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清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感受清华-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几个老美一组就行了,我说是挺难的,语言问题,他倒来劲了,牛牛地说,那怎么了,我当年还不是考第一!当时就被我骂一顿(老实孩子好欺负,嘻嘻)。考第一怎么了,你那烂英语,考第一就说明你学得好了,我才不信呢。他一点脾气都没有,呵呵傻笑。 
  这个话题还没完,最后这一点可能最重要。上面谈的都是成绩(分数),但是在这里,对研究生来说,成绩不是很重要的,谁在乎你考多少分呀?你GF(girl friend)不会在乎,你老板(导师)不会在乎,你将来找工作时招聘的人也不会太在乎。只要你别差到被踢出博士培养计划的地步,TA或RA是一定会有的。我们上课的时候负责整个博士计划的头就说了,别再跟本科生似的在意考了A、B,还是C,只是你觉得某方面的基础欠缺就选点课学一下。最重要的是做研究,没听说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卡内基梅隆大学)根本就没有期末考试么?嘿嘿,做研究,中国人就更不占优势了。”     
20万等于“海归”     
  如今早就有了“海归”变“海带”的说法,对海归不值钱有各种深刻的说法,我这里只讲一个自己两个高中同学的例子,讲讲从学生角度讲,看海归等于什么? 
  在英国留学,学制是一年硕士就毕业,不用做课题,上些课就可以了。到了那边学校,满眼看见的都是中国人,有一个系,全系180人,170个是中国的,每天根本不用说英语。一年花20万人民币,到英国去说中国话,这个账也太亏了点。 
  如果出了国,别管开始花钱多少,以后能在国外有个好发展,在国外多工作几年把“投资”赚回来也不错,至少未来一片光明呀。但包括英国在内的很多欧洲国家,在那边毕了业,移民局会迅速哄你回国,根本不给你移民的机会,想在欧洲很多地方找个工作是根本不可能的。那么就当个“海归”回国找工作呗。 
  我的两个高中同学,一个是前两年就本科毕业,在世界四大会计事务所之一的毕马威上班,当时他找到这个工作也是乐了几天,毕竟本科找到这么好的工作不容易。另一位高中同学,去英国读了一年书,前前后后因为申请出国又多耽误了一年,晚了两年在中国找工作,结果也是去了一家四大会计事务所。每个月工资和两年前第一个同学进去的时候一样,一个月几千块钱。想想他去英国“投资”的那20万哪辈子能赚回来呀? 
  当然“牛津”和“剑桥”之类的和上面说的英国“烂”大学绝对是两回事,能在名校毕业是货真价实的,而从国内申请去这些地方也是非常困难的。但如果去不了这些地方,钱又是家里工薪阶层辛辛苦苦一分一分挣出来的,还是不要光想着镀金,出国烧钱了。那样还不如赶紧找个好地段,拿20万付个首期,买套房子来的划算。     
香港一族     
  去香港读书,算不得出国,但香港纯西化的教学方式以及传统的中国风情,已经越来越多的吸引中国内地学生前去“准留洋”。像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世界排名要比清华北大高很多,科研经费也比清华北大不知道好到哪里去了。对学生来讲,得到奖学金的学生,一个月可以拿到一万到一万五港币的补助,足够生活。出国的机会也比内地多很多。在内地,如果论文投中了欧美的会议,八成导师不会让你去,因为去一趟,光机票、住宿就是一万多,导师拿不出这么多钱呀。就算要去,也是导师跟着学生一起去,不是对学生不放心,怕到了那边到处玩去了,关键是很多导师自己也没去过,也借机去开开眼界。而在香港,只要世界各地能去开的会,导师不会不让同学去,就算花的钱不能全报销,学生的补贴也足够支付其中一部分。而看到自己同学自费去澳大利亚“大堡礁”旅游的照片,真是让我口水横流。 
  在香港读研两年就能毕业,比内地还短,同时欧美学校承认香港大学的硕士学历,所以对于继续申请出国的同学,香港是个理想的跳板。新加坡也成了类似的根据地。 
  香港已经成了清华北大申请的保底学校的首选,毕竟很多同学心比较高,等到无缘留洋欧美,香港成了他们的新聚集地。现在清华一年会有上百人去香港读书,清华北大的同学会早就在那里扎了根。     
清华北大的我们不要     
  高考挤破头要冲进清华北大,家长和同学都知道,这对未来的发展是个极高的起点。而在就业当中,清华北大普遍就业形势比普通大学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毕竟,这里集合了全国最优秀的学生。但这一点也造成了清华北大学生的优势心理。对差的公司、单位不屑一顾,目标就是找到有目共睹最好的工作。而目标再高也要搞清楚,自己能做好什么。 
  清华北大学生常出现的情况就是“眼高手低”。去了单位,对待遇和工作环境“挑三拣四”,不努力工作,有了好机会马上跳槽。到头来,很多单位都觉得招几个清华北大的,还不如招几个普通学校踏踏实实能干事的学生来得实在。 
  好学校的毕业生不仅眼光高,要的钱也多。清华的BBS投票,大家一致认可的薪水待遇,硕士是一个月6000块。而普通大学的硕士生,在面试时被问到待遇,有的说两三千就行。有些好单位,普通学校的同学为了能进去,提出每月只需要给800块钱的生活费就行了,其他的没有要求。有些单位甚至不敢要清华北大的,觉得他们一定在自己这里待不长,早晚会跳槽。于是一些单位已经定下了不成文的规矩“清华北大的我们不要”,有的单位甚至就在招聘会上公开写在纸面上“清华北大的免谈”。 
  一次听了一个报告,讲到在销售行业,清华北大同学在头几年就很少有做得特别优秀的,因为他们的优势心理会让他们觉得那些是低级、基本的事情,他们不愿意去做,更摆正不了心态,拉下脸皮和客户套近乎。而普通学校的学生对于难得的工作机会是珍惜得不得了,不管什么普通的事情都认认真真地完成,反而更得到上级的肯定。     
清华北大的挤破头     
  1991级的清华某个班级,30个人里,如今20个在美国,一个清华北大挤破头的地方。美国硅谷这个聚集IT精英的地方,有清华毕业生3000到4000人,占全部人员的四分之一。院士王选去美国考察,回来写道:“美国硅谷集中了大批中国工程师,人们说,硅谷的公司中没有美国人并不稀奇,而没有中国人的高科技公司则是罕见的。”深圳也有清华毕业生5000人。他们都密集地堆在这几块小地方,最后呢?没有几个能有成就的。在美国,几乎所有中国人永远做的都是技术工作,很难变成管理者和决策者,直到干不动了只好走人。而在深圳,这个“总让自己觉得钱少”的地方,5000个清华人只有有限的机会让他们当中的极少数奋斗出来,而其他人呢?只能埋没着自己的才华。而与之相对的是,前几年我国西部某省,全省只有9个博士在那里工作。太多的需要人才的地方,没人愿意去。 
  找工作的时候就会发现,那些响当当的国企、外企,清华北大的排成长队去应聘,前前后后尽是认识人。某世界知名外企,校园招聘,一次就收了3万份简历,最后只要四五十人,而清华北大各报名了几百人,不顾千里挑一,义无反顾,前赴后继,最后拿下这些名额中的“半壁江山”。 
  这本无可厚非,找个好的归属自然是今后个人发展的好起点。但与之相对的是清华北大同学浮躁的风气。清华某系,每次开全体学生工作会议都会讲,为什么我们堂堂清华大学XX系,从1975年以后,快30年过去了,就没在社会上混出几个响当当的人物来,我们的学生毕了业都做什么去了?看看北京的微软亚洲研究院,11位高层里没有一个清华毕业的,很多大企业也有类似的情况,而事实上每年学校派到那里的访问学生、访问老师和兼职的同学多如牛毛,最后却没有同学长期留在这些地方作出一番事业的。 
  挤破头的现象让同学们找工作时非常的盲目,同学们考虑的更多是自己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而不是搞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工作。我的一个清华同学,毕业一头扎进一家大国企,现在常向我抱怨,他做的工作换个中专的也能做,觉得自己在混日子。 
  金钱成为了如今清华北大同学找工作的指挥棒,哪里挣钱多,就签了哪里。虽然这些同学的才华是国内最好的,但他的职业选择观念实在太实际、太短浅。     
找工作就像找女朋友     
  俗话说“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等找过一次工作了,才会发现,找工作和找女朋友,这两者的精髓实在是相似,顿时敬佩起古人高瞻远瞩的比喻。 
  一个同学本科的时候在清华年级里排到了前十名,一个无数人羡慕、嫉妒的分数。于是他选择了当时所有高分都去的XX研究所,而研究的东西是他以前并不熟悉的,也不是他的兴趣所在。三年过去了,因为研究生阶段,他做的东西不是热门,找工作却变成了班里最后一个还没找到的人。他向同学抱怨,当时随便挑一个普通点的研究所,随便做点什么,至少工作好找呀,当时就不该随大流进现在的研究所。看着原来一个个成绩和水平都不如自己的人去了自己想去的地方,而因为自己做过的东西公司不感兴趣而拒绝自己,心里真的很不平衡。但男的就怕入错行呀,这就像找女朋友时,因为很想找个伴,找了一个当时觉得凑合的就好上了,但过了三年,才发现她不适合自己。 
  同时,找工作时不能让公司觉得你太主动,如果让公司感觉你的态度是“只要要我,让我干什么都行,钱少点没关系”,那么公司八成不会要你。因为公司对你为人的认识就是,你“饥不择食”,为了想要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