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1984》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决战1984- 第1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根据最新修改的《苏日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相关条款: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敌对国家或由敌对国家所支持其他非政府组织的威胁,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北日本公安军总监部早在日本共产党总书记不破哲三还在踌躇之际,便作出派遣独立第4军所属之3个师团又4个混成旅团配合苏联方面行动的详尽作战计划。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昔日日本帝国陆军第4军最早成军于1904年的日俄战争时期。并曾在辽阳、沙河一线与沙俄军队鏖战过。而无独有偶今天的北日本公安军独立第4军的前身建立之初的目的也是为了北防苏联。很难想象在战后,苏联政府竟然会允许自己昔日的死敌保存了其原有的编制继续为其所用。莫斯科出于什么样的目的作出这样安排,或许永远是一个值得争议的话题。但是北日本公安军总监部却对独立第4军重返中国大陆战场寄于了空前的厚望。

部署在盛岗、青森一线独立第4军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北日本公安军的战略预备队和机动打击力量,所属的第119、第123、第149三个师团均以常年保持80%以上的满员率,更编制有4个随时可以投入战场的独立混成旅团。而迫不及待的北日本公安军总部早于1982年末便下达了独立第4军和驻守北海道地区的独立第34军的换防令。以与苏联红军在宗谷、鞑靼海峡进行联合两栖登陆演习的名义将独立第4军所部部署在北海道地区和北方四岛地区。

在接下来的近一年时间里,独立第4军除对3个主力师团进行一系列的战前强化之外,更在苏联方面的帮助之下,对第135和第136独立混成旅团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将其改编为相当于苏联红军海军步兵(海军陆战队)的水上混成机动旅团。不过这并不足以令北日本公安军总监部所满足,在?政信和益子重雄等总监部高级顾问的授意之下,代号为“神尾”秘密计划此刻也终于有了用武之地,逐渐的浮出水面。

日本民主主义共和国是最早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在亚洲地区,北日本与朝鲜、蒙古、越南几乎同一时间成为了新中国的邦交国。在50年代中国与北日本之间甚至还互相派出专家小组支持对方的国内经济建设。但是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中国与北日本的关系也迅速进入低潮期,而1972年中国与南日本关系正常化,更令两国关系进入冰点。北日本政府甚至一度提出要与台湾地区建立外交关系作为报复。

但是这种外交手段在控制着北日本公安军总监部的前帝国军人眼中无异于小孩子过家家。事实上从北日本成立之初,以前关东军中下级军官为主组成的北日本公安军总监部便一直谋划着“重返满州”。而中苏之间的决裂更使这种原本只能在密室里谈论的话题逐渐有了可操作性。

在北日本公安军总监部看来,尽管拥有兵力和装备上的优势,但是挥师南下,统一日本列岛所要面对的不仅是南日本自卫队,更可能遭到强大的驻日美军的反击。而“两个日本之间的决战”并不符合莫斯科的全球战略,因此在短时间之内以北日本为主导的“国家统一”依旧是遥遥无期的事情。

而北日本自身糟糕的地理环境导致其缺乏天然良港和自然资源。尽管艰难的完成了工业化,但在原材料和能源方面仍完全依赖于苏联的援助。长此以往不仅与南日本之间经济上的差距会越来越大。甚至会面临崩溃的危机。50年代的“粮食危机”和70年代的“能源危机”的噩梦至今仍令北日本方面心有余悸。而1973年由南日本科幻小说作家―小松左京所撰写的小说《日本沉没》也悄然越过隔离墙和缓冲区在北日本掀起了一股“末日回响”的浪潮。

日本共产党方面曾试图在国内禁止此书的发行。但是北日本公安军总监部却将这本书此书直接作为公安军内部参考材料直接在军中刊印。甚至还把小松左京稍早时间的作品―1966年发表《无尽长河的尽头》也同步引进和发行了。北日本公安军总监部意图很明显,便是希望将这种日本列岛随时可能毁灭的忧患再度化为了日本向外扩张的动力之源。而北日本走出列岛的最佳落脚点则早已被选定,那就是曾经被旧日本陆军幻化成“皇道乐土”的中国东北。

“中国是头巨兽,单凭日本的力量是永远无法征服他的,即便是在他最为虚弱的时候。”曾经在中国大陆作战过的益子重雄显然对昔日的战败仍记忆犹心。“即便我们与苏联联手再加上亚细亚的其他民族,这场关乎日本民族乃至全世界未来的战争也同样胜负难料啊!”直接参与编织起巨大的“中华包围网”的?政信同样深知此时中国的大地之所蕴涵的无尽能量。

“‘神尾’计划这种鬼域伎俩顶多只能在开战之初给对方制造小小的混乱而已。战神的天平并不会引起而出现偏移。”尽管北日本公安军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但是对于那些以从南日本“招募”来的残留孤儿、苏联滨海和中亚地区选拔出来的朝鲜族的生死,北日本公安军总监木下秀明大将此刻已经毫不关心了,因为骰子此刻已经掷下。



第六章:长空死线(八)

“快进入阵地……。”面对着甘石桥的桥面上隆隆驶来的坦克,佐竹佑野焦急的召唤着步兵炮小组进入射击位置。北日本公安军在编制上几乎与旧日本帝国陆军在二战的编制几乎一脉相承。一个800人编制的独立步兵大队下辖3个步兵中队、1个反坦克中队和1个迫击炮中队。但是由于事态紧急,佐竹佑野没有足够的时间部署兵力,只能带领着一个下辖3个步兵小队的步兵中队赶到战场。这也就注定了,他手中没有办法派出装备有重型火箭筒和反坦克导弹的反坦克中队第一时间时间封锁桥面,更无法得到82毫米迫击炮的火力支援。

但是与旧帝国陆军一样,北日本公安军同样奉行“步兵万能”理论。因此即便是一个步兵中队,北日本公安军也要求其具备与敌重装机械化部队抗衡的火力配备。因此除了3个兵力和火力都相当于加强步兵班的自动步兵小组之外,每个步兵中队不仅有1个装备有2挺75式12。7毫米高平两用机枪(苏联HCB“岩石”12。7毫米机枪北日本仿制型号)、1个装备有2门60毫米轻型迫击炮的“掷弹筒”组,更有1个装备有2门82毫米无后坐力炮的“步兵炮”小组。

长期以来旧日本帝国陆军一直重视步兵分队的近距离火力支援,二战中曾在中国大陆及东南亚战场上广泛使用的92式步兵炮便是一种战术理念的最好体现。不足1吨的重量加上可以分解运输的简单结构,使得92式步兵炮不但方便战时海量生产,更可以几乎可以无条件伴随步兵作战,堪称旧日本帝国陆军的“理想”火力支援武器。

但是92式步兵炮除了重量和体积之外,其他性能均远远落后于西方同口径武器。因此寻找替代产品便成为了北日本公安军草创时期,摆在兵器行政本部面前的首要任务。尽管苏联总参谋部方面认为苏联军工系统生产的大口径迫击炮和反坦克炮完全可以满足北日本公安军的要求。但是战后驻日苏军总司令―崔可夫元帅却选择了在编制和武器研发方面给予北日本公安军以很大的自主空间。

选择崔可夫担任驻日苏军总司令可以说是斯大林在处理战后远东问题上的神来之笔。事实上当百万苏联红军从三个方向向远东的旧日本帝国展开雷霆一击之时,崔可夫并不是远东苏军总司令部的负责人,斯大林委任了他更为信任的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来远东出任日本关东军的掘墓人。

尽管在此之前,出生于伏尔加河河畔的华西列夫斯基从来没有亲眼看到过同样汹涌绵长的黑龙江,而崔可夫早在还是伏龙芝军事学院东方系中国部的实习生时,便已跟随资深外交官克罗日科游历过中国的哈尔浜、长春、旅顺、大连、天津、北京等地。而此后作为苏联派驻中国的军事顾问,他的足迹更几乎遍布整个华北、华南甚至西南地区。崔可夫甚至会讲一囗流利的中国话。并在期间作为布柳赫尔(即昔日北伐时的加仑将军)的情报参谋直接参与了“中东路事件”―中苏武装冲突。

但是斯大林却早已看出了崔可夫性格中的弱点,这位来自于图拉省奥谢特尔河谷的年轻人虽然勇猛,但决非可以统帅百万雄兵的大将之才,而他在斯大林格勒的辉煌和柏林城下的激进也注定了他无法成为即将远东部署的3个方面军中任何一个的指挥官,因此斯大林选择了梅列茨科夫元帅、普尔卡耶夫大将和马利诺夫基元帅前往新的战场,而将更为熟悉中国和东亚的朱可夫和崔可夫丢在一片废墟之中的柏林。

直到尘埃落定,斯大林才将在德国心痒难奈又被昔日领导、一贯飞扬跋扈的朱可夫死死压制的崔可夫同志召回莫斯科,一番勉励之后,才让他动身前往与美、英、中、澳等国盟军分区占领的东京。让他成为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并给予了崔可夫自由处置半个日本的无上权力。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讲,斯大林也有让崔可夫将北日本公安军作为苏联红军步兵分队未来改革试验田的意味―因为崔可夫本身也是苏联红军之中少有的步兵战专家。

正是在斯大林格勒的瓦砾堆中,崔可夫创造性的采用了“强击支队和强击群”战术,成功摸索出城市巷战的经典战法,才最终使擅长运动战和空地协同的德军第6集团军顿兵城下、无计可施。而崔可夫也没有令斯大林失望。在他看来旧日本帝国陆军事实上并非是西方世界所宣传的那样不堪一击,除了以所谓的“武士道”信仰来鼓动士兵的士气以及主动进攻精神之外,日本陆军长期以来的建军思想、部队编制甚至火力配备都不无可取之处。

唯一落后于时代的并不是日本陆军本身,而是赖以支持军队的国家工业体系。在详细分析了太平洋战场的诸多战例之后,崔可夫甚至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