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成功有方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创业成功有方法-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时这个工厂十分困难,连工人的工资都发不出来,我们谈完之后觉得这个工厂转让的价格不高,60万就可以盘下来了。但他们有个条件就是厂里40多个员工都得由我们负担起来。”周敏公司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开始调查这个工厂的情况,她找了熟悉的会计师事务所天天到厂子里去做调查,每天6点多出门,晚上8点多回家,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把这个工厂查得清清楚楚。可是结果却吓了周敏一跳,这个工厂存在着很大的漏洞,连续几年的腐败已经产生了巨大的亏空,所以最终决定不买了。
周敏曾借钱给厂里员工发工资,还出钱到教育部去办转制。而且在调查过程中,周敏给了这个厂一个产品,准备销往美国,希望通过这个产品的生产,能够使工厂运转起来。但是由于技术、质量监察等各种原因,最后这些产品在美国遭到了退货,但是工厂坚持要货款而不接受退货,这样就使周敏很被动。
这时的周敏开始寻求法律上的解决手段,她准备到法院去起诉。但这个厂的领导告诉她,去法院告是告不赢的。周敏请了某留学生开办的律师事务所,他们看了这个案子的证据后觉得很有把握,肯定能打赢。但一审就败诉了,“最终我还是把20多万货款给了这家工厂”。
经过这件事情之后,自称当时缺乏社会经验的周敏凡事都会预先做很充分的准备,毕竟把自己起家的6万美元,什么事情都没做就拿出一半赔给别人,这种事情让周敏到现在都感觉很痛心。
实录13
新波生物:从外行到冠军
企业:上海新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创业者:张晟
10年前,由两个年轻人成立的一家销售代理公司,如今已成为业内首屈一指的创新型企业,占国内厂商70%以上的销售额。上海新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波生物”)不但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间分辨荧光分析仪及配套设备,更开发出HBsAg病毒诊断试剂盒等系列数十项诊断试剂。2004年,该公司的“镧系元素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技术及仪器的配套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时间分辨荧光技术系列试剂盒的企业标准也被国家采纳为国家标准。

'36'第36节:企业实录(2)

  1992年毕业的公司创始人张晟当时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进入诊断试剂行业,乃至成为行业的创新冲击波,不断刷新着行业的技术和标准。因为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外行,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应用数学专业。
集装箱顶的“转身”
刚毕业的张晟没有按计划出国,而是选择了跟父亲一同创业,是跟医疗诊断一点都不搭界的制造业——集装箱顶。当时,国内集装箱制造业刚刚兴起。集装箱制造从日本、韩国开始往中国转移,但中国集装箱厂唯独造不了集装箱顶,原因是模具做不好。在科研所工作的父亲技术攻关成功,这位“星期天工程师”决定自己建立工厂生产集装箱顶。刚毕业的张晟同父亲一起白手起家,从建厂到成为行业隐形冠军,只用了3年时间,其辛苦可想而知。鼎盛时期,“世界上每10个集装箱就有1个顶是我们厂生产的。”张晟如今回忆起来依然自豪,“一年生产8万多个箱顶”。
然而张晟不满足于这个只有十几人的“小冠军”,在工厂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后,张晟开始寻找一个可以让自己一展身手的新项目,立志自己做企业。“没有什么技术,也没有什么背景,所以很慎重。”张晟坦言,“就这样考察了一年多的时间”。
1996年,童年的伙伴结婚,在参加婚礼的过程中张晟找到了自己的创业伙伴和一个完全陌生的行业。辛未东,小时候住在张晟家楼上的玩伴,那天非常高兴,因为从医院检验科跳槽到一家医疗仪器代理公司只有3个月的他刚刚卖出第一套机器。初获成功的辛未东兴奋地向自己的好玩伴们讲述这个行业的好处。
一席长谈,两个年轻人一致认为这的确是一个好行业。“第一,这个行业的客户是医院。医院其实是很大的企业了,其销售规模几乎都是上亿元,客户群很大。”张晟回忆当年的分析,“第二,20世纪90年代中期,三角债很严重,但医院没有。第三,医院层次比较高,容易形成壁垒。”
一个集装箱顶厂的“少东家”,一个代理公司的新任华东区销售经理,热情高涨地投入到这个接触不过数月的行业中。张晟在父亲公司的经营项目中增加一个经营范围,公司就设在自己的新居,拉来一个还在上班的朋友帮忙,“两个半”人开始创业。面对完全陌生的行业,张晟背个包开始跑销售,带着微生物等方面的很小的产品到医院拜访。
那是很艰苦的一年,张晟做了一年多,虽然没有特别大的成绩,但对这个行业开始熟悉起来,也赢得了一些厂家的认可。机遇从信任开始。一家国际公司刚刚进入国内,但因为仪器和试剂价格高,找不到别人做代理。“不要说把设备卖给别人,就是送给别人,别人都没法要。用不起。”当时这种时间分辨试剂的卖价要超过核定收费标准价格很多。这家公司的亚太区经理找到了以前合作过的张晟。
“听下来产品还是很好的,但困难也很大。”三五个人,不到100万元的销售额,张晟的小公司勇敢地签下这家国际公司的总代理,进入时间分辨诊断领域。
被逼研发的销售
开始销售后,张晟就发现靠这种进口机器很难普及时间分辨技术。“当时因为仪器的价格很高,我们在各个省只跑前三大医院,其他医院根本不去,因为他们不大可能用这么高价格的产品”。
不仅如此,因为刚开始推广,市场不大,中国区很难赢得国际公司总部的重视。“竞争其实很激烈,毕竟不是你一家在做。而我们向国外公司提的改进方案,他们也不理睬。有些像国内很需要的项目,例如传染病,我们早就提了,但他们不会关注。”下面的一个小例子很能说明代理公司的被动处境。诊断试剂一条为12个人份的,当时是掰不开的。如果有13个人做诊断就很麻烦。最后那个就得等到第二天做。张晟向国外公司申请做成可拆分的,但总部一直不予理会。“他根本看不上这个市场,量太小。”张晟对此无可奈何。
张晟决心改变策略,自己研发仪器,解决推广瓶颈。争取在同样的指标下,研发出每台售价在20万左右的仪器来替换原来每台六七十万的进口仪器。他请来国外公司的亚太区总裁,详细解释这样的低价平台对推广国外公司试剂的好处。亚太区总裁深知高价仪器是推广的瓶颈问题,因此很欣赏这一思路,向芬兰总部做了汇报,张晟等人也专程飞赴芬兰与总部进行沟通。

'37'第37节:企业实录(3)

  然而1999年底,国外公司因为母公司购并所产生的一系列动荡使得这一研发项目无人关心。“整个代理渠道重新打乱、合并,变化非常大。”张晟回忆起来依然痛心疾首。上到首席执行官,下到亚太区总裁的辞职,使张晟的公司又成了没人重视的代理。尽管2000年时公司的销售额已经达到3000万,但卖出的仪器也不过几十台。
公司何去何从?“我可以代理别的产品,比如B超,但那是很常规的产品。某家医院的坏了,你可以补一台,每年充其量不过20%的更新。”通过实际销售所了解的信息,张晟和专家们都坚信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技术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原来中国并没有这个技术,现在刚刚出现,因此会有非常大的、非常规性发展。”张晟判断,“像这样处于革命性关口的换代的关键时期,机会并不太多。”
张晟决心将研发进行到底。他开始四处拜访专家和科研院所。开始时,研究人员不愿意冒风险。虽然当地的工资每月不足千元,但他们依然不愿意放弃原来的工作到上海来。张晟干脆就跑到合肥,租房子,一呆就是半年。研发人员终于被这种诚意和决心感动,下决心到上海参与创业。
2000年初,新波生物正式成立。年底,成功研发出中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间分辨荧光分析仪及配套设备,并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
不断创新的冲击波
“当时觉得并不难,就干脆自己做。如果当时知道这么难,可能就不敢做了。”依旧书生般坦率的张晟笑着总结,“我们是和药监局一起成长的”。
1999年国家药监局成立,2000年上海药监局成立,但直到2002年,诊断试剂的相关法规还一直在变化,标准也在提高。原来凭十几个人,不要什么场地就能做诊断试剂的公司马上就面临新法规的困境。“还没赚钱就得先造一个大房子。所以压力很大。”张晟在2000年后期,把主要精力都花在与风险投资的接触上。
按照新法规,试剂生产厂一定要达到GMP标准。之前销售积累的百万资金与建厂的投入比起来缺口巨大。“大的风险投资机构我接触不下50家,”张晟回忆道,“我们当时什么都没有,就是有这么一个技术。仪器拿到号了,试剂还没有”。尽管有不少风险投资公司感兴趣,张晟还是因为风险投资商要价太高而放弃了。最后融到的330万资金都不是来自风险投资,除了一家希望多元化发展的公司投入200万元之外,新波生物的一家代理商和一家供应商投入了其余130万资金。厂房则是说服当地市政公司建设,新波生物再租赁的。
“痛苦是很痛苦,但公司毕竟快速成长起来了。”每一次挑战反而成就了新波生物,每一次全力以赴使新波生物很快脱颖而出。
凭借独到的技术,当年的集装箱顶厂很快成为隐形冠军;代理国外的产品,现实的迫切需求却常常石沉大海。“感觉还是要走自己的路,”张晟如此感慨,“我们不断推出新的产品,新波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研发的力量”。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新波生物每年的研发投入高达公司营业收入的15%。
短短几年,由多名博士、硕士带领的五十多人的研发团队,成功开发出了我国第一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