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沉浮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京华沉浮录- 第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黑子,湖晨,阿唐和Mike,随便哪个出手都能把路二英玩得团团转。幸运的是,最后只有黑子涮了他一道。

    我猜想在路二英赴京前,路大英应该嘱咐过他要注意行为举止,尊重已经在北京的这帮人。所以,开始来的几天,他很收敛,凡事向我们请教。时间一长,老板相就出来了,时常对我们吆三喝四。这可能是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不如此,自己心里没底气。当然,也不排除真的认为自己是老板,一方人物。

    中关村路XX号。

    我们一夥人在看门市,是湖晨找到的关系。

    房子坐南朝北,面对着车水马龙的中关村路,西至海淀路不到半站路。整个面积是45平米,房主是科学院的一个研究所,一年的租金是12万元。

    94年的中关村,黄金地点首推海淀路沿线,其次是中关村路。海淀路的门市已经由临街的第一线,扩展到了后排的第二线,第三线。具体有多少人在这一北京最为活跃的地方捞生活,阿唐没有统计过。至少以我的观点来看,当年北京乏善可陈的经济亮点中,中关村当推第一!

    当时中关村的门面房的租价已经超过了西单东单这些传统商业区,搞得饭店理发店等一切与民生有关的服务行业几乎全部从中关村挤了出去。到了93,94年中关村一带吃饭都成了问题,马路边的大排档立刻大行其道。

    为了解决门面房不够的问题,已经出现了向新港台学来的新型市场模式——电子市场,即在一个建筑物里,集中了一大批的同类行业,大的租用格间,如蔡建中,小的租用柜台,如小满。不过当时尚未成气候,传统上还是以门面房为首选目标。

    在找门面房的过程中,我们曾和海淀路西侧的一个快要倒闭的厂的厂长联络过,他有心寻找一个投资方利用厂里的地皮盖写字楼。我直觉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正象当年位於北三环的北京手表厂,就是因为有一栋临街的厂房,救活了全厂的千百职工。

    我们在第一时间联络到Dennis,告诉他有这么个机会。我陈述的理由是,1),该厂的位置好,正处于海淀路和未来四环路的交叉点上;2),北京目前明显缺乏高档的写字楼,尤其是中关村一带,大家都分散在附近的宾馆里办公;3),该厂是北京市属企业,濒临破产,北京市当全力支持任何救活该厂的举措,将不会遇到与中央直属企业合作时,地方当局给予刁难的情形;4),只要有一笔启动资金,可以用出租楼花的方式做担保向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或其它企业融资。

    很遗憾,Dennis要么是缺乏如此魄力,要么是缺乏如此实力,此事最后不了了之。

    唉,当初阿唐要是有一百万美元在手,今天就是千万身家了。呵呵,还是老老实实地写码吧。

    门市敲定后,接着是拟定装修的方案。

    黑子和我分别找了人来提方案估价。黑子的方案是40万的报价,我的是10万的报价。最后路二英拍板选了我的方案。

    我请来估价的是东四的小官,我们原来是在一个支部。

    为了避嫌,我没有参与最后的讨价还价,是湖晨和二英出面谈的。湖晨是一把好手,头脑清楚,嘴皮子厉害,龙门阵一摆,居然把最后的价格砍到了不到7万元!

    我,黑子和Mike在一边干着急,又不好明说。湖晨还是太年轻,为了表现自己能干,拼命地杀价的结果是,大家都没有赚头了。

    此前,小官问我要多少,我说有几个朋友可能要一起染指,看最后的价格再说吧。等到最后的价格出来后,我说算了吧,你也不容易,我们几个分那点钱没意思,记住欠我一顿饭!

    后来竣工后,二英迟迟不付全款,小官又找到我帮忙,说给我2千元做为辛苦费,我说,你把这钱给二英,他更缺钱用,我再帮你催催他。果然,过后二英很快就付了全款。

    94年11月,寰宇和迪斯的招牌高高地竖起在中关村路。

    寰宇北京分公司的全体人员一齐鼓掌,计有大唐系:黑子,阿唐,玉敏和小红;海南系:路二英和其女友;湖晨系:湖晨和他的马仔;海归系:Mike。合计9个人,分属4个派系。除开路二英黑子是正副经理,玉敏是会计,路二英女友是出纳外,其他人没有明确的分工。

    接着寰宇发过来一批显示器,很快就卖掉了。门市经营确实有其长处,就是能抓到很多散客。

    黑子因为路二英当经理之事,事先路大英没有和他商量在闹情绪,上班也不是很认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湖晨自己店里的事情还忙不过来,大多数时间是马仔来点卯。

    Mike更是有一搭无一搭的。

    是啊,每个月1500元钱,怎么可能让这帮子小大款甘心为你效力呢?!

    最后只剩下我和玉敏坚守岗位,也只有阿唐一人具有门市营业的经验。我还是搬出东四老杨的招数,门口立一个大牌子写上商品名称和价格,橱窗上也贴上类似的信息,再加上几个空的包装箱,以便最大限度的吸引南来北往的眼球。

    路二英因为压力太大,一天居然把火气撒到了我这个还算尽职的特殊员工身上。我一笑,“二英,我做到这个月底就不做了。以后,大家就是朋友关系了,欢迎你常去我那里坐坐。”

    海归后的三个月里,我之所以一直留在寰宇不动声色,就是想看一看路大英和Dennis到底要投进多大的本钱,如果真的下血本猛烈地做一番大事业,我阿唐也仍然是可能再效一番力的。等到11月中,我彻底失望了,不是一个路二英的问题,而是不敢投钱做大的问题!赶快扯呼!

    在我离开寰宇公司后,路二英一次找到我,哭丧着脸问我他该怎么办,没人听他的,也没有人着急,大家都在一旁看他的笑话。此前,他只作出了一个关于人事的决策,让小红走人了,这还是在女友的压力下做出的。

    我看在路大英多年来待我不簿的面子上,帮他分析了情况和对策:你路二英不在这里,他们会让北京分公司赚点有限;你在这里,结局只能是赔钱。黑子你不能动,未来的走货还要靠他;玉敏是老实人,听话,又懂技术和会计,你用得着他;湖晨和Mike都是路总的棋子,将来会有用处,你虽然指望不上,也不能让他们走人。一句话,对于现在的队伍,你能够做的实在是有限了。唯一的办法是组建自己的班子,要么你去自己重新招人,要么你招人进来合租门面。如此,你才能在新人面前建立自己的权威。

    95年夏,黑子和玉敏离开了寰宇北京分公司,长达3年多的大唐与寰宇的合作历史最后画上了休止符。

    95年底,寰宇北京分公司在租约期满后放弃了门面,搬出了中关村,转移到学院路的电脑大厦。

    97年,路大英放弃了在海南的事业,转战到北京做起了医疗保健设备。此前,牛猛偷偷地变卖了他所居住的公司的房子,携款自己发展去了。

    2000年底,玉敏驾车载我在中关村一带兜风。当年寰宇的门面早就无影无踪,原址上是四环路上空被疾驶的车流扯动下旋转着的一团空气。
第五十八章 再创新业
    第五十八章再创新业

    94年12月,北三环双安商场旁的青年公寓。

    “老枪科技”四个大字在顶楼的大厅里格外醒目,在海归4个月后,阿唐的新公司正式挂牌营业。

    阿唐还算是一条敢做敢为的血性汉子,但不是一个头脑一热随意冲动的人。在美国的11个月里,我曾无数次的考虑,如果回中国我要干些什么。

    最后的结论是,做中关村的商品信息传播。

    在93年我出国前半年,中关村出现了一家专营商品信息的公司,招聘了很多农民工四处到公司去徵求刊登商品信息,回来后分类刊出,再分送刊登信息的各个公司。这对于一直以来中关村电脑业界以口耳相传的信息传递模式是一个革命性的突破,一时间成效很大,眼看着最初薄薄的几页纸的商品信息,几个月就变成了厚厚的一本,刊登信息的公司由几十家变成了几百家。刊登一条信息收费是10元,一本差不多有上万条的信息,营业收入就是10万元!

    到美国后,我发现了类似的刊物,经营模式上与中关村有几点相异,一是读者免费赠阅,二是内容丰富,除了单纯的市场信息,还有市场及技术专题评论。

    在第一家公司工作时,我又接触到了Windows下的EXCEL软件,使用极为方便,数据存储量很大。

    这样,我心里就有了一个腹案,回中国做中关村商品信息传媒。具体做法是,1),数据文件管理(当时我还没有数据库的概念),2),读者免费赠阅,3),中关村市场专题评论,4),美国市场及技术介绍,5),图文并茂。

    为此我做了一些准备,甚至还拍下了几乎所有在硅谷的著名公司的门面照片,准备将来用到刊物中。

    在我反复说服阿唐太放我回国的理由之一是,你不让我回去尝试一下我的想法,我会后悔一辈子!

    非常失望的是,94年夏归来后,中关村已经由最早一家做信息传播,变成了N家在做同样的事情,早就不是一个赚钱的行当了。甚至有公司把电脑摆在街上,当场可以为顾客查阅所需的商品信息。

    这也是另一个中国特色,一家赚钱,万家跟进,转瞬之间,那个新兴行业就变成了鸡肋!想象力贫乏,这是我们民族的悲哀啊!每个人从小就被家长老师灌输了一大堆的“随大流,跟风走,守纪律”的理念。

    我的第一个回归之梦破灭了。

    等到证实路大英和Dennis没有做大的想法和实力,我的第二个回归之梦破灭了。

    有时候勇于承认失败比不屈不挠地抗争,需要更多的勇气。可惜我当时没有面对现实,急流勇退,而是一意孤行,坚持到底。在没有明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