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血的皇冠--光武皇帝之刘秀的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嗜血的皇冠--光武皇帝之刘秀的秀-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究还是坠回到弑父娶母的宿命之中。

莎士比亚《皆大欢喜》第二幕第七场: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他们都有上场的时候,也都有下场的时候。

宿命便是这舞台的剧本,人手一份,并且拒绝被修改。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是否果真如此,其实大有商榷的余地。

不如意事,意思便是事情不如预期。为什么要有预期呢,很简单,因为我们对未来一无所知,闲着也是闲着,那就预期一下吧。但是,如果你在登上人生舞台之前,就已经提前拿到了宿命的剧本,你就没有必要再去预期,预期也是白费力气。那么,命运对你来说,就已经无所谓如不如意了。

幸运的是,宿命剧本的保密工作一流,对所有的人都不曾剧透。所以,我们才可以对未来抱有希望,才有理由每天早上告诉自己起床。

潘多拉魔盒,最后将希望释放。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来了物质上的火种,而潘多拉魔盒中的希望,则是人类精神上的火种。

然而,正如有了光明,便有了阴影。有了爱,便有了恨。有了东,便有了西。

有了希望,从此便有了失望,有了不如意,有了不快乐。

希望是火,很多时候会将人烧伤。

宿命是冰,从一开始便把人冻僵。

希望者说,成事在天,谋事在人。

宿命者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即使一个人并非风险爱好者,希望也终究比宿命更为可取。或者从逻辑上讲,参照司法上的无罪推定,在我们能够证明自己的宿命之前,都应该采纳无宿命的推定,继续自己的生活,继续自己的希望。好比进化论宣称的那样,物竞天择而已。

是否应该相信宿命?或许你不信,你身边的朋友也不信,但是泰国前总理他信。

刘秀也相信,刘秀同时代的人也大都相信。

要想更好地理解刘秀和他同时代的人,我们必须暂时抛弃自然科学,抛弃自工业革命以来的近代文明,抛弃我们事先准备好的蔑视和嘲笑,甚至抛弃你我习以为常的所谓聪明,轻装上阵,真正进入刘秀所处的中古时代,那个人神依然杂处的时代,那个自然充满神性和权威的时代。他们相信冥冥中有一个最高意志,或许是道,或许是神,在左右着人类的命运,控制着社会的进程。

他们从思想上这么认为,他们从感情上也同样这么认为。

日期:2008…10…234:24:35

光武皇帝卷一“努力”NO。23:



且说刘秀忽然被强华指出有帝王之相,进而回想起心中那个不可告人的秘密,于是本能地起了恐惧,冲动之下,几欲杀强华灭口。转念一想,强华也只是无心之语,并非真的洞悉了他的秘密,这才释然。刘秀于是笑道,“面相之说,何足为凭。”

强华年纪虽轻,却已经有了好为人师的毛病,接着刘秀的话茬便道,“相术,小计耳。世间有比相术更好的学问,你可知道?”刘秀摇摇头,强华得意地一笑,道,“世间最高深的学问,莫过于谶。实不相瞒,我来太学,根本就不是为了学什么六经,也无意仕宦为官。我来太学,便是专为学谶而来。”

谶,预言也,古时与签同字。我们常说的求签,其实就是求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谶,有时也会自己制造谶。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鲁迅先生在他的散文诗《立论》中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这三个客人所说的话,其实就是三句谶,但只是很小的谶。强华所说的(也包括下文所要讲述的),则是大谶,所预言的无一不是天下大事,而且其出处据信可以追溯到伟大的圣人或者至高的上帝。

见于史册的最早的谶,为春秋时有名的秦谶和赵谶。

秦谶:相传秦缪公有一次睡死过去七天,醒来之后,对身边的人说道:“我到了上帝的宫殿,上帝告诉我,‘晋国将大乱,五世不安;其后将霸,未老而死;霸者之子且令而国男女无别。’”身边人将这段话郑重地记载下来,是为著名的秦谶。后来,果然便有了晋献公之乱,晋文公之霸,晋襄公败秦军于殽而归纵淫。秦谶所言,一一得以应验。

赵谶:赵简子同样是昏睡了七天,醒来告诉身边的人:“我到了上帝的宫殿,过得非常开心。有一头熊要来抓我,上帝命我射它,一射就死了。又有一头罴扑来,我照样一射,罴也死了。我看见我的儿子也在上帝边上,上帝指着一条翟犬,对我说:‘等你的儿子长大了,再把翟犬给他。’”这段话也被郑重记载下来,是为著名的赵谶。后来,赵简子灭了晋的世卿范氏和中行氏,应了梦中射死的一熊一罴;赵简子的儿子赵襄子灭了代国,翟犬的谶也应验了。

无论秦谶还是赵谶,听上去都有些不可思议。无奈史册记载如此,也只能存而不论。

秦帝国时,秦始皇派燕人卢生入海求仙,卢生返回时,带回自海上仙人处得来的一部图书,上面写着“亡秦者胡也”。后来秦帝国果然毁于秦二世胡亥之手,这个谶也应验了。

西汉前期,谶暂时消失。到了西汉中后期,谶重新开始出现,到了西汉末期和王莽的新朝,谶已经是越演越烈。前文提到的哀章,正是利用了当时这种迷信谶的社会风气,伪造符命,从而一步登天,跻身新朝重臣。

此时,谶已经告别了当初只言片语的简陋,发展成为一部又一部典籍著作。在此不妨列一下书单:

《括地象》、《始开图》、《挺佐辅》、《稽耀钩》、《帝览嬉》、《握矩起》、《玉版》、《龙鱼河图》、《合古篇》、《闺苞受》、《叶光纪》、《录运法》、《帝通纪》、《真纪钩》、《考钩》、《秘微》、《说征》、《会昌符》、《稽命耀》、《撰命篇》、《要元篇》、《天灵》、《提刘篇》、《络象》、《著命》、《皇参持》、《帝视萌》、《灵武帝篇》、《玉英》、《考灵耀》、《纪命符》、《圣洽符》、《河图表记》、《期运授》、《考耀文》、《内元经》、《龙文》、《龙帝纪》、《河图龙表》、《灵准听》、《甄曜度》、《摘亡辟》、《宝号命》、《录运法》、《稽命耀》、《洛罪级》、《说征示》、《说禾》、《孔子河洛谶》、《兵铃势》、《三光占》、《斗中图》……

以上所列,只是当时的部分谶书而已。光看这些有着强烈唬人效果的书名,就已经可以感受到其内容的费解和神秘。

由于史料的缺乏,我们今天已经不能知道,这些突然大量涌现出来的谶书的具体来历。

虽然来路不明,但也阻挡不住当时人们对这些谶书的狂热信奉,而谶学也因此成为了当时的一门显学。

关于谶,刘秀只是隐约听说过一点,但在强华这里,说起来却是如数家珍。强华看着刘秀姿态的前倾,深感不卖弄不足以平民愤,于是道,“你可知道天下图谶之大宗?”不待刘秀回话,又自己答道,“关中苏伯阿、蜀郡杨春卿二人是也。”

苏伯阿三字一出,刘秀如闻惊雷。他虽不杀伯阿,伯阿因他而死,因此难免心虚。刘秀强自镇定,既然强华知道苏伯阿,他就只能装作从来没有听说过苏伯阿,一则为了保密,一则为了多套套强华的话。

刘秀于是道,“你如此善谶,不知是师从二人中哪一位?”

强华向空中一抱拳,道,“家父正是苏伯阿之弟子,我则是授业于家父。”

刘秀继续装糊涂,道,“你为何不直接授业于苏伯阿?”

强华道,“早在二十多年前,苏伯阿便离开关中,周游天下,从此杳无音讯。虽欲受教,不得其人也。”

刘秀道,“苏伯阿周游天下,所为何来?”

强华满足地一笑,道,“这个问题问得好。苏伯阿出走前,曾经告诉家父,王莽必然篡汉,然而不能久长,刘氏必将复兴,再受天命。他之所以周游天下,正是要为汉室寻找新的王者。二十多年过去了,也不知他找到没有,或者,索性是已经死了。”

刘秀的心越跳越快,同时又暗暗快意,他和强华只有咫尺之隔,而强华却根本不知道答案在他这里。刘秀平静了一下心情,转移话题道,“难道你也认为新朝不能久长?”

强华道,“何须多问。神器有命,不可虚获。王莽窃位,不久必亡。”

刘秀佯装失色道,“当今天子尚犹在位,你可不得妄言。”

强华笑道,“你我之间说说,无甚要紧。汝南郅恽,其言比我更为激烈,直接上书王莽,力谏其退就臣位,还国于刘氏。王莽何尝不愿杀之而后快,无奈郅恽据经引谶,所陈皆天文圣意,王莽虽贵为天子,也不敢罔顾天意,加害于郅恽。只能将郅恽关入监牢,等到大赦之时,郅恽照样被毫发无伤地放出。天命昭昭,何惮言哉!王莽能奈我何?”说完,强华压低声音,又补充道,“据我猜度,那王莽也是饱读经书之人,心里想必也清楚得很,天命不可违,汉室当再兴。”

强华最后补充的这一句,在刘秀看来无比重要。如果王莽真如强华所言,连他自己都相信新朝将要短命,最终还是要将天下还回给刘氏,这样的王莽,哪怕手握千军万马,也只能是一只纸老虎,心里已经认输投降,那还怎么带队伍?这样的虚弱,是最大的虚弱。如果王莽并非如强华所言的那样,那么现在刘秀也找到了对付王莽的方法,那就是攻心为上,把王莽变成如强华所言的那样。

挟天子以令诸侯,难称尽善。挟天以令天下,方为最高。

天意在我刘秀!群雄敢不束手!

我是天空,谁敢与我比高?

我是太阳,谁敢与我争光?

刘秀就这么胡思乱想着,越想越深远,越想越觉得强华是上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