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这二百九十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 第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票匾跛5绻鲁鲇幸颍绲玫搅烁卟愕氖谝猓蔷土淼北鹇哿恕8涸鹂己说氖歉卟悖吧厦妗弊匀徊换岵蝗险耍ǖ比慌级潮澈诠彩且模浞窒嘈牛辛斓家帐醯摹吧贤贰笔遣换崛媚惆装资芪模?銮沂谝獾牧斓疾愦卧礁撸缦站驮叫。允送痉炊嵩接欣

不过,在普通百姓看来,A就是个尸位素餐的家伙,水平太低且不作为,于是咒骂声不绝于耳。不过有了领导的支持,民间的看法也就可以忽略不计了,毕竟,怎么做都无法令所有人都满意嘛。再说了A的升迁又不是由老百姓所决定的,怕什么?

这或许就是官场现象吧。

第五章 谁才是东亚的老大

休息了两个月后,苏定方再次接到任命:出任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领大军十万,水陆并进,出征朝鲜半岛。

这次他们的对手不是高句丽,而是百济。

朝鲜半岛上,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呈“品”字状分布,高句丽在北部,百济在南部的西侧,新罗在南部的东侧。其中,新罗因为坚定地跟着唐老大混,经常被百济和高句丽联合夹击。

高句丽自从上次被修理后,极少再直接出面,而是改为幕后活动。

新罗还是一如既往的抵抗不住,再度向唐老大发来求救信号。这才有了苏定方的出动。而新罗国王金春秋被任命为嵎夷道行军总管,负责配合苏定方。

苏定方率军从山东出发,搭载水军舰队横渡黄海直扑朝鲜半岛,登陆地点选在了百济的熊津江(今韩国锦江)江口。

面对大唐的远征军,百济早有准备,他们在江口处集结了大量部队,阻止远征军登陆。

某天,百济熊津江口。

百济守兵眼中惊现一幕:海平线上先是出现了一个小点,接着围绕着那个小点又出现了N个小点。小点越来越多,越来越密,逐渐在海平线上形成了一条粗粗的黑线。没多久,原本晴空万里的海天之交开始变暗,而小点的轮廓也开始显现,一艘、两艘……十艘、二十艘……一百艘……天哪!不计其数的高大战船正乘风破浪向海岸驶来,它们的风帆遮天蔽日,连太阳也感到害怕起来,躲进了船帆的影子里。岸上的人心里变得拔凉拔凉的。虽然看不清船上到底有多少人,但百济人明白,这些船绝不是吓唬人的摆设。

惊恐过后,百济军立刻进入战斗状态,准备趁唐军登陆立足未稳时发起攻击,把他们再赶回海里去。

算盘打得不错。可是,当敌人真正冲到眼前时,他们才发现自己错了。

首先唐军的斗志让他们胆寒。没等船停稳唐兵们已纷纷跳下水来,或游或趟,向着滩头发起冲击。虽然不断有人倒下,但很快更多的人又补冲了上来,高涨的气势完全压倒了百济军队。

其次是远程投送武器的能力。百济不乏弓弩手,并配备有抛石器,无奈唐军的海船又高又厚,弓箭根本无效,抛石器的作用也不是很大。相较之下,船上的唐军则有着居高临下的优势,弓箭和石块像雨点般欢快砸向百济军的滩头阵地。

心理上的畏惧加上地形上的劣势,百济军防线崩溃,没能阻止唐远征军不说,还付出了阵亡数千人的代价。

登陆成功后唐军稍作休整后立即投入了战斗,向百济首都泗泚城(韩国扶馀市)挺进。

在离泗泚城不到三十里的地方,唐军遭遇了百济倾全国之力动员而来的军队。十万唐军与数目不详的百济军发生了一场大战:百济军大败,被杀一万人以上。获胜后唐军顺利进入了泗泚外城。

眼看首都即将完蛋,百济国王扶余义慈和太子扶余隆仓皇逃往北方边境。偏偏此时,百济内部又出现了问题。

王子扶余泰突然宣布:因为父亲和哥哥逃亡,无法继续领导国家,自己“不得已”暂时接管朝政。

扶余泰本想坚守城池,可太子扶余隆的儿子,王位的第三代继承人意识到即使能打退唐军,自己也无法在叔叔的统治下保全性命。于是一番思想斗争,他选择了向唐军投降。

王太孙投降了,百济军士气低下。不少官员们也都纷纷追随他投降了唐军,其中不乏大批守城的官兵。

转眼间,唐朝的大旗已经插在了百济城头。

转眼间扶余泰成了孤家寡人,无奈之下他只能缴械投降。随后他的前国王父亲和前太子哥哥以及各地守将也都纷纷放下了武器,打开了城门。

此时距离唐军熊津江登陆还不到短短十日。

李治大喜,一面下令犒赏全体将士,一面下诏在百济的疆土上设立熊津、马韩、东明、金连和德安五个都督府,实施军政统治。

百济王国在走过了687年后于风雨飘摇中亡国。

却说这李义府回归中央后,除了整死了李崇德,还把一位叫刘仁轨的给事中(监察官)给一脚踢出了京城,赶到了青州(山东青州)做刺史。

刘仁轨何人?

这又得回到当年的那桩风流案。逼死毕正义后,刘仁轨奉命继续调查。虽然此案最后李义府是毫发未损,但刘仁轨在调查过程中秉公办案的态度还是给李义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哼,居然不给我面子,有我在中央一日,你就给我有多远滚多远!

百济一战,青州刺史刘仁轨任军需后勤总管,主要负责海路运送给养。可就是这差事,却差点让他白白丢了性命。

战争时期的后勤工作不同于和平时期。一次小小的延误就可能酿成巨大的损失。得知刘仁轨负责海运工作后,李义府敏锐地意识到复仇的机会来了。

其实李义府所指的机会很简单:寻个气候恶劣、狂风大作的天气,借口前方战事吃紧逼迫刘仁轨出海。此行必然不顺,轻则物资受损,重则整个船队完蛋。哼哼,你刘仁轨就算不淹死在海里,也难逃失职的罪名!

军令如山,刘仁轨无可奈何地出了海。果然,在狂风暴雨的肆虐冲击下,大量船只倾覆,物资损失惨重;刘仁轨侥幸逃回了岸上。

得到消息后,李义府立即指使人上疏弹劾刘仁轨。

监察御史袁异式受命调查此案。

审讯开始前,袁异式“意外”地受到了李大人的邀请。会晤中,李义府犹抱琵琶半遮面地暗示袁异式:“事情要办得漂亮,以后升官发财少不了你的!”

袁异式明白:李大人是要取刘仁轨的性命!

他是个直肠子。审讯中,他很直接地告诉刘仁轨:今日之事只怪你平日里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与其日后受罪,不如早点想办法解决的好。

大家不要误会,袁异式可不是帮刘仁轨出主意,让他去活动活动。他是想暗示刘仁轨自己了结得了。

可惜刘仁轨不是毕正义,他义正词严地拒绝了:我刘某失职,理当受罚,要杀要剐,请走法律程序;想逼我自杀来满足某些人肮脏的报复欲,哼哼,门都没有!

“好!算你狠,咱走着瞧!”袁异式气急败坏地扬长而去。

案卷呈送到了龙案上,李治召集众大臣商议。李义府自然是落井下石,口口声声“不斩仁轨,无以谢百姓”。

然而,邪并不总能压正。舍人(负责起草文书的官员)源直心提出,此事为“海风暴起,非人力所及”,刘仁轨虽有失职,但罪不至死。

因为源直心的坚持,刘仁轨逃过一死,但活罪难饶。他被剥夺了一切职务,以平民的身份继续留在军中效力。

谁都不会想到,正是李治的一念之仁,成就了这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横扫日军的名将。

灭百济后,苏定方命刘仁愿就地驻扎,自己则率领主力部队班师回朝。

前面提到,百济的疆土共设立了熊津、马韩、东明、金连和德安五个都督府。其中熊津都督便是王文度。

王文度?对了,就是那个葱山道行军副总管王文度。虽然当时被罢了官,但很快又被启用,在苏定方手下任中郎将。看着原先的小弟摇身成了自己的上司,个中滋味,不知王文度又作何感想。

不过怎么想都无所谓了,因为他刚上任没几天就病死了。

都督死了,熊津地区群龙无首,给百济国内的反抗势力有了可乘之机。一个唤道琛的和尚和前百济大将扶余福信联手起兵,迎回了在日本做人质的前王子扶余丰继承国位。

由于“名正言顺”,反抗军迅速得到了各地的响应。没多久,整个百济大唐的势力范围只剩刘仁愿(注意,此人与刘仁轨可没啥亲戚关系)镇守的泗泚城。而此时的泗泚城,也已被叛军团团围住,危机四伏。

得到报告后,李治立即做出安排:启用刘仁轨,由他继任熊津都督;征调新罗军队前往增援。

这一年刘仁轨六十岁。

六十岁的人,按说应该是抱着一颗稳健的心态安享清福的。套用现在的话说,重点要考虑如何发挥余热。战场厮杀,那是年轻小伙子们的专利。

可偏偏刘大叔不这么认为。接到任命后,他激动地跳了起来,连声大呼:“这是上天要让我这老头子富贵啊!”

他的这一反常举动令在场几乎所有人都吓了一跳,想着这老头是不是最近这段时间太郁闷了,精神有点不正常了。但很快刘仁轨便用实际行动向所有人证明:你们错了!

考虑到自己作战经验不足,刘仁轨对战略进行了调整:自己负责把握大方向,至于战术等细节问题则充分放权,交由经验丰富的中下级军官以及老兵代表共同商议。同时,由于他治军极严,号令如山,很快整个部队都激发出了良好的军容和高昂的斗志。

此间,刘仁轨还做了一件很特别的事情:他上疏中央政府,请求把钦定的历法和本朝所有皇帝及先祖的名讳下发至作战部队。

难道皇帝祖宗的名字能保平安?战场上整这些有啥用?

这一疑问直到全军出发前的一刻方才解开。

船队准备就绪,即将拔锚起航,刘仁轨激情满怀地宣布:“此战定要削平东方蛮夷的反抗势力!我要向他们颁发大唐皇历,让他们世代供奉我们大唐的天子,使用我大唐的年号!”

而此时,百济的叛军除继续围困泗泚城外,还在熊津江口设立了防线,阻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