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通天塔- 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讲好的,怎么不来了?”
  “那家‘新盛’公司来了好多趟,一定要我去进点货,我真有点不好意思了。我明天去看看。你那儿我先不去了。”
  “老李呀,‘新盛’现在是门可罗雀,空空的仓库,弄几个老墨成天在里面踢足球,他们能撑几天?咱们合作了十几年,旺季马上要到了,你何苦去蹚那道浑水呢?”
  “我本来也不想去,可今天他们给我报了个新价钱。”
  “老李呀,咱们十几年的交情了。这样吧,你明天把他们的报价给我看看。”
  “这……我都跟他们讲好了……”李老板有些语塞。
  “你还跟我讲好了呢!”金老板提高声音说,“别啰嗦了,明天见吧。”
  “那……好吧,明天见。”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三个搭档 二十(1)
眼看一个星期又过去了,陈义明的降价措施没有收到明显效果。
  “义明吗?月底就要到了,你们的几张支票我就要存了。这次我们吴大老板可是要亲自过问的,你可别放我的飞机呀!”赵中勤的语气,不知是威胁还是无奈。
  “我知道,我知道。”
  “咱们把话说明白,我们吴老板是向曹竞辉交了底的。要是你们再坏了菜,那结果一定是两败俱伤。你可要搞搞清楚呀!”
  “我知道,我知道。”除了这三个字,陈义明不知道再说什么了。
  放下电话,陈义明看看安静的办公室,不知道还能做些什么。
  下班很久了,他才离开办公室。他把车开得很慢,他不希望很快到家,因为那就意味着一天的结束,他又失去了宝贵的二十四小时。
  装着满脑子的烦恼,陈义明不禁想起自己做学生的时候,常常为没钱发愁,现在开上了好车,住上了好房,可苦恼比起做穷学生的时候还要多。想到这儿,他长长地叹了口气。
  正在他胡思乱想的时候,前面那辆车后窗上的一行大字,吸引了他的目光。“别仔细看我!”下面还有一行小字却看不清。平时陈义明就喜欢看那些贴在车后窗上的“警句”,今天看了这么一条,不知它到底要说什么。他不由自主地加了些油门,把自己的车向前靠了靠,字太小,还是看不清。
  “搞什么鬼名堂?”陈义###里骂着,把油门又踩大了点。
  “看清了就撞上了!给我送钱来吧!”
  就在他看清楚这行字的同时,只见前面刹车灯一亮,他惊出一身冷汗,拼命一踩刹车,只听车轮擦着地面,发出刺耳的声音。看前面那辆车,已经扬长而去。陈义明狠狠地骂了句:“Fuck!”
  他缓过劲来,又忍不住嘲笑自己:告诉你“别仔细看”,谁让你自讨没趣呢!忽然,他脑子一亮,猛地拍了下方向盘,大叫一声:“有了!”
  星期一上午,李老板收到“新盛”的一份传真。上面的大字标题是:“敬告:未经预约,请不要来我公司!”
  内容是,本公司开张以来,客户对我们的产品逐渐熟悉,洽谈及订货大量增加,每天来访的客人太多。公司人手有限,难免接待不周。客户与本公司洽谈业务,请务必电话预约,以免耽误您的宝贵时间。
  看了传真,李老板有些后悔上次没进“新盛”的货。那时他们的生意还没起来,说不定还能压个好价钱。跟新公司做,有风险,也有机会呀。陈义明和朴先生来过两次了,自己还是该去看一看。他拿起电话,打通了“新盛”,找朴先生。接线生告诉他朴先生正在忙,他留了口信让朴先生打回来。可等到下午也不见朴先生回他的电话,他只好再打过去,接线生还是说朴先生在忙,把线接到了陈义明那里。
  “李老板吗?”陈义明接起电话问。
  “是我呀。我想……”
  李老板话没说完,就听陈义明说:“请等一下……”
  李老板就听电话里陈义明在对什么人嚷:“赵头,这几单货,你赶快拿去备货!对不起,李老板,有什么可以帮你的?”
  “我想明天去你那儿看看。”
  “是吗?那好呀。不过你能不能下午来?上午已经约了好几个客人。你知道,都是新客人,第一次拿货,挺费时间的。下午的话,现在还有空。”
  “你上次给我的价钱,还算数吗?”
  “当然算数。”
  “能不能再便宜些?”
  “看你多少货吧,只要你拿得多,没问题。”
  第二天,李老板开着卡车来了。一进“新盛”的停车场,就见仓库的门口停着两辆卡车,几个工人正在装车。李老板心里嘀咕着:“生意还真的不错。”
  进了办公室,正要和朴先生打招呼,朴先生扬了扬手上的定单说:“实在抱歉,李老板,这张单子急着送。你先坐,我们老板可以帮你写单子。”
  “你忙,你忙。”李老板客气地说。
  其实,这些都是陈义明导演的:看到有客户来,工人就开始装车,客户走了再卸下来。有电话找朴先生,都说在忙。客人进了公司,朴先生就往仓库跑。总而言之,要让客人看到他们忙得不得了。
  看着李老板拉着货,满意地走了,朴先生对陈义明竖起大拇指说:“欲擒故纵。好办法!”
  “下面煽风点火还要靠你呀。”陈义明也高兴地说。
  没过几天,市场上纷纷传说,“新盛”的货不错,价钱又好,整天门庭若市,热闹得不行。听了这个消息,不少人上门来看究竟,“新盛”真的门庭若市了。

三个搭档 二十(2)
曹竞辉从内地回来了。
  接了曹竞辉,陈义明先载他去“小陆子清粥”吃饭。每次下了飞机,喝碗清粥是曹竞辉的第一件事。
  “‘阳光’的支票过了,洛杉矶的客户也来了一大半。这一关算是过来了。”陈义明报捷说。
  “现在香港那边出货的钱还差得多呢。”这是曹竞辉从石原那里学来的经验:要让身边的人时刻感受到压力。
  陈义明轻松的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是呀,按现在的价钱,我们卖得越多,亏的越多。内地那边的情况怎么样?”
  “恐怕还没有那么快。”
  “什么?那怎么办?”
  “内地的国营企业,做法很死,没有信用证是不可能做的。可民营企业,一是规模小,对国际市场的设计要求啊,质量啊,一点概念也没有。二是很难向银行贷款。可行的方案是找外贸代理公司,他们对付银行,而我们直接下单给工厂。这样一来,我们先要解决一个资信问题,而且,原物料采购和质量控制都得我们自己搞。这是个巨大的工程。听说台湾很快要开放台商去内地,我在想,要不要等那些台资厂进了内地,我们向他们买,也许风险会小一点。”
  本来天不怕地不怕的曹竞辉,变得如此犹豫,陈义明感到很意外。仔细想想,曹竞辉是个习惯做大决断的人,跟对手谈条件是他的强项。可是要跟内地做生意,要面对的是一大堆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但公司眼前的局面,让陈义明或是楚冰和他做配合是不现实的。所以他对这一步怎么迈踌躇再三。
  “那进口这一块,你打算怎么走?”陈义明担心地问。
  平时曹竞辉喝粥的胃口总是很好。可今天,喝了半碗就不喝了。他看着陈义明说:“还是两条腿走路。我会再飞香港,想办法把价格再压一点下来。同时,看看有没有在香港开个贸易公司统筹内地产品生产的可能性。你在这边,要做好资信准备,这对去内地拿出口信贷至关重要。”
  “内地要看什么资信?银行额度?销售业绩?”
  “那是一方面,还得看舆论,看宣传。要是小规模地做,你把我们几个公司的仓库、产品、客户拍一批照片就行。但我们要做就做大的,那就得下些功夫,最好有什么名人或是新闻界给我们说说话。只要我们在这边一上报,到了国内就成了‘国际知名企业’,那就很管用了。”
  “是这样?那我恐怕错过了一个机会。这段时间,我们在客户中间有了点名气,有位姓鲍的记者要来采访我,说是要为《亚洲周刊》写篇关于内地人来美创业的文章。我说要写就写公司,但他说他们只报道个人。我又建议他写你,可他等不及你回来。这事就过去了。”
  “真是个书呆子!《亚洲周刊》,多好的机会!能有这么一篇文章,给我们解决大问题了!”曹竞辉真想砸陈义明一拳。
  “那我再和他联系一下,看看还有没有机会。”陈义明也很懊悔。
  “上电视比上周刊怎么样?”隔了一天,陈义明问曹竞辉。
  “那当然更好了!”曹竞辉有点不敢相信地问,“我们能上电视?”
  “是呀。你要想上,我们大后天就能上。”原来,陈义明给鲍记者打了电话,问他能不能采访一下曹竞辉。鲍记者说,发稿期已过,来不及了。但他说,洛杉矶电视十八台的“午间访谈”,要做一档节目叫“内地人来了”,他可以介绍他们参加。制作单位很快就来人看了他们公司,请他们去做节目。
  曹竞辉和陈义明进了摄影棚,第一次坐在荧光灯下面对镜头,很不自在。好在前面的十几分钟是“观众训练”,摄制人员不时打亮前方的指示牌,让观众随着上面的指示“鼓掌”、“大笑”。
  “西方媒体老骂内地的电视节目虚假,这样的排练就不假了吗?”陈义明说。
  “这是商业时代,什么东西都讲究个包装。”曹竞辉说。
  “他们也不告诉我们谈什么具体的问题,一切要现场回答,这倒蛮真实的。我真怕到时候说不好。”
  “吹呗。”曹竞辉自信地说。
  采访开始了。女主持人说:“进入九十年代,大量中国内地移民来到了洛杉矶,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变化。从华语电台的歌曲点播就能感受到这个变化,现在常被点播的《南泥湾》《我的祖国》是我们过去很少听到的。今天我们要说的不仅是‘内地人来了’,而且是‘内地人成功地来了’。我们下面要采访的两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