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评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刘裕评传-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下面就让我们简单了解一下谢玄之前京口的历任老大们:

 头一个,要算郗鉴,他字道徽,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人,据说是东汉御史大夫郗虑的玄孙。他幼时孤贫,但好学不倦,以儒雅著名。曾作过“八王之乱”中赵王司马伦的秘书(掾),后来发觉司马伦不自量力地想过皇帝瘾之后,决定不陪着他送死,泡了个长期病假,辞官归家。之后他又拒绝了东海王司马越和征东大将军苟晞的征召。后来证明,这并不是他胆小怕事,而是政治眼光敏锐:这几位大人物后来没一个有好下场的。永嘉五年 (公元311年),刘聪的汉军攻陷洛阳,郗鉴历尽艰辛,辗转逃出,回到家乡高平。当地乡人推他为首,集合一千多户人家组成了一个流民集团,到邹山(今山东邹城东南)逃避战乱,因他统驭有方,部众发展到数万人,成为一支不可小视的力量。

 晋永昌元年(公元322年)七月,郗鉴在石虎所率领的后赵军队压力下,被迫放弃邹山,从山东退到安徽,进驻合肥。该年正逢东晋发生第一次王敦之乱,晋元帝司马睿气病而死,新登基的晋明帝司马绍素闻郗鉴忠义,手中又握有一支不弱的武力,便乘机拉他为外援对抗王敦。在东晋君臣配合之下,最终于太宁二年 (公元324年)平定第二次王敦之乱,郗鉴因功受封为高平侯。咸和二年到咸和三年(公元327…328年),郗鉴又在平定苏峻、祖约之乱中立下大功,升任司空,加侍中,封南昌县公,并乘机入据京口这块风水宝地,在东晋王朝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京口集团正式形成。此后郗鉴在京口经营十一年,直到咸康五年(公元339年)以七十岁高龄去世。郗鉴为人,忠诚正直,顾全大局,对东晋政局的稳定贡献良多;

 第二任蔡谟、第三任何充、第四任褚裒,郗鉴死后,京口集团的声势一度转弱,经他推荐,河南兰考人蔡谟接掌京口。蔡谟也是平定苏峻之乱的功臣,执掌京口后成为朝中反大权臣桓温派的领袖,曾阻止桓温迁都回洛阳的动议,后来因为向朝廷拿架子时闪了手,被革去职务。蔡谟之后,何充、褚裒相继坐镇京口,但这两位都属于中央派来的空降部队,在京口当地没有根基,能力又不足,特别是褚裒北伐大败之后,东晋中央政府的威信在京口扫地,只得在褚裒之后代之以郗愔;

 第五任郗愔,字方回,郗鉴之子,晋成帝时袭父爵为南昌县公。凭借郗鉴在京口的威望,到晋太和二年(公元367年)九月,郗家人再次入主京口。可惜郗愔虽然忠心不亚其父,还写得一手好字,在当时号称仅次于他的姐夫王羲之,但若论起军政两方面的才干,比起他那位千锤百炼的父亲,差得就太远了,最终使郗家丧失了对京口的影响力。当时东晋的头号权臣,荆州集团的首领桓温对京口之地垂涎欲滴,费尽心力必欲得之。正巧郗愔又有个极聪明的儿子郗超,是桓温铁杆死党,于是他们里应外合,将郗愔转任冠军将军、会稽内史,桓温自领徐、兗二州刺史,京口落入桓大司马的掌控中;

 第六任桓温,字元子,晋宣城内史桓彝的长子,东晋史上威名赫赫的铁腕人物,荆州集团的代表。他十八岁时便手刃仇人之子,三十三岁掌控荆州,三十五岁征灭成汉,而后又两度北伐,胜多负少,其武功之盛,为东晋开国所未有!在挤走郗愔之后,荆州、京口两大重镇都落入他的手中,成为东晋前所未有的实力派大臣(在东晋历史上,只有刘裕超过他)。因而他自信心暴满,且正好赶上前燕慕容恪病死,便尽挥荆扬劲旅大举三度北伐,以期灭燕,立下不世之功。奈何天不遂人愿,偏偏在枋头遇上慕容垂,如同碰上一家不负责任的快递公司:原先预购的洗具被送成了杯具!五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害得桓大马回来后只好废个皇帝来冲冲晦气。于是哀帝司马丕的弟弟司马奕虽然当了七年皇帝,死后的称号也只能是可怜的海西县公,位子由他爷爷辈的司马昱继承,即晋简文帝。桓温原希望简文帝临终能很识时务的禅位给他,但又被谢安、王坦之等人阻挠,太子司马曜成功接班,即晋孝武帝。桓温最终只得在宁康元年(公元373年)七月,以晋臣的身份无奈辞世;

 第七任桓冲,字幼子,他也的确是桓彝的小儿子,在桓温的四个弟弟中,号称最有见识才干。他从很早起就追随大哥桓温南征北战,屡有战功,故深得兄长器重。桓温在临终前,舍弃世子桓熙,让桓冲接替桓氏家督,同时把两大基地中的荆州托付给三弟征西将军桓豁,京口托付给了这位五弟,中军将军桓冲。虽然在谯国桓氏的头面人物中,桓冲是最遵奉朝廷,顾全大局的一位,但建康上下注游都控制在桓氏手中的现实,还是让东晋朝廷和执政大臣谢安有如芒刺在背。四年后,即太元三年(公元377年)七月,征西将军桓豁去世,谢安乘机施展他拿手的政治柔道,以朝廷的名义调桓冲回镇荆州,让王蕴代替他镇京口,将桓家势力软软地挤了出去;

 第八任王蕴,字叔仁,晋孝武帝皇后王法慧的父亲。他是一位个性温和,能耐不大,但人品不错的忠厚长者。王蕴在年青时担任过吴兴太守,正好赶上吴兴地面遭灾,饥民遍地,他立即下令打开吴兴的粮库救济灾民。他手下具体办事的主簿是一位遵章守纪的模范公务员,善意地提醒他说:太守是没有权力擅自动用国家储备粮的,应该按程序办事。先写一份详细的灾情调查报告递上去,郡报州,州报中央,然后等中央开会,发下红头文件,一级级再传到郡里,到时候我按文件精神办事,就不会在工作中犯错误了。王蕴反驳说:“如今百姓嗷嗷待哺,沿路都是饥民,如果还要走那一套繁琐的官方程序,猴年马月才能批下来,是想等着看他们饿死吗?而且擅自放粮,过错只在太守一人,不关你们的事。如果因为行仁义而获罪的话,受处罚也是值得的!”仍然拒不改正他的违纪错误,吴兴的很多百姓因此而获救。后来,东晋政府果然以“违科”的罪名准备将他革职,因吴兴的士绅百姓上京为他鸣冤,才从轻给了个降职调动的处分。之后他又担任过几任地方官,都有不错的官声。

 因为王蕴地位高,名声好,谢安把他当作另类糖衣炮弹砸向桓家帮,好让桓冲无话可说地让出京口。王蕴最初也不想给人当枪使,所以一再推辞。谢安便使出了必杀技“温柔一刀”:“你是皇后的父亲,地位尊崇,岂可妄自菲薄,辜负朝廷的恩遇!”话说到这份上,王蕴只好接受任命,但对自己只是一个装饰性的过渡人物这一点,他还是心知肚明的。所以等到第二年谢玄的北府军在与前秦军的交战中大获全胜后,便很知趣地辞职,将京口让给了谢安真正拟定的人选:建武将军谢玄。
北府建军

 谢玄,字幼度,出身属于顶级士族的陈郡谢家,父亲是安西将军谢奕,叔父更是大名鼎鼎的名相谢安。他幼年时曾随叔父谢安在一起东山隐居,因为聪明颖悟,深得谢安的喜爱。据说有一次可能是谢家的家庭聚会,谢安向众位子侄发问:“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在场多数谢家子弟都答不出这个问题,只有谢玄能回答:“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谢安听后非常高兴。(这对谢家叔侄实在是高人,这一问一答既深奥又晦涩,实在难懂,在下不敢假装会翻译,只好原样照搬。)

 大约在谢玄十九岁时,他进入桓温的幕府为司马,被阅人无数的桓温认为有大将才,年至四十,必成大器。而在当时东晋第一名将桓温身边工作的这段经历,想来也使他受益非浅。桓温死后,他又入了桓豁的幕府,直到太元三年桓豁去世。谢玄一共在幕僚的位置上锻炼了十五年,在独当一面创建北府军之前,他已是一个既有过人天份,又有丰富阅历的干材了!

 最初,郗愔那个因长了一付漂亮胡须而被人称为“髯参军”儿子郗超,对谢安的上台主政大为不满。他认为自己的父亲郗愔论资历,论名望都在谢安之上,凭什么连谢安都可以在南京国务院的办公桌上画圆圈了,自己的父亲郗愔还得呆在绍兴衙门里喝黄酒?而且就算桓家放弃京口,也该还给郗家,怎能交给有名无实的王国丈?所以,他大叹朝廷不公,对谢总理埋怨不断。

 等到朝廷下诏访求良将抵御前秦进犯时,谢安推荐了自己的侄儿谢玄,这种明目张胆的用人唯亲顿时激起朝中的舆论大哗,很多对谢家不满的人都想来看看,“牢骚郗大王”对此事会有什么样的精彩评论。谁知郗超竟叹服说:“谢安的确是个了不起的人啊!竟然能够不顾众人的非议,举贤不避亲,谢玄一定会不负所托的!”他看众人都是一脸不以为然的表情,便解释道:“我和谢玄曾一同在桓公(桓温)府里做过事,对他是很了解的。谢玄这个人用人很有一套,哪怕是一个再平庸不过的常人,他都能够找到人家的长处,并将其安排在最合适的位置,充分发挥才干。”对于谢玄,大概没有比郗超这句话更客观的评价了,谢玄就是一个顶级的职业经理人!

 有些文章把谢玄称为天才名将,这种说法似嫌过誉。从谢玄所经历的一系列会战经过来看,他并没有表现出特别过人的指挥才能,不过这并无损于他的光辉,就象比尔•;盖茨用不着自己去编写Windows的原代码,但提到视窗**作系统,人们仍然只会想到他一样。若要作比的话,比起东晋的岳飞,谢玄更象东晋的曾国藩,用兵能力并不一流(不过还是要比曾国藩强),但带兵的能力绝对是一流的!

 说到郗超,不妨再插两句:这位桓温的首席智囊虽然怂恿桓温废了皇帝,并让郗家失去了京口,但他其实是一位大孝子,这事实证明儒家关于“取忠臣于孝子之门”的理论,并经不起实践考验。他知道父亲郗愔是晋朝的忠臣,所以自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