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犬变女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败犬变女王-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个人既不可怜,也不可耻。面对胜犬,败犬大可不必自怨自艾,无论别人怎么看都要好好把握自己的生活,如果找不到幸福美满的婚姻,就做快乐的败家犬吧。败犬们要学会向寂寞微笑。有勇气在寂寞中完美自己的女人,一定会得到幸福的眷顾。不要为脱离单身而做结婚狂。家是世界上最温暖和美好的地方,不要委曲求全,不要畏惧年龄。从容面对生活,积极面对人生。
“你真的没有爱过别人吗?”有人问,“爱过,斯蒂勒。”葛丽泰·嘉宝的冷艳女王,好莱坞最神秘曾四次获奥斯卡提名,却从未得奖,后来奥斯卡委员会为嘉宝特设了一个奖项,以表彰她在电影中杰出的表现,当然高傲的她没有去领。
葛丽泰·嘉宝在米高梅拍第三部电影《情欲和魔鬼》时,碰上了当时好莱坞的“伟大情人”约翰·吉尔伯特,他们迅速坠入爱河,其结果是他们在电影中表现情爱的演技影响了整个好莱坞谈情说爱的方式。但是吉尔伯特的每次求婚都失败了,两人分手后,虽然吉尔伯特结婚的消息令嘉宝十分悲伤,她依旧冷冷地说:“但愿他无比幸福。”不过他们还是合作出演了五次银幕情侣,吉尔伯特在《克里斯蒂娜女皇》中的角色还是嘉宝为他争取的。而当时米高梅的理想人选是劳伦斯·奥立弗,但是嘉宝抱怨他们俩无法起反应。奥立弗后来开玩笑说自己之于嘉宝,“就像老鼠之于狮后”。连鼎盛时期的查尔斯·鲍育与她合演《征服》时,鲍育扮演的拿破仑被影评界指责为:“拿破仑在嘉宝面前显得像个小男孩。”不是只有优质男人让人感叹难有女人与之匹配,优质女人同样也可能难以找到匹配对象。大概嘉宝在《克里斯蒂娜女皇》中的一句著名台词总结了她的这种伟大的宿命:“我将以单身终生。”
背负着“败犬”之名的聪明能干的女人们,把“败犬论”远远抛到爪哇国去吧。败犬也好,胜犬也罢,一个优秀的女人,怎么能靠婚姻来贴标签呢?只要当下的生活状态是快乐满意的,那就是成功的人生。女人不应该因为婚姻问题而昂首挺胸抑或垂头丧气,唯有幸福感才会令女人做出这样的举动,关键在于:单身的你,觉得自己幸福吗?
生活的酸甜苦辣咸涩麻
单身是一种生活态度,每个魅力女人首先是一个单身女人,其次才是有没有爱情、有没有爱人。
—《欲望城市》
就算爱情已经脆弱到真的不堪一击,至少败犬能独自把生活坚持到底。以自由为纲,以安全为限,以爱情为参照物,以幸福感为最高诉求。单身有单身的快乐,所以,做一只单身的败犬,未必不是一件快乐的事。
独身生活有着不可抵挡的魅力。因为没有老公等着照顾,没有孩子等着喂奶,单身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对自己好一点上。对单身者而言,无论是住家的装潢摆设,还是生活起居休闲娱乐的安排,都可以完全依照自己的意愿与品味,而无需迁就他人。有自己的小房子,有卓有成就的工作,有热闹的朋友圈子。作为一个单身女子,经常享受各种男人的殷勤,这样的日子也没有什么不好。
然而,即便是萨特的终身伴侣、女权主义的始作俑者波伏娃也曾说:“即使选择了独立,对多数女人最有吸引力的,也仍然是爱情这条道路;让一个女人承担她自己的生活责任,会令她感到苦恼。”单身也有单身的苦恼,时间久了,女人有时甚至会怀疑自己对异性还有没有吸引力。
热门美剧《欲望都市》里四个单身女人的都市生活,几乎就是对这种“单身幸福生活”淋漓尽致的描画:美丽的华服,浪漫与精致的餐厅,无边无际的自由,赴不完的约会,遇不完的艳遇,永远新鲜的生活与爱情……她们与其他人比起来,非但不缺少什么,反而好像拥有更多。
然而,这一切,都是真的吗?这是生活吗?即便这一切都是真实存在的生活现象,具体到单个败犬来说,充其量也只是偶尔寻找刺激或者说犒赏自己的片段而已,真实的单身生活,还是《BJ单身日记》中,BJ没有开始记日记时的那种生活。
32岁的布里奇特·琼斯是一位单身女子,家住在伦敦西区,一天到晚做着电视公司研究员那份平淡无奇的工作。她没什么野心和抱负,唯一的一点愿望就是能减轻体重以及找到一份真正的爱情,可这些对她来说依然是那么遥不可及—琼斯的感情生活似乎永远是危机四伏,男朋友换了几个,总也找不到跟自己合拍的人。还好有两个死党莎泽和嘉德陪在琼斯身边,在她需要安慰时及时发表一通虚伪的女权主义演说,并免费提供廉价的澳洲葡萄酒,这多少让她觉得好过一点。只可惜,有些时候两位好友的帮助反倒使情况变得更糟糕。总而言之,一直以来,琼斯的生活过得枯燥无味、让人垂头丧气……
30岁的女人,单身生活幸福的背后,无疑充满酸甜苦辣咸涩麻。对于独自生活本身的种种所谓不容易,败犬们其实是不怕的,最烦恼的反而是要随时接受外界的无端侧目。就像《欲望都市》里的四个单身大龄女人在一个婚礼Party里,要被迫接受所有已婚女人的同情、安慰和不乏敌意的关注。无论单身是自愿还是不得已的选择,你都不会愿意听到“她是‘次品’,所以……”的议论吧?
此外,单身女人还总是被别有居心的人惦记。在公司,单身女人还总被老板呼来唤去。老板认为你没有家庭负担,屡次打电话催你半小时内赶到公司开会,而你只能装作很积极配合的样子。在老板的眼中只看到他的银子,凡是单身的员工都是他出差调驻的最佳人选,于是你就成了当然的差遣对象,美其名曰开拓全国市场,而你就带着全部家当走来走去。你把青春献给了公司,早出晚归以岗为家。几年下来,终于成为部门主管之类的中层干部了,这时,谁又来为你的单身负责呢?
商人们正惊喜地发现,“她经济”正带给他们无限广阔的市场“钱”景。比起男人,女人们更舍得花钱、愿意花钱,还常常拉着更多的同伴来花钱,当然值得频送秋波。单身派对、单身公寓、单身杂志……打单身人士主意的商家越来越多。某种程度上讲,这些专做单身人士生意的商家对于单身风潮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整个社会因为经济利益的关系,而给予那些一直单身的人以最大的宽容,并且把单身塑造成一种时髦的游戏。钱是光明正大、自己一手一脚赚得的,爱怎么花,就怎么花,谁能指手画脚呢。心情大好,要shopping;心情奇差,要shopping;新货上市难敌诱惑,尾市折扣正好血拼;下班早,不如到处逛逛;加班晚,索性就晚些回去。单身女人在享受着财富自由的时候,也掉入了“她经济”的陷阱。
单身只是生活方式的一种,它既不需要一些人居高临下自作多情的同情,也不需要媒体商家们哗众取宠的打造和美化。作为生活方式的一种,它既有自己的快乐和幸福,同时也有特有的忧伤和烦恼,就像所有的生活方式一样。
败犬们在感情不顺的时候,选择过一段简单快乐的单身生活,也是不错的选择。既然选择了,就去充分享受这段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吧,不要去在乎那些这样的那样的流言蜚语。但是单身有时候也像一剂毒药,一旦适应,觉得没有什么不好,就会上瘾,变得懒惰起来,这样就比较危险了。关于单身,理性的态度应该是:一边幸福地享受,一边思考着退场。
正如社会学家所言:“单身是一种高风险的自由。”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幸福的单身生活往往是昂贵的。它需要你长期在人前人后保持最佳状态,不仅需要充沛的精力,也少不了大把的开销。吃、住、行三个方面,两个人的开销其实和一个人相差无几。这就意味着,如果你单身,你付出的生活代价就比非单身人士贵出了一倍。结束这种“昂贵”的生活,最理想的解决方案当然就是尽快找到自己的另一半啦。如果暂时不能找到另一半,那就多交点儿阳光型的单身朋友。不管是同性的还是异性的,越多越好,大家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这一吞钞黑洞。看过《老友记》吗?6位知己合租一幢别墅,不仅享受了舒适生活,又节约了支出,还赚来一堆友情,算不算是扭亏为赢了呢?
大文豪海明威说:“单身一生下来就是不可避免的,你尽可以避免不单身,但是你不能避免你曾经单身的过程。”单身的女人们,要鼓励自己:单身是对爱情和未来的审慎,我单身,但我不灰心,笑颜依旧,阳光如常。单身不是我最后的选择,在合适的时候,以恰当的方式,我也要告别单身。
婚姻是个大窟窿
让一个男性和一个女性持续不断地生活在一起……从生物学的角度看,是一种极其不自然的状况。
—罗伯特·布里伏尔特
“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应当是人们对婚姻的最高理想。近些年来,婚外情、性伙伴、试婚、一夜情、协议婚姻、同性恋渐渐从隐蔽之处走向阳光地带,摊开在所有人的面前。单身,不谈婚姻;夫妻,不谈爱情;情人,不谈未来;一夜情,不谈明天;网恋,不谈见面……这一切颠覆了人们传统的婚恋观,与此同时,日渐走高的离婚率也在瓦解人们对婚姻神圣的想象。
统计显示,中国内地居民结婚登记初婚人数从1992年到2005年间净下降约350万人。而伴随初婚人数的减少,中国的“离婚对数”却在迅速增加,1985年的“离婚对数”只有45。8万对,到1990年增加到了80万对,1995年超过了百万对,2005年则达到了178。5万对。
急剧下降的初婚人数与火箭般上窜的离婚对数,证明了婚姻的不稳定性,而徘徊在婚姻之外的剩女们,对婚姻更加犹豫甚至望而生畏起来。
正如渡边淳一所言:“恋爱和结婚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在恋爱的时候,两个人穿戴整齐从不同的家里出来,高高兴兴约会,然后各自回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