他也的确让人有些难以捉『摸』。他与印象派过从较密,还与莫奈一同办过展览,但他的艺术与印象派貌离神离;他赞美巴特农神殿雕刻沐浴阳光的魅力,却在自己的雕塑上造出大量的斑驳和丘壑来勾摄阴影,将明朗换成沉郁;他崇尚自然美,热爱生活,而他的作品却表『露』出对悲剧和苦难的特殊偏爱……

    也许,正是因为他的作品无论从形式上、技法上、内容上还是思想上都有着不同以往的特点,不同凡响的创造,使人们有了不同寻常的感受,才使它们焕发着不可捉『摸』的艺术魅力,因而有着不可取代的历史地位,使他在继米开朗基罗之后300年成为唯一可以与他分庭抗礼的艺术大师。

    下面让我们从各个方面对罗丹雕塑作一个大致的分析。

    雕塑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包括对神秘力的崇拜、对神的崇拜和对英雄的崇拜。把神像放在神龛里,把英雄像放在广场的高伟基座上,都表示这一种瞻仰或膜拜的情『操』。而雕刻家的任务就是把神与英雄的形象具体化,以给人们一个膜拜的对象。而罗丹似乎忘了雕塑这一纪念碑功能,雕塑了大量与此无关的形象。老而丑的《老娼『妓』》、含羞忍辱的《夏娃》、乃至本应作为纪念碑但却充满了苦难形象的《地狱之门》。这些作品无法立于广场上、阳光下,而只能放在室内,让人们走近了去看、去感受。

    在形式上,罗丹主张“使作品尽量接近大自然中的对象”,而事实上罗丹在深入研究自然的基础上发展、创造了人物雕塑的形式。

    人体是他的基本语言,他能使每一块肌肉都“说话”。如果说《思想者》浑身都在思索,那么《影子》自顶至踵都在沉落。在汉白玉似的晶莹的石头上,微波颤动,得阴柔之美;而在青铜上做出的文章,又满是阳刚之气。作品大部分是塑,便于表现他所强调的从里面生长出来的力量,并且找到一系列独特的意匠手法。

    他喜欢做残肢断片,在似乎缺陷的形体里,反而更能突出生气,所以他把《沉思》的头浸在方正的石材里,把许多人体半留在底座中,而他雕塑的一只手,如一株茂盛的树,已经圆足,充满表现力,成为《神的手》:两只手合拢起来,十指如注,指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