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百年-中国1908-2008》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风云百年-中国1908-2008- 第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四天时间,两万多的起义军就剩一万三了。后来“一二八事变”,蔡廷锴将军率领19路军血战上海滩,写下了人生最为光辉的一页,这是后话。
 在持续减员的时候,8月21日,一个白净面庞的年轻军官追了上来,要找周恩来,周恩来一看,吃惊不小,陈毅,你怎么来了?我来加入你们呀。这个陈毅是周恩来留学法国时候的同学,为人十分的豪爽。这时候,他是第二方面军教导团特务连文书,是一个十足的小人物,可就是这个普通的中共党员,在得知起义消息后,马上从武汉赶到南昌,再一路南追而至,加入到了这只没人看好的部队中。
恩来,给哥们安排个工作吧。
好,25师73团缺个指导员,别嫌官小啊。
在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下,起义军被打垮了,所有的高级将领纷纷离开部队逃到香港或者海外,官都跑了,兵自然也就鸟兽散了。这时候,两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勇敢的站了出来,一个是朱德,一个是陈毅。朱德在起义前,是军官教导团团长,但因为之前的“分共”,教导团所剩已经不多,这个团长基本是个闲职,陈毅则是连闲职都没有,这时候部队还剩下一千多人,大官们都跑了,朱德就成了这只部队的最高首长,别看朱德现在军阶不是很高,其实在他在22年赴法国留学前就已经是川军少将旅长了,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后又到苏联学习军事一年,理论知识也大有长进。两万多人的起义军,几个月就打完了,可朱德、陈毅率领着这只小部队从粤北一直打到湘南,连战连捷竟然还有800来人,兵不在多而在精,别小瞧了这八百人,越是坚持到最后的越是精华,这中间拥有后来中共的三大元帅朱德、陈毅、林彪,中共第一大将粟裕,还有后来红军的高级将领王尔琢。这只部队转战到湘南后,在当地党组织的协助下,智取宜章县,揭开湘南起义序幕。


第二十七章 井冈山朱毛落草 
宁汉分裂本来是因为国民党左右派之间,汪精卫与蒋介石之间对于“容共”还是“分共”问题上的分歧而产生的,可随着“七一五”的发生,横亘在二者之间的重要隔阂消除了,及至“南昌起义”之后,“分共”、“清共”显然不过瘾了,二者的共识是“剿共”。既然隔阂已逝,共识达成,那么合作可期了。在这中间,冯玉祥成为了牵线搭桥之人。
冯玉祥这个人很有意思,当初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就是在苏联直接援助下进行的,就在他被张作霖吴佩孚打跑之后,去苏联访问了几个月,再次争得了苏联给予他帮助,还从苏联派来了邓希贤等**干部协助他的工作,应该说他是支持马克思主义的,虽然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他未必说的清。可在宁汉分裂后,他一方面宣布支持汪精卫的武汉国民政府,另一方面却着手“清共”,向蒋介石摇橄榄枝,邓希贤等就在这个时候被礼送出境。
这个邓希贤咱们之前提到过,在留法时代,他还是个少年,是跟在周恩来、李立三、陈毅诸位大哥后面,不引人注目的小弟,后来诸位大哥回国打天下,他却在1926年被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已经22岁的他开始享受当大哥的惬意,小弟中有一个和他当年年龄相当,叫蒋经国,此人是蒋介石长子,年方16岁,这哥俩关系还相当不错。50年后的1978年,二人几乎同时成为了海峡两岸的一把手,同时在海峡两岸发动改革,并创造了辉煌的成绩,回头我们写到那个时段,再着重介绍。
“四一二”之后,已经是布尔什维克的蒋经国马上宣布与父亲决裂,声讨这一叛变行为,可是即使如此,蒋经国还是被作为人质扣留在了苏联,36年国共再次合作后,蒋经国才被允许回国,蒋介石见到自己阔别十几年的儿子的同时,也第一次见到了漂亮的白俄罗斯儿媳蒋方良。蒋经国回国后,即开始积极辅佐父亲,未见任何不愉快,因此很多人认为他在苏联宣布与父亲决裂实际是韬晦之计,若不如此,蒋经国能否有命回到父亲身边就要存疑了。


扯远了,接着说冯玉祥,冯玉祥自从被直奉联手赶出北京后,长时期独处西北,强邻环伺,处境不容乐观。1927年4月,宁汉分裂后,两方面各自单独北伐,武汉这边得冯率部相助,两方面南北夹击,在河南会师,即使武汉方面地盘迅速扩大,又缓解了冯玉祥的孤立处境。可原来势力更盛的南京方面,在山东受到了强力阻击,不能前进。除了北伐外,宁、汉之间都自称正统,各不相让,汉方叫嚣东征,宁方准备西征。原本弱小的冯玉祥,在宁汉分裂的时候,以第三方力量出场,主动予以调停,在制止国民党内斗的同时,竟意外地在国民党内获得举足轻重地位,这个人实在很聪明。
双方都给了冯玉祥面子,其实也是相互给面子,咱们都反共了,兄弟之间还有什么疙瘩解不开呢。宁汉双方很快达成合作意向,南京方面欢迎武汉重要分子到南京“柄政”,汪精卫也愿意去南京赴任,但有个条件,为实现国家统一,我可以与南京国民政府合作,但不与蒋介石合作。
汪精卫不光不合作,还要大举讨蒋,汪精卫似乎不是这种好斗之人啊。这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之前蒋介石背信弃义,不等他开四中全会,就开始了分共,使他认为和蒋这种人无法合作。二是此时宁汉实力对比已经发生了变化,武汉方面因为北伐顺利,已经站了上风。
此时的蒋介石处境很是艰难,一方面宁汉分裂造成国民党内耗,大大影响了北伐进程,另一方面,他不可能不为远在苏联的儿子担心,自己坚定的反共立场,势必给儿子带来极大的困难甚至危险。而最让他气恼的就是反攻徐州在局势大好的情况下功亏一篑,蒋介石认为这次失利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李宗仁按兵不动和白崇禧迟滞不进,在南京政府所掌控的军队中,李宗仁和白崇禧的新桂系是一支绝对的劲旅,宁汉分裂之后,更是凸显了桂系实力派地位,李、白二人本就胸有大志,不甘久居人下,在宁汉之争中,左右逢源,借机抬高自己地位的可能是存在的,蒋介石也隐隐感觉到自己支派不动这只部队。


8月13日,蒋介石发表下野宣言,宣布辞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务。这个做法还是真高,于公,牺牲自己,避免国民党内部纷争,实可谓高风亮节,于私,这时候如果真和汪精卫干起来,没有胜的把握,还有可能身败名裂,特别是自己下野,可以大大缓解刚刚17岁的儿子的尴尬处境。
对于外界猜测的蒋介石是被桂系“逼宫”下野的说法,两方都坚决否认,如果没这事,当然得否认,有这事就更得否认,蒋介石如果承认是被逼宫,那怎么体现高风亮节啊,李、白如果承认以武力对抗政府,那和北伐要打倒的北洋军阀何异啊。
在20年代的中国政坛,那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的很,上上下下弄几个来回也是常有的事,所以此时蒋介石的下野即有不得已的成分,同时又是一个以退为进的计策,可以说和以前其它人的下台不同,他蒋司令这次是光荣下野,和所有人都维持了可以继续交往的关系,在所有派别中都树立了大公无私的光辉形象,为他以后的复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也许还有一种可能,蒋介石真的是高风亮节,白崇禧8月18日招待上海各界时说,他自前线返宁后,蒋告诉他:“我之军队非不足以敌武汉,但我决不愿自相残杀……决不以我个人之故,而使整个之国民党从此分裂,不能合作。”


蒋介石下野后,已是无官一身轻,先回了老家奉化,接着到上海,准备登船去日本访问。在上海,9月26日,蒋介石修订早已写好的《启事》,交《申报》连登三天,内容如下:
民国十年,原配毛氏,与中正正式离婚。其它二氏,本无婚约,现已与中正脱离关系。现在除家有二子外,并无妻女。惟传闻失实,易滋淆惑,专此奉复。
26日晚,宋美龄接受了蒋介石的求婚。这是怎么回事啊?
其实两个人22年就在孙中山的家中认识了,但只是普通朋友关系,直到1926年的夏天,二人在上海再次重逢,才渐生情愫,之后的一年时间里,蒋介石日记中无数次的提到宋三,诸如“美龄将回沪,心甚依依。”,“今日思念美妹不已。”,“终日想念默林(美龄)不置也”; “与三弟(宋三)叙谈,情绪绵绵,相怜相爱,惟此稍得人生之乐也。”等等,想不到贵为北伐军总司令的蒋介石,竟也有柔情似水的一面,1890后的言辞肉麻程度丝毫不输于1990后。
不过,两人虽是两情相悦,但却也阻力不小,这已经不是蒋介石第一次求婚了,早在5月,“四一二”之后,蒋介石就已经求过婚,为这人家宋家还开了个家庭会议,大姐霭龄支持,二姐庆龄、哥哥子文和宋太夫反对,庆龄和子文此时支持武汉政府,反对蒋介石的“清共”政策,当然不希望小妹嫁给这个人,而宋太夫人不喜欢蒋介石的军人身份,认为军人即粗人,更主要的是对蒋介石婚姻忠诚度的担忧,蒋介石有妻有子不说,还有妾有情人,这也太不严肃了,我们三丫头岂能嫁给这么个人呢。这事就被耽搁下来。
这次蒋介石登报声明,来说明自己的婚姻关系,是给宋三看,更是给宋家人看的。此时,已经暂离政治风暴中心的蒋介石,有些落寞,有些孤寂,而宋三小姐在这个时候,在没有禀明母亲兄姐的情况下,接受了蒋介石。
蒋介石怀着无比喜悦和忐忑不安的心情东渡日本,具体他考察了什么我们不关心,恐怕他自己也不关心,他去探望了在神户看病的宋太夫人,并且得到了宋太夫人允婚,这恐怕是他此次考察最大的成果吧。在日本,蒋介石与宋子文纵谈国事,很是投机,因为对共政策产生的隔阂看来已是烟消云散。
1927年11月27日,《申报》上刊载了蒋宋结婚的邀请函,声明不收婚礼,凡有馈赠,都用来修建“废兵院”(残疾军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