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一概括是深刻的,并有许多个案足以证明。如犯有抢劫、盗窃、伤害、杀人等罪刑的罪犯邓车生,家庭富有,从小就吃香的,穿新的,用好的,玩高级的。他5岁吸烟,6岁喝酒,7岁打牌,8岁赌博,10岁坐馆子,12岁进舞厅,14岁亲(吻)姑娘,15岁会嫖宿,由此养成三大恶习——嫖、赌、逍遥。他对朋友说:“嫖、赌、逍遥我从小养成,对我来说像烟虫酒鬼对吸烟喝酒一样成性成癖,像人吃饭、穿衣一样需要。”
  一切都是从童年开始的。不同的童年造成了杰出青年与死刑犯青年之分,更造成了健康青年与病态青年之分;而这“不同”的基本点之一就是行为习惯的不同。
  

二 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1)
《现代汉语词典》对习惯的解释是:“习惯就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便有重视孩子健康人格培养的传统。被誉为“智慧的化身”的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段古语用白话翻译过来,意思如下:
  君子的品行是: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来陶冶品德。如果不恬淡寡欲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安定宁静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想要学习必须心静,想要有才能必须学习。不学习就不能扩充自己的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自己的学业。放纵懈怠就不能勉励自己专心致志,轻薄骄躁就不能陶冶自己的品性。年龄与时光一同流逝,意志与岁月一同远去,理想不能实现,不能有益于社会。像枯草一样凋落,空白悲伤地固守着简陋的房屋。想要改变(回复到过去)又怎么来得及。
  我的一位朋友给孩子起名为“宁远”,便是取诸葛亮的意思,即“宁静致远”。大家想一下,自然会悟出道理,如果没有良好习惯为基础,任何理想的大厦都难以建立起来。
  中华民族一向重视儿童教育,尤其重视良好品德的培养。《周易·彖传》中说:“蒙以养正,圣功也”,意思是说,在童蒙的时候,加以正确的诱导、教育和启迪,这是圣人的功业。
  可是,儿童的“蒙养”该怎么养?“养正”又怎样才算正呢?2004年2月26日,###中央和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对小学生重点是规范其基本言行,培养良好习惯。”
  我相信,大多数父母都会重视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因为养成好习惯终生受益,养成坏习惯终生受害,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习惯?应该怎样去培养?
  事实上,许多父母面对孩子的时候,常常感到千头万绪不知从哪里入手,一着急便容易滔滔不绝讲起大道理来。我估计,今日父母对孩子讲的话中,至少一半以上是废话。孩子听不懂,或听懂一些也不知该怎么做,甚至因父母唠唠叨叨而倍加反感,父母的话岂不是成了废话吗?
  儿童教育若想有效,必定是具体的、形象的、明确的。做过四十多年小学教育的特级教师孙蒲远讲过一个故事:
  一个男孩子对任课教师没礼貌,经过孙老师的耐心启发,他决定去向那位教师认错。孙老师问他:“你怎么认错?”男孩说:“我向老师鞠躬,说对不起!”孙老师不放心;请他演习一遍。于是,男孩一边认错一边轻轻点了一下头。
  孙老师摇摇头说:“你这叫点头,不是鞠躬,表达不出诚意。”说罢,孙老师站直了,深深地躬下身子,为男孩示范了一遍鞠躬,并让他反复练习。
  这个男孩子头一回懂得了什么叫鞠躬。他诚心诚意的道歉也让那位任课教师很受感动。
  从一个男孩学会鞠躬的故事,我们感到“蒙养”与“养正”的重要性。中央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应遵循的原则之一,是“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

二 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2)
在中国的国学启蒙读物中,既有深刻而博大的思想,也有细致入微的规范。在这里,我愿向父母朋友推荐清代李毓秀撰写的《弟子规》,这本当时非常通行的蒙学课本,曾被誉为“开蒙养正最上乘”。当然,历史上“最上乘”的蒙学读物,也难免有许多糟粕混杂其中,智者自应择其利而去其弊。
  请看《弟子规》的部分内容:
  父母命,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译文:当父母呼唤的时候,应当即刻答应,不能迟缓;父母交办了什么事情,应当立即行动起来,不能拖延偷懒。)
  出必告,反必面。
  (译文:离开家时要告知父母,回家时也要面告父母,以让父母放心。)
  或饮食,或坐走,
  长者先,幼者后。
  (译文:在吃饭的时候,应当让年长者先开始;在就坐的时候,应当让年长者先坐下;在走路的时候,让年长者走在前面,年幼的跟在后面。)
  长呼人,即代叫;
  人不在,己即到。
  (译文:如果听见年长者叫唤人,就应立即代他去叫喊。如果要找的人不在,自己就立即到年长者那里去看看有什么事。)
  冠必正,纽必结。
  袜与履,俱紧切。
  (译文:戴帽子一定要戴端正,穿衣服时要把纽扣扣好,袜子和鞋子都要穿整齐,鞋带要系紧。)
  置冠服,有定位,
  勿乱顿,致污秽。
  (译文:脱下来的帽子和衣服,应当放置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不能随便乱扔,以免把衣帽弄脏。)
  衣贵洁,不贵华。
  (译文:衣服的穿着贵在整洁干净,而不在于华贵漂亮。)
  年方少,勿饮酒;
  饮酒醉,最为丑。
  (译文:在年龄小的时候,千万不要喝酒;一旦喝醉了酒,人会变得非常丑陋。)
  斗闹场,绝勿近;
  邪僻事,绝勿问。
  (译文:凡是打架闹事的场合,绝对不能走近;凡是不正经的事情,绝对不去过问。)
  用人物,须明求。
  倘不问,即为偷。
  (译文:使用别人的东西,必须明确地提出请求,以征得别人同意。假若不问一声就拿去用,这就是偷窃。)
  借人物,及时还;
  人借物,有勿悭。
  (译文:借了别人的东西,要在规定的时间里归还;别人向你借东西,如果自己有就应当答应,不要小气。)
  凡出言,信为先;
  作与妄,奚可焉。
  (译文:凡是说出来的话,首先要讲求信用,说到做到。欺骗蒙混,胡言乱语,这怎么可以呢?)
  《弟子规》的译注本很多,我选用的是山西古籍出版社的版本,感谢李捷译注,我对译文作了少许修改。父母朋友可以看到,这些琅琅上口便于记忆的句子,把许多做人做事的好习惯讲得既明白又具体,如果与孩子一起反复咏诵必将大有益处。
  墨子说得好:“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毕)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对于父母与教师来说,你给了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收获什么样的未来。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三 培养良好习惯从小开始
真正的教育都是潜移默化的。
  人们常说,人命关天。如果把命比做天,那么天的支点就是科学,而科学一般是通过规则体现出来的。万千道理归为一句话,培养孩子养成按规则行动的习惯,是让人终生受益并且有益于社会的教育。
  正如前面提到的那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所说,他的成功得益于幼儿园时养成的良好习惯。
  从幼儿园学到的基础的东西,直到老年时还记忆犹新,可见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这说明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时时处处都在起作用。在儿童时期,特别在幼儿园和小学期间是养成一个人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最佳时期。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说得简单一点,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所以说父母的第一位的任务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有一个女孩子叫董晨晨,小学毕业后,考入了北京的一所名牌中学——东直门中学。她到学校以后,各方面表现都很出色,很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欢,于是当了班干部。
  有一天老师正忙着批改作业,还要准备发给学生父母们的信,就跟董晨晨说:“你到我的办公室去,打开我的抽屉,然后拿出章来。咱们把这些信给盖上章好吗?”可董晨晨没有去,而是摇摇头。
  老师奇怪地问:“你为什么不去呀?”董晨晨说:“办公室里我去了一趟,发现办公室里没有人。”老师说:“没有人,你打开我的抽屉把章拿出来就是了。”董晨晨说:“老师,我觉得如果老师不在的时候,打开老师的抽屉是不好的。”
  老师马上就明白了,特别感动,想不到这位学生还有如此良好的规矩。
  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就是说不能够在主人不在的情况下,打开主人的抽屉,翻动主人的书包。这个女孩子为什么能够很自然地表现出这样的习惯呢?
  这也许得益于她小学时所受到的教育。董晨晨是从北京府城小学毕业的。府城小学非常重视良好习惯的养成,是我们“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的子课题学校。学校曾经教育孩子遵守一个规则,即不能乱翻别人的东西,动别人的东西一定要经过主人的许可,而且当主人不在的时候,不要去打开、不要去翻动主人的东西。所以说,小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