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道教- 第1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提出所谓真人,就是〃体洞虚无,与道合真,同于自然,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通〃。
〃与道合真〃和〃同于自然〃的意义是相当的,〃同于自然〃就是得道的意思。《洞玄空洞灵章经》还描述得道仙真〃飞天携提,游宴紫晨,握运留年,永享自然〃。CD《西升经》明确提出〃道〃的最重要性质是〃自然〃,称〃告子道要,云道自然〃。
唐代道士李荣注:〃自然者,内无自性,外绝因待,清虚玄寂,莫测所由,名曰自然。不可以自他,分其内外;不可以有无,定其形质;不可以阴阳,定其气象;不可以因缘,穷其根叶。
所谓虚无自然之大道也。〃CE他认为自然是一个既无形质,又无内涵,没有因果,不可分析的概念。这个观点在唐代道士孟安排编撰的《道教义枢》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说明。卷八《道教义》有〃自然义〃,称〃自然者,本无自性。既无自性,有何作者?作者既无,复有何法?此则无自无他,无物无我。
岂得定执以为常计。绝待自然,宜治此也〃,〃故自是不自之自,然是不然之然。不然之然无所不然,不自之自无所不自。
无所不自故他亦成自,无所不然故他亦成然〃,〃不然之然亦无所不然,故自亦成然,是则自之与他,俱有然义。今但明自然者,以'他'语涉物,义成有待,自名当己,宜以语绝也〃。因此,〃自然〃是为众生〃强立名字耳〃。CF上述文意总的说来就是自然并无自己内在的性质,也没有造成它的〃作者〃,因而也没有自然的运动法则。自然,就是没有自我,没有外物。为使一般人易于理解,勉强取名为〃自然〃。王玄览的《玄珠录》中,也有类似的观点,称〃无人无所因,所以是自然〃,〃此是自然生,此是自然灭,不由生者生,不由灭者灭〃。CG道教的外丹和内丹修炼术,也以〃自然〃之理分析丹法。
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称〃自然之所为兮,非有邪伪道〃,〃施化之精,天地自然,犹火动而炎上,水流而润下〃。CH他认为丹药的相互作用、变化,都是自然生成的,并非人所能控制的。《黄庭内景玉经》称:〃六府修治洁如素,虚无自然道之故。物有自然事不烦,垂拱无为身体安。〃认为天地之气和人体之气都出自然,能够懂得〃自然〃之理的人就是真人,〃坐在立忘,万世常存〃。CI宋代张伯端《悟真篇》继承了这一〃自然〃说,称〃谩守药炉看火候,但看神息任天然〃,叶士表注:〃天地有自然之气,气有自然之数,人禀天地而生,气数与天地等,修真之士穷造化之原,知升降之路,但安神定息,一念不生,湛然无欲,则神气周流,自然造化。〃CJ金元以后内丹术有很大发展,修炼理论也渐趋系统化和精密,但是〃自然〃仍是内修理论的主要内容。全真七子之一谭处端有诗云:〃大道常清静,无为守自然。自心不回转,何处觅言传。〃CK马丹阳《自然吟赠陇州萧防判》诗云:〃顿觉万缘空,顿觉心开悟。心猿自然停,意马自然住。龙虎自然调,神气自然固。金丹自然结,神仙自然做。〃CL意即〃自然〃之理要贯串于内丹修炼的全过程,只有一切都自然而然而不勉强,才能够结丹成仙。明清两代内丹家们在〃炼己〃、〃筑基〃、〃火候〃中,也多强调〃自然〃。清代道士黄元吉在《乐育堂语录》中称:〃保养又非别有法也。凡事应得恰好处,得最当,我无喜也,亦无忧;无好也,亦无恶。即顺天地之自然,极万物之得所生,须任理而行,听天安命可矣。〃因此,〃顺天地之自然〃是修身养性的基本方法。又称:〃炼丹之道,先要踏踏实实,从守中做起,然后引得本来色相出来,苟不踏实,何以凌空。故三丰云:凝神调息于丹田之中,盖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息归于元海曰调息,守其清净自然曰勿忘,顺其清净自然曰勿助。如此久久,心神畅遂,气息悠扬,不假一毫人力作为,自然神无生灭,息无出入,俱是安闲自在。〃CM认为凝神,调息、运气等等,都要〃不假一毫人力作为〃,一切都要〃自然〃,这样才是〃炼丹之道〃。
注:
①②③④⑤⑨CDCECHCICJ《道藏要籍选刊》第5册477页,第2册111、85页,第2册522页,第5册5、6、161、59页,第5册第478、480、481页,第3册539、551、553页,第10册296~297页,第3册592页,第9册60、57页,第3册551页,第3册39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⑥《老子想尔注校证》第30、3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⑦《太平经合校》第17、21页,中华书局,1960年
⑧《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136、184页,中华书局,1985年
CFCKCL《道藏》第24册831页,第25册850页,第25册589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CG《玄珠录校释》第129、110页,巴蜀书社,1989年
CM《乐育堂语录》第191、11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无为 
无为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道教以〃道〃为基本信仰,认为〃道〃是无为的。因此,无为便成为道教徒对自然界的运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认识,以及人的安身立命的基本态度。《明道篇》有诗云:〃自然之道本无为,若执无为便有为。得意忘言方了彻,泥形执象转昏迷。身心静定包天地,神气冲和会坎离。料想这些真妙诀,几人会得几人知。〃①《道德经》中有十二处提到无为。第三章称〃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是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意思。杜光庭称:〃无为之理,其大矣哉。无为者,非谓引而不来,推而不去,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也。谓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②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庄子》则将无为推衍到帝王圣人的治世中,认为〃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故帝王圣人休矣〃,不过帝王应该〃以无为为常〃,而臣下却是要〃有为〃的。〃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为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③另外,《庄子》又认为养神之道,贵在无为。《刻意》篇称〃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惔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④汉初几代王朝,采用〃无为〃治术,与民休息,对于当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曾经有过一定的作用。《淮南子》在《主术训》《诠言训》中分别称无为者为〃道之宗〃、〃道之体〃,《原道训》进而称〃无为为之而合于道,无为言之而通乎德〃。
认为〃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不为者,因物之所为。
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⑤遵循事物的自然趋势而为,即是无为。并且批评了〃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的消极思想。
五斗米道在《老子想尔注》中,继承了《道德经》的〃无为〃思想,认为无为是〃道性〃,不为恶事,〃有天下必无为,守朴素,合道意矣〃,而〃无为〃的状态就如同婴儿,〃婴儿无为,故合道。但不知自制,知稍生,故致老〃,〃专精无为,道德常不离之,更反为婴儿〃。⑥太平道的《太平经》则认为:〃天地之性,万物各自有宜。当任其所长,所能为。所不能为者,而不可强也。〃〃无为〃与〃道〃相连,上古所以〃无为而治〃,就因为〃得道意,得天心意〃。人如果能够〃入无为之术,身可有也;去本来末,道之患也〃。⑦魏晋以后,无为的思想成为道教社会观和道士全身修仙的基础。《云笈七箓》卷九十《七部语要》中有一则称:〃执道德之要,固存亡之机,无为事主,无为事师,寂若无人,至于无为。定安危之始,明去就之理,是可全身、去危、离咎,终不起殆也。〃⑧因此,事主、事师以及全身都需要以无为作为指导,无为就是〃道德〃的纲要。东晋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认为〃天道无为,任物自然,无亲无疏,无彼无此也〃。批评〃仲尼虽圣于世事,而非能沉静玄默,自守无为者也〃,并称老子曾训诫孔子:〃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同时,葛洪还认为求仙之法,也要〃静寂无为,忘其形骸〃。⑨南朝齐梁时陶弘景的《真诰》指出〃喜怒损志,哀感损性,荣华惑德,阴阳竭精,皆学道之大忌,仙法之所疾〃,而〃仙之要道,生之本业〃,就是〃知而不为,为而不散〃。CD《西升经》有〃道以无为上,德以仁为主〃之句。韦处玄注曰:〃道无体,无为而无不为,故最为天地人物之上首。〃他将〃无为〃置于天地、人物之最高处。《西升经》还称〃人能虚空无为,非欲于道,道自归之〃,〃无为养身,形骸全也〃。徐道邈注曰:〃清净无为,抱德养身,和气已复,故形骸保全也。〃CE金元以后道教全真派的一些高道从天道与人道的区别来论述无为和有为。认为:〃无为者,天道也;有为者,人道也。
无为同天,有为同人。如人担物,两头俱在则停稳,脱却一头即偏也〃。接着他又说,如果两头和担子俱脱,那就回到原来的状态了。CF有的则从有无的角度闸述:〃无者,明恍惚之妙也;为者,明变通之理也。〃CG《玄教大公案》中批评了将〃无为〃视作〃土木偶人,推之不去,呼之不来,逼之不动,块然一物〃的说法,赞颂〃无为〃是〃贵乎一点灵明,圆混混,活泼泼,无心无而为,时止时行,以辅万物之自然〃。CH在《道枢》卷十二《大丹篇》中,称〃易成子尝遇至人,谓曰:无为之道莫过乎金丹,得道必由乎金符焉。〃CI后世的内丹家更称内修之术是以〃有为〃作为根基的〃无为〃。宋代张伯端的《悟真篇》有诗云:〃始之有作无人见,及至无为众始知。但见无为力要妙,岂知有作是根基。〃CJ萧廷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