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剑桥中国史- 第4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④ '362'小野川秀美:《金史语汇集成》(东京,1960—1962年版)。
⑤ '596'宇文懋昭:《大金国志》。'597'崔文印有新点校本《大金国志校证》(北京,1986年版)。
① '593'《大金吊伐录》(上海,1959年版)。
② '602'王鹗:《汝南遗事》(上海,1959年版)。
③ '50'陈学霖:《〈汝南遗事〉导论:1234年蒙古包围下的晚金宫廷实录》。
④ '47'陈学霖:《金代史学三论》,第121—166页。
⑤ '594'《归潜志》(北京,1983年版)。
⑥ '163'埃里希·海涅什:《两个王朝的灭亡:1232—1233年和1368—1370年目击者的报告》(威斯巴登,1969年版),第7—26页。
⑦ '592'张■:《大金集礼》(上海,1936年版)。
① '518'梅原郁、衣川强编:《辽金元人传记索引》(京都,1972年版)。
② '400'罗依果:《金、元文集传记资料索引》,3卷(堪培拉,1970—1979年版)。
③ 《道藏》(台北,1962年重印本)。
④ '680'庄仲方:《金文雅》(台北,1967年版)。
⑤ '682'张金吾:《金文最》(台北,1967年版)。
⑥ '600'元好问:《中州集》(《四部丛刊》本)。
⑦ '47'陈学霖:《金代史学三论》,第67—119页。
① '583'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袁祖安1878年刻本;台北1966年重印4卷本)。
② '140'傅海波:《1211—1212年宋人使者的日记:程卓的〈使金录〉》。
③ '61'沙畹:《出使契丹和女真的中国旅行者》。
④ '59'沙畹:《北辕录:周煇的北使记录》。
⑤ '579'洪皓:《松漠纪闻》(南昌,1915年版)。
① 郑麟趾:《高丽史》,3卷(东京,1908—1909年版)。
② Aisin gurun-i suduri bithe,'90'夏尔·J。de阿尔雷兹译:《金帝国史》(卢万,1887年版)。
③ '681'施国祁:《金史详校》(北京,1975年版)。
④ '697'王国维:《金界壕考》。
① '460'白鸟库吉:《满洲历史地理》,2卷(东京,1912—1914年版)。
② '461'白鸟库吉、箭内亘、松井等、稻叶岩吉:《满洲历史地理》,2卷(东京,1913年版,1940年再版)。
③ '309—311'三上次男:《金史研究》,3卷(东京,1970—1973年版)。
④ '506'外山军治:《金朝史研究》(京都,1964年版)。
⑤ '147'奥托·福兰阁:《中华帝国史》,5卷(柏林,1930—1954年版)。
① '157'卢森·吉伯特:《满洲历史地理辞典》(香港,1934年版)。
② '530'M。V。沃罗别夫:《女真和金国》(莫斯科,1975年版)。
③ '132'傅海波:《评M。V。沃罗别夫的〈女真和金国〉》。
④ '489'陶晋生:《12世纪中国女真人的汉化研究》(西雅图,1977年版)。
⑤ '130'傅海波:《从建国到蒙古征服的北中国:金代(1115—1234年)的经济与社会》(奥普拉登,1978年版)。
⑥ '781'陈述:《金史拾补五种》(北京,1960年版)。
① '183'何炳棣:《中国宋金时期人口的估算》。
② '243'加藤繁:《宋金间的贸易》,1937年;《宋金贸易中的茶、铜币、丝织品》,1935年;再版收入《中国经济史考证》(东京,1953年版),2卷,第247—304页。
③ '471'曾我部静雄:《日宋金货币交流史》(东京,1949年版)。
④ '732'全汉昇:《宋金间的走私贸易》。
⑤ '798'张博泉:《金代经济史略》(沈阳,1981年版)。
⑥ '51'陈学霖:《女真—金朝的茶叶生产和贸易》。
⑦ '131'傅海波:《葡萄酒小考》。
⑧ '498'达格玛·蒂勒:《缔约:宋金间的外交(1117—1123年)》(威斯巴登,1971年版)。
⑨ '144'傅海波:《宋金条约》。
① '174'科林娜·汉娜:《开禧间(1205—1208年)德安城攻防战研究》(威斯巴登,1970年版)。
② '219'海罗撒脱·伊威:《蒲鲜万奴国号大真的来源和意义》。
③ '421'米歇尔·C。罗杰斯:《朝鲜史研究(2):高丽的军事独裁及其与金朝的关系》。
④ '120'傅海波:《有关女真的汉文史料:〈三朝北盟会编〉中有关女真资料的翻译》。
⑤ '121'傅海波:《有关女真的汉文史料:〈金史〉卷1翻译》。
⑥ '94'E。I。德利万科:《中阿穆尔的靺鞨遗存》(新西伯利亚,1975年版)。
⑦ '308'V。E。梅德韦杰夫:《10世纪后期和11世纪阿穆尔女真的文明》(新西伯利亚,1977年版)。
⑧ '283'V。D。连科夫:《萨金斯克村遗存所见12世纪女真的冶金和金属制造》(新西伯利亚,1974年版)。
① '358'A。P。奥克拉德尼柯夫、V。E。梅德韦杰夫:《考古资料揭示的阿穆尔女真地区》。
② '44'苏珊·布什:《金朝(1122—1234年)的文人文化》。
③ '242'乔治·凯茨的《紫禁城创建时代新说》。
④ '446'关野贞、竹岛卓一:《辽金时代的建筑与佛像》(东京,1934年版)。
⑤ '81'詹姆斯·I。克伦普:《院本:元杂剧的祖源》。
⑥ '540'斯蒂芬·H。韦斯特:《杂耍与话本:金代戏剧的形态》(威斯巴登,1977年版)。
⑦ '95'M。答里吉洛娃维林杰洛娃、詹姆斯·I。克伦普:《刘知远诸宫调:藏龙卧虎的民谣》(牛津,1971年版)。
① '534'阿瑟·韦利译《长春真人西游记》(伦敦,1931年版)。
② '788'陈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北京,1941年版,1962年再版)。
③ '714'叶潜昭:《金律之研究》(台北,1972年版)。
④ '128'傅海波:《女真习惯法与金代中国的法律》。
⑤ '363'长田夏树:《女真文字与现存资料》。
⑥ '215'石田干之助:《女真文》。
⑦ '161'葛鲁贝:《女真的语言与文字》(莱比锡,1896年版)。
⑧ '289'路易斯·李盖蒂:《女真小字译注》。
⑨ '287'路易斯·李盖蒂:《女真文碑文考释》。
① '251'吉斯布勒·N。基约瑟:《女真语言文字研究:重构与翻译》(京都,1977年版)。
② '805'金光平、金启孮:《女真语言文字研究》(北京1980年版)。这部著作是'806'金启孮的《女真文字典》(北京,1984年版)基础之作。
③ '240'D。卡拉等:《书写在纸上的女真文字的首次发现》。
④ '237'D。A。凯恩:《四夷馆的女真译语》(澳大利亚国立大学1975年博士学位论文)。D。凯恩后来出版了修改的增补本《四夷馆的女真译语》(布卢明顿,1989年版)。
元史的传统史料①
《元史》
《元史》是现代历史学家研究元代的基本史料,210卷,编撰于1369—1370年。该书在1370年成书后不久便刻板付印,此后不断再版和重印。现在标准的版本是中华书局1976年出版的15册的点校本;②虽然有各种影印本,但这个版本还是最有用的。百衲本《二十四史》③影印了1370年刻本,编者在影印时曾描修不清楚和丢失的字,反而造成了不少错误。④这部包括47卷本纪、8卷表、58卷志和97卷列传的大部头史书,成书比其他正史快得多,并由于成书仓促、纰漏过多而经常受到批评。虽然它确实有许多错误,①但是在现代学者看来,作为中国标准正史的这些缺陷已被它的其他价值所抵消。该书有相当一部分是将未经删改和加工的资料仓促抄入正文,极少反映出史家的分析和评判。它确实不像过于精心编纂的《明史》那样内部条理清楚和叙事简捷,后者的编修过程延续了90年。正因为《元史》没有经过如此精心地提炼,它几乎完整地保留了史料的原貌,而许多史料在其他地方早已见不到了。
此外,参加编撰《元史》的学者,都曾在元代生活,并有不少人是元廷的官员,所以他们对元代有直接的了解。在明朝的新都南京曾为修《元史》两次设立史局,以宋濂(1310—1381年)和王祎(1322—1372年)为总裁,16人组成的史局1369年工作了188天,14人组成的史局(还有一个负责抄写的书记)1370年工作了143天。把这样一部书编完,不过用了331天,确实令人惊异。在将它上奏朝廷之前,是否有任何编修者将它通读过一遍,颇值得怀疑。
两个史局的第一个,在1369年将《元史》修撰至1333年,即顺帝妥欢贴睦尔(1333—1368年在位,1370年死于漠南)即位时为止。编修者利用了“十三朝实录”,“十三朝”指的是从成吉思汗到宁宗懿璘质班(1332年春季即位后仅53天即去世)的所有大汗和后继的皇帝。十三朝实录和其他档案资料在1368年9月明军进入元都大都(今北京)时有可能被毁,赖于几个服务于明廷的汉人文士的果敢行动才得以保存下来。①这些档案全部被运到南京并在其后的一年里为修《元史》的史局所用。正如参加修史的官员在《上元史表》中所述,他们不得不以1333年为终点,因为缺乏最后一朝的真实记录,这样已成书的部分共有159卷。②但是这样一部没有完成的史书实在令人难以忍受,所以在其后的1370年又设立了第二个史局,编修至1368年的部分。当然,没有建立史馆去修撰妥欢贴睦尔朝的实录,后继的王朝是不会这样做的。虽然如此,还是找到了许多资料,传记增加了,书的其他部分也得到了补充,共计修出了53个新卷。第一个史局的159卷加上第二个史局的53个新卷,全书应该是212卷,而不是后来成书时的210卷。卷数的不符已得到了这样的解释:一些新传可能已经与第一次的159卷中的其他传合并了。
对十三朝实录的情况已经不可能知道得更多,因为它们早已散佚,过去亦没有研究史学史的历史学家对它们进行过考证。不管怎么说,它们不是保存在宫廷中的按照中国史家传统真实记录宫廷活动的起居注。③它们应该是在元代具有历史观点的汉人学者的推动下产生出来的。
1260年,前金朝官员(1234年金灭亡前)并在50年代加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