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距在那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差距在那里-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8日早上,拿破仑满怀信心地策马来到战场。他对他的军官们说,他预期这场战事对他来说只是一场野餐而已。胜利几乎是唾手可得,因为他认为普鲁士军队已不足为患,这一天只需要对付英军便可。他并没有察觉普军已经重整旗鼓,并在10英里外集结,正向战场进发。当英法两军一交锋,拿破仑便知道自己严重轻视了威灵顿及其军队。威灵顿从没有过大败,而在滑铁卢,拿破仑也终于遇到了一位与他旗鼓相当、可堪匹敌的军事天才。威灵顿多年以来苦心钻研拿破仑的战术,就像研究棋局一样,他能够准确地预料到拿破仑的一举一动。威灵顿知道法军想截断他的军队,然后再进攻。但是,威灵顿的军队并没有被截断。此时普鲁士军队正在逼近战场,留给拿破仑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为了快速击溃英军,他把他所向披靡的皇室护卫部队也派上了战场:这是他最后的机会。皇室护卫部队,尤其是他们当中的老兵,都是沙场老将,阅历无数。他们在以往的战役中,因为勇往直前而屡获嘉奖。每当拿破仑计划进行最后一击时,老队员们总是不负所托,全胜而回。晚上7时,拿破仑的护卫队做最后的反扑。威灵顿巧施妙计:把部分军队埋伏在山背后的斜坡上,其余部队也驻在伏兵的附近。神勇的法国皇室护卫队向英军直插过来。当法军进入射程后,威灵顿下令英军开火。法国的皇室护卫部队冒着枪林弹雨,继续勇往直前。虽然这是拿破仑最精锐的部队,但无奈敌军火力过于凌厉,他们被迫开始撤退。战场上其他的法军顿时惊慌失措,士气崩溃。全军开始瓦解。英军步兵乘胜追击。无论是调兵遣将、火力强弱以及将才的智略,英军都处处占据优势。与此同时,普鲁士军铺天盖地而至。拿破仑见大势已去,在皇室护卫部队的保护下,仓皇逃离战场,直奔巴黎。按照日后拿破仑的说法,“滑铁卢之战抹去了”他所获得的40次胜仗的“一切胜利的回忆”。
  这场战事决定了法国的将来和欧洲100年的命运。6月21日,拿破仑回到巴黎。这一天的白天直到次日深夜,巴黎的市民们、工人们、从外省来的打工者们,以及所有仇恨波旁王朝的人们,纷纷走上街头。游行队伍高呼:“皇帝万岁!不需要退位!打倒叛变者!拥护皇帝或者死亡!”然而,拿破仑在自己整个统治时期所依赖的大资产阶级抛弃了他。他的角色已经扮演完了。
  6月22日,拿破仑宣布退位。7月7日,反法联军攻入巴黎。次日,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八再次即位。
  《差距在哪里》 四英雄末路
  1815年6月18日,拿破仑离开他和前妻约瑟芬共筑的爱巢马尔梅松别墅。他决定乘坐一只停泊在罗什福尔港的巡洋舰到美洲去,到那里过隐居的生活。7月8日,巡洋舰载着拿破仑及其随从出海,但在行驶到埃克斯岛时不得不停下来,因为英国舰队已经封锁了通往大洋的所有出口。得知“皇帝”可能会落入英国人之手时,护送拿破仑的法国军官和水兵们坚决要求以死相搏。拿破仑不忍为救自己而牺牲全舰官兵,决定把自己交给英国人。
  1815年7月15日,拿破仑身穿他最喜爱的近卫军轻骑兵制服,头戴三角帽,乘坐法国帆船“雅什特列布”号离岸。当天,在水兵们“皇帝万岁”的呼声中,拿破仑离开“雅什特列布”号,登上英舰“别列洛风”号。8月17日,英国人把他当作俘虏转移到“诺森伯伦”号巡洋舰上,从此他永远地离开了他的祖国。
  英国政府决定把拿破仑流放到位于大西洋南部的一个英属小岛——圣赫勒拿岛。这个小岛离最近的海岸——非洲海岸大约2000公里。英国人选择这个远离陆地的小岛,就是为了防止他像逃离厄尔巴岛那次一样卷土重来,因为从这里他不可能返回法国。
  “诺森伯伦”号巡洋舰在大海里走了两个多月,于1815年10月15日到达圣赫勒拿岛。陪伴他来到流放地的有他的一位元帅、两位将军、一位秘书和一些仆人。他和他的“小朝廷”被安排在隆乌德庄园。
  小岛由英军士兵严密守卫,战胜国也派驻代表监视; 但拿破仑在岛内可以自由活动。在他初到这里的几年中,他曾长时间地向自己的随从回忆自己的一生,反思他的百日统治,总结他经历过的大仗的经验与教训。他过着俭朴的生活。在他来到圣赫勒拿岛的第二年,英国缩减了他的生活津贴。拿破仑不得不出售银器以维持生活。
  自1817年初,拿破仑的健康一直不佳。到1821年,他已百病缠身,并被怀疑得了癌症。1821年5月5日下午6时,52岁的拿破仑在长时间的昏迷之后与世长辞。他的仆人把自己所保存的、拿破仑在1800年6月14日马伦哥战役中所穿的大氅盖在他的身上。弥留之际的拿破仑说出的最后一句话是:“法兰西……军队……冲锋……”
  在拿破仑辞世近20年后,1840年12月15日,他的遗体被运回巴黎安葬。又一个20年后,1861年4月1日,作为法国最伟大的英雄,他的灵柩被安放在巴黎荣军院的圆顶大堂中。在他灵前的墓碑上刻着他遗嘱中的一句话:“我希望能够把我的骨灰安葬在塞纳河畔,安葬在我如此热爱的法国人民中间。”
  今天,在巴黎市中心,在巨大的旺多姆圆柱顶端树立着拿破仑的铜像(用他缴获的大炮制造):头戴桂冠,一手持王笏,一手持金球。拿破仑梦想中那备受争议的法兰西帝国最终没能成为现实,但他为法国带来的荣耀却同他的巍巍战功一起被历史永远铭记,一如他的塑像永远地耸立在他的祖国法兰西的心脏——巴黎。
  《差距在哪里》 四进化论之父:达尔文(图)
  能够生存的物种并不是最强壮或者最机智的,而是那些最能适应变化的。  一切都出于对大自然的热爱,他总是被自然界中的细节所深深打动,有些事看起来很简单,但对他来说却奇妙无比,比如一条蚯蚓一天内能挖掘多少泥土?好奇终于演化为对知识的渴求:什么是生命的法则?这正是达尔文在笔记本上写下的一个问题,也演化成追求真理的勇气,在那个时代他的进化论超越了科学的界限,被视为异端。然而正是这个所谓的危险人物,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探索者,也永远改变了人类的地位。
  《差距在哪里》 四大自然之子
  1809年,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出生在英格兰的斯鲁斯布里,那里有着迷人的田园风光。母亲一直是病魔缠身,没有给他带来多少帮助。父亲罗伯特·达尔文是一位富有的贵族。他不仅是个精明的投资者,还是位有名的内科医生,在当地声名显赫,并以铁腕政策统治着整个家族。由于非常看重自己的社会地位,达尔文医生对孩子们管教甚严。达尔文从小就对父亲深怀恐惧,与5个兄弟姐妹也很疏远。在家里,他没有多少属于自己的空间,因此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向大自然的怀抱,沉迷在对自然万物的热爱之中。很快他就成了一名不同凡响的收藏家,受到家族和朋友们的关注。
  达尔文8岁那年,多病的母亲离开了人世。父亲仍坚持他严厉的管教,不准孩子们发泄心中的悲哀。母亲的去世似乎并未给达尔文造成多大影响。1822年,13岁的达尔文开始就读于斯鲁斯布里学校。在那个年代,丰富的古文知识被认为是绅士的标志,因此希腊及拉丁文学在绅士阶层中十分流行,而达尔文对这些却深感厌倦。他学习成绩很差,这使很多人相信他并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在家里和学校都受到压抑的达尔文,在大自然中找到了梦寐以求的自由。他很快就成了一名出色的骑手和猎手。他喜欢猎鸟,每天晚上都把打猎穿的靴子放在床边,第二天清晨一醒来就穿上靴子、提起猎枪外出狩猎。家里有一间木屋存放着他打来的所有的鸟儿。达尔文的骑射技巧越来越棒,但学业成绩却越来越糟。
  达尔文医生担心儿子会因荒废学业而虚度一生,于是在1825年,他将16岁的达尔文从斯鲁斯布里学校转到了爱丁堡大学学习医学。学医的学生必须观摩外科手术,在麻醉剂发明以前,手术室就像一间刑讯室。达尔文恐惧地看着病人被绑上手术台,听着他们痛苦的尖叫声。他受不了这种折磨,终于逃出了手术室,从此再也没有回去过。过分敏感的天性使他注定无法成为一名医生。然而由于不敢面对父亲,达尔文在爱丁堡大学还是勉强呆了一年多时间,以此来掩盖自己的失败。
  当他终于回到家里时,父亲又给他设计了另外一条道路——做一名牧师。达尔文答应了,为的是尽快恢复自己的尊严。父亲的财富和名声,使他很快被剑桥大学录取了。在这所学校里,达尔文得到了彻底的放松,充分地享受着青春。他狂饮着苏格兰威士忌,经常玩牌玩到凌晨,还交了一个名叫芬尼·欧文的女朋友。日子就这样盲目地过着,直到他遇见了约翰·汉斯洛教授。汉斯洛是一名专职牧师,也是一位业余的植物学家。他重新唤起了达尔文对大自然的激情,从而改变了达尔文的一生。两人经常在一起漫步谈心。达尔文由此被人们称为“与汉斯洛同行的人”。
  达尔文开始同大自然继续打交道。他以从未有过的激情投入到这项事业中,尽管没有学习过正规的自然史和生态学的课程,但达尔文虚心地向周围的人求教,并亲自深入到大自然中去探索。他狂热地搜集着动植物标本,尤其热衷于搜集各种甲壳虫;他贪婪地阅读着有关科学探险的书籍,并梦想拥有同样的探险经历。然而他忽视了自己的学业,最后只拿了一个生态学学位,勉强从剑桥大学毕业。
  《差距在哪里》 四第一次环球旅行
  1831年回到斯鲁斯布里后,达尔文收到汉斯洛教授的一封信。他告诉达尔文英女王授命皇家游轮“猎犬号”去完成绘制南美海域航线图的任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