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云亦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人云亦云-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实是重视程度和集中意志的表现。视觉跟意志是有关的,人有这样的能力可以排除厌恶的图像的清晰度(即前方明明一目了然却可校正到周边事物)因此这样的角度现象说明了什么?只是一个调节作用,让眼球能转动并把光的图像吸收这么简单的事情了。但为什么说斜视不如正视有亲和力,同样这也是角度问题,双方两只眼球同时正视信息更密集、更专注,斜视和正视的碰撞,总有一个会表现反差的(即觉得不重视他)它的根据是什么?其实是自己接收信息的敏感度在减弱,模糊化的成分居多,到他脑子里就杂乱无章了,由此为了能有说服力把道德拉进来做个评价证据。人总是喜欢下定论又喜欢推翻它再重新下定义,是内心对真理不自信的疲惫症状吧。

  可惜作为我们聪明的人还不能认识这样错误的举止,总觉得正视是绅士的,斜视是低俗的,但真正的绅士其实是个彻头彻尾低俗的表现,因为他在把低俗进行改进,而加以演化、藏起,把思想的不足用行动来弥补。正视和斜视颇具雷同性,在这个观点上我始终认为是这样的,正视和斜视不能表达出什么中心观点,除非你把神态及情感融合在里面造成斜视和正视的戏剧化,才会显得有些色彩,且乱扣帽子。假如学会正视能用斜视替代,那么内心笼统的评价是不是一种错误?或许可以持保留意见,主权上的视线角度问题已基本说明人还是没完成学会眼球的全部功能的,因此需要逻辑思想(即已往经验做阐述依据得出最终结果)其实现在如同丧失是没什么区别的。功能的退步不是本身没有,而是本能的没有去练习,以至把忘记当成永恒,最后连印记也没留下,从脑中清除出去或把它储藏在一辈子都不会去提取的信息库里,需要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

  准确的说视觉角度问题已经日益恶化(不良反应),近视眼如此居多,不知道这个是不是原始功能的问题,且相信没带任何道德、情感因素造就的。那么连最原始的调试都出现了病忧,作为这些附带的东西呢?不就更显示出它弊端的严重性吗?那是不是真的该考虑考虑视觉角度的问题?(社会、人文、情感等等)

三十一、别把金融危机当借口
(在开始写这篇文章之前先插句外话,本来是打算在去年的时候就想写完结果一拖再拖到最后也有点不了了之的感觉,恰巧又碰到了世界金融危机,整个世界都在为危机带来的阴影所笼罩,而今年的就业形式同以往一样严峻,可能比以往还要来的更残酷些,于是这篇文章应运而生。在这里我不谈什么经济次序大道理也不谈危机的过度和严冬的寒冷,我想说的是有些人别把危机和使命当借口)

  2008年到2009年应该说是不同寻常的两年,这里经历的东西很多,国家的、家庭的、个人的、朋友的,但不管如何时间还是一样过来了。报纸、媒体都在大肆宣传危机给我们带来的问题,其中有一块最值得让人关注,那就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面临的危机是空前的,工作难找、创业困难、甚至连男(女)朋友都是危机,而招聘会场更是空前的人山人海,这让我觉得有到菜市场挑猪肉的感觉,肥与瘦,高与矮,长与短都被人指手画脚,这些大学生找到的工作和心理的落差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这也不外乎于人们所说的有眼高手低的现象。我现在要谈的是企业和单位别把危机当借口,对原先职位的薪水一低再低,甚至有种病态思想“反正现在大学生这么多,少你一个不少,多你一个不多的现象”顿时油然而生,挑人挑花了眼,是现在他们乐此不疲的事情。我们得承认这样的现实,现在想找一份和你理想和希望的工作的确很难,但并不说明就找不到工作,当然对于大多数辛辛苦苦四年读出来却被他们只能当卖猪肉的角色的确很不是滋味,但是这也并意味着你和你的理想和你的价值观所违背。生命是需要长度和宽度的,是需要的忍耐的,当然现在应该说大部分的人都能忍耐。于是乎有些人就把这种忍耐当作是一种用价值来体现的东西,因为他们抱有这样的心态“岗位是我提供给你的,你的价值能不能在岗位上体现不是由你说了算”于是我们就在报纸上看到“本酒店找男女职员,需本科以上学历”等诸多的要求,着实让一帮大学生感到不快,(虽然我工作快两年了,根本就不能算应届毕业生,而我也没去找工作,而是我毕业就一直呆在原先的单位,所以不存在这种现象,但我作为一个旁观者来看待这件事)。因为他们抱着一种我是给你饭吃,给你工作这样的一种态度,所以不免就会拿金融危机来说事,什么金融危机困难啊?企业生存不下去了拉?(你企业生存不下去还招个屁人?当然不排除网络人才继续谋求发展的空间的想法)他们会把这种思想来践踏你们的学历和抱负(我指的是极个别的,况且我也没碰到过,到是本人还是亲眼目睹到过的)。

  不知在什么时候开始,金融危机这个词在大街上徒然流行起来,大街小巷都在说。连扫马路的大妈都在说金融危机,我都不知道,他们的危机在哪?是每天的垃圾多出来了,还是少了?还是本来可以在垃圾桶旁边拿的易拉罐和水瓶少了,减少他们的额外收入,反正不管如何“金融危机”这个词是火了一把,到现在还在延续。于是借着这样的势头,本来和好美满的一对分手了,做牛做马干了一辈子的老职工辞了,共同打天下创下的一片基业分道扬镳了,情同手足的兄弟翻脸了,这个世界一切都乱了。要不说现在还是以钱最大,没有钱一切都免谈,没有钱一切的一切都不可能实现。钱乱了世界也就乱了,500强企业有倒闭破产了,被人收购了,谁都在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的情况下,就发现全都乱套了。一觉醒来发现口袋的钱不值钱了,真是郁闷啊,什么都在贬值,何况还是不是钱的东西。恰巧这样的危机被现在的人赶上,因此不乏出现了一批浑水摸鱼的人,他们借危机创造新的危机并把实质性的东西带给一切外来的因素,而你的求职,你的不可理解都只是一个牺牲品。

三十二、艺术行为
在野蛮低俗的社会层次中有这么一批人,他们选择用美化的文字来隐盖丑陋的社会,淡妆浓抹地修饰一番,或羞涩的弥补以往的过错,或更加大胆无耻的反映“人性”的一面,人性是什么?是他们本身具有的邪恶念头借机发泄在无辜者身上的体现,加以演化以一个救赎者的身份去劝阻或一个批露者的“偏激”去辱骂,于是他们有个可爱的名称“艺术家”。艺术其实颇具戏剧化,而且像片搁浅的乱滩,拾人者多、散布谣言者也多,乱的如同印度贫民窟的小市井一样。这样的艺术只能用废頽来表现、麻木不仁的,且有虚伪同情心的。因此“艺术家”要么站在最高端,要么站在最底层,夹层的部分只是荒唐的、可笑的。

  曾几何时浮现出揭露社会现象的复兴运动,尤以他们最为兴奋,仿佛闻到血腥的刺激,唤起他们*的勃发,冲动过后,拥立了一批追随者,成了一群道目岸然的“权威人士”。不得不说这是社会其乱拥护的*现象,偏向于神经质、抽象化、群居性、个性反应等一系列综合道德症状,是衰退还是前进,只是脚步的问题了。不知道所谓的艺术家是怎么样的?一头拉风的发型;一脸忧郁的面孔;抽一根不知名的外烟;说一段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话,就是所谓的逻辑,可笑?艺术的品味原来是这样?是该可歌可泣呢?还是漠视不理,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群拥性的大众化,是不是艺术存在贬低现象,还是他们把艺术玩弄的愚昧化,或者说是他们根本没具备传达艺术声音和行动的能力,那么他们在表现什么?诠释什么?空洞的庸俗还是悲观的情绪,没看到一种精神意义上的反映,或者我们都没这样的感悟能力来接受和支配这样的艺术现象。是我们在退步啊?没错,是我们在退步?“没有低俗的艺术,只有低俗的感悟人”是他们贯有的自我良好心态,他们不怕被理解和误解,这样能衬托释放他们所谓的艺术气息,就像香水一样,纯粹的一种发酵剂的作用。他们所执行的是情感冲动欲望和把言语、文字等符号转换的呈现,因为他们本身具有的情感不能正常的排泄,需要借助其他的发泄工具,那么是不是我们可以这样称他们:愤怒排泄者的行动姿态。最后排泄完后的产物成了一件有收藏和醒悟的东西,我们叫艺术?原来艺术只是作为情感释放的工具,那么艺术真正的表现在哪里?是不是属于这样的做作现象,在一切都否定的状态下,艺术现在是不是值得被现在社会所倡导,不要想像的有多高贵?在现实的生活中你是体会不到艺术的魅力在你身上体现的,关键是艺术不是很大众化的现象,也不是很低俗的产物(有个别人认为艺术可以低俗化和简洁化,因为这样大众可以更好的接受,但这样的艺术存在吗?)完全是行为主义的行径,但现在又多出了一个行为艺术的概念,不知道这样的概念是否能体现艺术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怀疑的成分肯定存在的,在纯艺术都不能肯定的状态下,这样的行为艺术是否能有价值观的影响和慑服的理由。艺术是心灵感受升华的一种现象,是精神传播的境界意识。其实艺术可以是平民化和大众化,但现在的艺术已*裸的暴露在愚弄底下,不知道是不是本质的出现,还是已经扭曲化,但在任何有内心感悟的人都能感觉到这样的艺术不是真实和值得赞赏的,起码不是出于艺术最原始的目的,那样的话这样的行径其实也可以算是一种现象,不过得叫“艺术的荷尔蒙反应转变”不知道这样的称呼是不是正确,但不管如果,这样形式的出现其实是对艺术的挑战和鄙视现象。至少他们都认为自己很了解艺术并可以妄加的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