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单的人总会相逢》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孤单的人总会相逢-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光这番经历,就足以提起我对他的兴趣。后来,我便开始关注了悟的旅行(他称之为“云游”,是唐宋以降,禅宗僧人修行的一种方式,佛门专业术语叫“参学”、“行脚”,只是现在很罕见而已)。

    2013年7月初,了悟从佛学院毕业后便一直在路上。出发的时候,他放弃了佛门衣食无忧的优厚的条件,没了衣单费,又拒绝接受信众的供养。只带了五百块钱上路,一路上靠在寺院挂单维持生活,但有时却不得不露宿街头,有一次险些饿晕在路旁。

    后来到了厦门南普陀寺,因缘不具足,无法挂单。人生地不熟,没钱没友的他偶然联系到孙哲,没想到孙哲爽快地答应了。孙哲也不管他们只是一面之缘的陌生人,甚至把房间的钥匙交给了他。而他一住就是半个月。

    我在思考,二十四岁的沙发主孙哲,他的人格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转眼,我在孙哲这里,已住十多天了。因为,住在他这里,实在太舒适了,没有一点拘束(在十天前,我们还完全陌生)。我是一个十分拘谨的人,每到一个地方,不到万不得已,我从来不打扰朋友,更不会去人家的家里住,总感到给人添麻烦。对方越是客气,我越感到别扭。

    为什么能在孙哲简陋的小窝里住上这么长时间?因为,我没有感觉到,这是在别人的家里,我想怎样,就怎样。

    为何?这就是孙哲的目的。

    他希望每个来住的沙发客,都没有“我是客人”、“寄人篱下”的念头。

    孙哲自己呢,也不把自己当做房子的主人。

    “这个房子,就是大家来,谁来住都是家,谁来都可以住。”孙哲这样说,他也做到了。要知道,这非常不容易。

    孙哲凌晨一两点下班,上午需要休息。曾经有个脾气古怪的美国老人住在他这里,每天早上四五点起来,没有礼貌,活动的声音很大。孙哲说:“那时,我如果以主人心态,这是我家,那我就无法睡眠。于是,我就把自己也当做沙发客,就心安了,就睡着了。另外我也劝慰自己:其实还是不困,困极了,什么条件下都能睡着”

    我无法不去思考,孙哲的人格是怎样形成的。

    这些天,我也发现,孙哲的经济状况非常窘迫,一贫如洗。这房租八百元,他工资两千多点,而他是8月来的厦门,没拿上两个月工资,却交了5个月的房租。所以,其紧张程度可想而知,需要借钱度日所以,他也毫不客气地说:请我吃个饭就行,十元的就可以

    今天是周六,孙哲在教两个学生弹吉他,当然是免费教的。之前我和大家介绍过,孙哲说,我就这么一间房子,一张大床(他自己睡地铺),会弹点吉他,就都与人分享了

    我不得不怀疑,孙哲的人格,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我父亲来电话说:“儿啊,这个孙哲真是太太了不起了,他比你们佛教徒还佛教徒”

    上面的文字,了悟发在了他的微信朋友圈里,这是了悟的真心感受。他说,他甚至开始质问自己的僧格,作为“大慈大悲的出家人”,“观音菩萨的弟子”,在孙哲面前,只有汗颜。了悟说:“接触孙哲,这一定是观音菩萨的点化,他直接影响了我的佛化人生,完善了我的僧格。从这第一点说,孙哲就是观音菩萨的化身!”

    不久,孙哲收到一台笔记本电脑,这是一位叫灵想的小师父寄来的。因为灵想法师看了了悟的微信后深受感动。

    电脑有点小毛病,需要维修一下,可孙哲身无分文,还时常举债度日,没钱维修。而且,孙哲房间的笔记本电脑自己几乎是不用的,他是留给前来留宿的沙发客们查询线路、上网用的,可以说是公共的电脑。如果电脑不能用,对孙哲倒不会有很大的影响,可对留宿的沙发客就很不方便了。孙哲为此很着急。

    得知孙哲的困境,了悟在微信上呼吁善良的人们能给孙哲一些帮助。没想到第二天,就有一个浙江不愿透露姓名的女居士给孙哲的账户上打了五百块钱。还有一位叫金国的贫困大学生,看到微信后,把打工得来的一百元寄给孙哲维修电脑

    爱,开始传递。

    我问了悟:“你为什么不接受供养、捐赠,却要让别人去捐赠帮助孙哲,还写下那么一大段的文字?”

    了悟说:“参学这一路上,对我触动最大的就是孙哲。佛教讲慈悲心,利益众生。我在寺院里只是度己,可即使我在佛学院学习六年,耳濡目染,研习佛法,可到了孙哲面前还是自愧不如。我时常问自己,自己能把房间的钥匙交给一个陌生人,不去说别人的缺点,自己窘迫到极点还不忘帮助别人而不图回报吗?我想纵然大修行之人,也很难做到,更何况是一个二十四岁的少年。修行是一点点学会慈悲,学会放下,可孙哲天性就是慈悲放下之人。他是活在人世间的菩萨。”

    “这个赞誉会不会太高?孙哲也只是一个爱玩、单纯的大男孩。怎么能和菩萨相提并论呢?”

    “不会的,菩萨有三十二相,以不同相教化众生,给予众生方便之门。星云大师曾说过人间佛教的理念。只要有菩提心,世上人人皆是菩萨,人人具有慈悲之心,世间处处皆是净土。佛陀也曾说:佛是过去人,人是未来佛。星云大师教导众生:拜观音,求观音,不如自己做观音。孙哲做到了。”

    我不由得再次想起了孙哲,那个曾经为我们弹《兰州兰州》的阳光少年。但如今从了悟和尚那里看来,他俨然是菩萨化身。

    孙哲的流浪漂泊,在了悟看来,跟他的云游性质相同,一路随心所欲,从来不问下一个地方。喜欢便留下,腻了便离开,从不去期望占有什么,从不妄图去干预改变什么,只是随情随性,随任自由,只是按照万物的本真和自然的面貌发展。自己所做的只是把家留给下一个需要它的人,帮助每一个他力所能及帮助的人。这就是慈悲心,即心即佛。

    我不由得重新审视下这个和我年岁相仿的少年,心底流露出无限的愧意和深深的折服。

    “那些不理解你、诋毁你的人,怎么办呢?”我问了悟。

    “众生皆是菩萨,是佛。可恶可恨之人从来不存在,只有可恶可憎之分别心。人在世间修行,给予你痛苦的便是给予你修行提升的机会。同样,他们也是度人之人,也是佛,是菩萨。”

    “那你的父母呢?他们也赞成你出家修行?”

    “我的父母很开明,他们觉得人活一世,不在于能为小家创造什么价值,而在于在一个更广阔的天地为芸芸众生做一点点善事,那便是无量功德。他们也都是在家的居士,他们年纪大了,不能像我一样到处云游,可他们时常关注着我,心是和我一起的。”

    “为什么不留在寺院,那里才是修行的地方?”

    “在寺院里接受着供养,条件优厚,出来是想体验真正人世间的苦难,才能了解作为佛弟子,到底要做什么,众生需要什么,学习观音菩萨救苦救难,才有的放矢,荷担如来家业。”

    “现在僧人的生活都是怎么样的?”

    “给你介绍下灵想师父吧,他十六岁出家,在寺院长大,他应该体会更深。”

    3

    我联系到了灵想小和尚,一个22岁的小师父。可爱,单纯,他读过很多的书,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经常用自己的衣单费买书寄给那些想读却买不起书的学生们,前后已花去上万元。

    灵想和尚告诉我:“我和了悟一起考入普陀佛学院,我们一个寮房,生活了四年。毕业,了悟放下就走了。我也马上就和寺院告别,到更广阔的社会上去体验生活。”

    “干吗要离开寺院那么好的环境?”我不解地问。

    他说:“寺院是很好,可是也存在着各式各样的人,其实和社会上一样。但寺院最大的特点就是安逸,我的岗位特殊,佛门叫福报大,每个月收入万元。可钱来得容易,却总不知道珍惜。我想去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看我到底是适合在哪里。说不定哪天我还会回到原地,可起码,那是我自己真正顺从内心做出的决定。”

    “那你到社会上会不会不适应?”

    “说实话,我读过很多书,看似懂很多道理,可真正要离开的时候还是很害怕,根本不能做到心无挂碍,无有恐怖。只是,我不是像了悟那样去云游四方,也不是像你们一样去旅行,而是去工作,在社会上自力更生。”

    “其实不管是旅行,游方还是去工作,都是一条云游之路。接触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用心去发现这个社会的美,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我们不断地成长,这就够了。”我若有所悟。

    他给我发来一个大大的笑脸:“你会不会有天也出家?”

    我说:“如果有出家的缘,出家倒也无妨。世上的事总是说不清道不明,谁又猜得透命运呢?目前我自己时常看一些佛经,经常聆听佛陀的教诲,也算是自性皈依吧。其实,能在世上去帮助更多人,在家出家又有什么区别呢?世上有像了悟这样有理想的佛门弟子,也有像你这样不谙世事的小和尚,有孙哲这样闪烁着人性光辉的小人物,有我这个普普通通的凡夫俗子。还有更多善良的人们,一起让这个世界更美丽,让我们的生活更精彩,那不是挺好的事?”

    “面包和馒头,相对来说,喜欢面包的人肯定多于馒头的。可面包只有那么少,我只希望我能是那个把面包留给世人,自己当啃馒头的小人物便好。世间的浮浮沉沉,我只以一颗小小的心谦卑前行。”

    “希望你的生活之路能让你更加淡然,遇见你们,真好。”我微笑着说。

    “错了,不是生活之路,而是云游之路。我们都在人生这条路上缓慢地走着,渡己渡人。”

    “哈哈。”我们都笑起来,心领神会,“此中有真意,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