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五 美好习惯成就美丽人生
提到习惯的重要性,我想起一个人和一段故事。
  1981年,一个10岁的小姑娘进入了人民大会堂,参加中国一举囊括3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全部冠军的盛大庆典。小姑娘独自一人,踏着长长的红地毯向楼上奔去。两个警卫战士拦住她,问:“喂,小朋友,你要去哪里?”
  “我?”
  小姑娘一愣,似乎明白了什么,她自信地扬了扬挂在脖子上的相机,又指了指胸前别着的“红领巾记者证”。那是大队辅导员为她做的,在小姑娘眼里便神圣得可以畅通无阻了。结果,把两个警卫战士弄得不知所措。
  这个小记者就是王瑶。自1980年起,二十多年来,我一直没有间断对她的采访,亲眼看着她从一只丑小鸭变成了美丽的天鹅,并为她写下《美的追求》、《长出翅膀的孩子》、《希望之星》三篇报告文学。
  1981年,11岁的王瑶拍的照片《穿着新制校服进校门》,在“全国好新闻照片”评选中获奖。一个小学生能在全国新闻记者大量作品评比中荣获大奖,使小小的王瑶一下子成了新闻人物。升入中学后,她参加了北京中学生通讯社,连年是优秀记者,并当选为社长。1987年,在25330张选票选出的“北京中学生十大希望之星”中,王瑶名列第三。此后,她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读书,毕业后进入中国新闻社摄影部。她曾担任过亚特兰大、悉尼、雅典三届奥运会的摄影记者,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如今她已是中国摄影家协会最年轻的副主席。
  最引人注目的是,第43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于2000年2月11日揭晓,王瑶以她的组照《60岁的舞蹈家重返舞台》捧走了此项权威性大赛的艺术奖系列一等奖。此项大赛是在荷兰举行,简称“荷赛”,被喻为世界新闻摄影界的奥斯卡奖。43年来,只有3个中国内地的摄影记者曾在“荷赛”中获奖,而王瑶获得的是组照的最高奖。
  王瑶为什么能够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平凡走向辉煌呢?据我多年的观察和思考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在于,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熏陶下,王瑶养成了执著地追求美的习惯,即用镜头探索人生已成为她生命的内在需要,成为她自然而和谐的生活方式。
  中学时代,她跑到京郊门头沟,与煤矿工人生活在一起,拍出了矿工生活组照。当记者之后,为了拍桂林大空难,她靠农民的帮助,突破封锁,进入可怕的现场,拍下了珍贵的照片。
  一次,###同志在钓鱼台会见法国总统希拉克。王瑶去采访时,背了两部相机和一个摄影梯子。一不小心,被争抢采访的记者拽倒了;可扑倒在地的瞬间,王瑶本能地先保护相机,她向上托起两部相机,自然鼻子先着地了。结果,流了很多血,把别人吓了一大跳。就这样,她一边用卫生纸堵着鼻子,一边坚持拍完片子。当王瑶把片子送回新闻社,确认已圆满完成了任务,才去医院。她对医生说:“我的鼻子裂了一个小口儿。”大夫说:“一个小口儿?你的鼻子要缝五针呐!”
  王瑶怎么看自己的生活呢?她说:
  我庆幸,我拥有了世界上最好的职业。我很幸运,我所做的工作和我的兴趣是非常吻合的。很多人工作很勤奋,但这未必是他感兴趣的工作;而我的幸运在于,尽管我每天的工作很苦很累,但那是我的乐趣所在,所以我并不觉得我的生活枯燥乏味。做摄影记者,女性是很吃亏的,没有谁会因为你是女性而让着你。新闻社也不会因为你是女性就格外照顾你,因为新闻社需要的是好片子,而不是男女区别。当面对工作的时候,我就会忘记了自己的性别,和所有的男性一样拼抢。我觉得,那个时候的我是在为摄影而疯狂。
  王瑶说到做到。就在鼻子刚拆线的第二天,她便出差了,去拍柯受良驾摩托车飞越黄河。
  我不知道大家对王瑶的发展有何感想。我想,她有幸运的机遇,但最终决定其命运的,还是她执著地追求美的习惯和扎扎实实的功底。我曾与中国摄影家协会原副主席袁毅平先生谈及王瑶的发展,袁老熟悉王瑶的发展经历,也欣赏她的摄影作品。他也认为,机遇固然重要,但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王瑶最重要的成功原因就是持之以恒的奋斗与卓越的悟性。我完全赞同袁老的分析。王瑶虽然还算年轻的摄影家,但她的“影龄”已近三十年,真可谓三十年磨一剑啊!她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因为她是快乐的。
  我一向认为,对于肯奋斗的人来说,成功在于选择,即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路。还应当指出,既然成功离不开创新,而创新的基础是审美,那么,养成审美的习惯,就必然成为成功的保障。
  2005年1月31日上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何鲁丽与原副委员长布赫一起,出席了《中国少年儿童美术书法摄影作品》的首发式及颁奖活动。休息的时候,我说:“你们的题词字都很漂亮,是怎么练出来的?”何鲁丽认真地回答:“小时候练的呀!小学时,老师要求我们每天写几篇大字,时间长了就打下了基础。”布赫笑了笑补充道:“小时候养成好习惯最重要!好习惯不能丢呀!”
  我想,他们说出了教育的真谛。任何一个孩子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教育就是把潜能变为现实。我希望孩子们走向七彩路之时,记住一句话:美好习惯成就美丽人生。
  

引言
我们已经知道了,“做人”绝不仅仅是一个道德范畴内的概念,更不仅仅是一个空泛的词语,它与我们的生活实践联系得非常紧密。长期以来,“做人”似乎总是停留在纯粹的道德范畴,实际上它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成功概念。
  比如,拥有一颗爱心是做人的基础,而自信则是人格的核心。因此,做人离不开四块基石,即真诚待人(爱心)、诚实守信(诚信)、认真负责(责任心)、自信自强(自信心)。
   。 想看书来

一 爱心
爱心并非空穴来风。就家庭生活而言,爱心往往来自于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孝心,没有孝心的孩子很难有爱心。
  宋代人王应麟编写的《三字经》开篇即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明代人吕得胜写《小儿语》,在《六言》开头言道:“儿小任性骄惯,大来负了亲心,费尽千辛万苦,分明养个仇人。”
  古人看得明白,想得深远,留下真言,让我们读来依然鲜活如新。
  一个孩子如果连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孝敬,怎么会爱他人呢?可今日有些父母已经不敢奢望孩子有孝心了。许多老人感慨地说:“谁是孙子?我是孙子!我给儿女当孙子!”的确,当今社会,父母给孩子当牛做马者比比皆是。
  有一位老奶奶果真成了孙子的坐骑,不让骑就不吃饭。于是,老奶奶只好从命,天天趴在地上让孙子骑。孙子得意之极,用绳子拴住奶奶的脖子,一边骑一边叫。结果,一天把绳子系了死结。孙子只顾自己尽兴,却把奶奶勒得气绝身亡。
  试想,我们能责怪孩子吗?《三字经》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讲到这里,做父母的可能会有些伤感:我们对孩子投入了全部的爱,告诉他许多做人的道理,可孩子根本听不进去,连孝心的影子也不见。有一位母亲甚至伤心地对20岁的女儿说:“我整个儿一个热脸贴到你的凉屁股上了!”
  这是真实的情况。但是,原因呢?恐怕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孩子并未体验到更未理解父母的艰辛,没有唤醒他们沉睡的孝心。
  为了让孩子从孝敬父母开始,学会爱、感受爱,许多学校开展了爱的教育。北京二中举办了“热爱生命”主题班会,请来了同学们的父母。一位母亲讲述了她们在农村插队的磨难、自己痛苦的十月怀胎及艰辛的分娩经历,在场的人全都哭了。
  这位母亲说:
  每一个来到这个世界的生命都是不容易的,都是母体生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换来的。每个孩子的诞生成长都意味着母亲及家庭沉重的精力、体力、财力的消耗和推卸不掉的责任与义务。这种巨大的付出和消耗是为了爱,因为爱,世界才能存在。
  在培养孩子从小拥有一颗孝心方面,中国社科院的周永琴女士是成功的,无愧于“全国十佳母亲”的光荣称号。
  十多年以前,北京的橘子挺贵。周永琴一家三口都爱吃橘子,但她买橘子都按三的倍数买,吃的时候由儿子分,每人一个。可是,就剩下最后三个橘子的时候,儿子没过来分,却看着父母。从儿子的眼神中流露出的潜台词是:就剩下三个了,你们还吃吗?母亲给父亲一个眼色:吃。结果,父母一边吃橘子,儿子一边流眼泪。
  显然,这位母亲的做法是明智的。如今的孩子缺的不是两个橘子,缺的是心中有别人。社会学家说,儿童长大的过程是由自然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也就是社会化的过程。什么是社会化?当孩子心中有了别人,他的社会化就开始了。当孩子能够处理你我他之间的关系,他的社会化就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事隔多年,周永琴的儿子养成了好习惯没有呢?
  2002年2月23日晚上,我偶然从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中见到了周永琴,恰好讲起她的儿子。
  原来,她儿子考进了北京大学。春节去看望藏族的奶奶时,儿子掏出自己的500元钱,双手送给奶奶,说是给奶奶压岁钱,激动得藏族奶奶流下热泪。要知道,那500元钱是儿子考上北大之后亲戚们的贺礼,总共500元呀,儿子一分未留。就连母亲周永琴也未料到儿子会有此举。
  一叶知秋。多年来,为了让独生儿子孝敬老人,他们做了好吃的饭菜,总让孩子先给姥爷姥姥送去尝一尝;给家住外地的爷爷奶奶汇款,也让孩子去办理手续。
  可见,持之以恒的培养终于使爱的种子在孩子心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