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鲁克管理经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德鲁克管理经典- 第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任何企业取得成就都不会超过其高层管理所允许的限度。“瓶颈”毕竟在瓶子的顶端。在企业的所有各项职务中,高层管理的职务是最难以进行组织的,但也是最有必要进行组织的。
  

目录
推荐序一(邵明路)
  推荐序二(席酉民)
  推荐序三(赵曙明)
  推荐序四(包政)
  推荐序五(詹文明)
  推荐序六(冯仑)
  译者序
  前言绪论从管理热潮到管理绩效第1章管理学的兴起
  第2章管理热潮及其经验与教训
  第3章新的挑战第一篇使命第4章管理面面观第一部分企业绩效第5章管理企业:西尔斯公司的经历
  第6章什么是企业
  第7章企业的宗旨和使命
  第8章目标的力量和宗旨:玛莎公司的
  经历及其经验教训
  第9章战略、目标、优先次序和
  工作指派
  第10章战略规划:企业家技能第二部分服务机构中的绩效第11章多机构社会
  第12章服务机构为什么不能取得
  杰出绩效
  第13章例外情况及其经验教训
  第14章为取得绩效而管理服务机构第三部分富有效率的工作与有成就的工人第15章新的现实
  第16章关于工作、从事工作和工人
  我们知道(不知道)什么
  第17章使工作富有效率:工作与流程
  第18章使工作富有效率:控制与工具
  第19章工人和工作:理论和现实
  第20章成功的经历:日本、蔡斯公司
  和IBM公司
  第21章承担责任的员工
  第22章雇佣、收入和福利
  第23章人是我们最主要的资产第四部分社会影响和社会责任第24章管理和生活质量
  第25章社会影响和社会问题
  第26章社会责任的限度
  第27章企业与政府
  第28章绝不明知其害而为之:
  责任的伦理
  

序言(1)
推荐序一Management:Tasks;Responsibilities;Practices我总是感觉自己没有资格为德鲁克先生的著作写序,但是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的邀稿盛情难却,此外,作为德鲁克先生生前少数耳提面命过的中国人之一,我也有责任和大家分享我从他那里得到的启迪。
  改革开放初期,德鲁克夫妇来过中国。对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人从战争创伤的心理阴影中复原的艰难过程,他遇到的中国人充满活力和乐观精神,这一点令他惊讶不已。十年前我刚认识德鲁克先生时,他告诉我,世界在苏联解体后,只有美国一国独强的局面是不健康的,应该至少还有另一股力量可以和美国互相制约,在俄罗斯、印度、巴西和中国这几个正在上升的大国中,只有中国有这种可能。他还说,中国可能向好的方向发展,也可能向坏的方向发展,因此在中国迅速培养大批有道德和有效的管理者至关重要。这也是他后来全力支持我创办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的原因。
  德鲁克管理学院开办不久,有一位著名商学院的教授建议我们走精英教育的路线,收昂贵的学费,德鲁克先生反对这么做。他对我说:“中国固然需要大公司和领导它们的精英人才,但中国像任何国家一样,90%的组织将是中小型的和地方性的,它们必须发挥作用,单靠大公司,不能提供一个健康社会所需要的各方面功能。中国最大的弱点是作为一个大国,没有足够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但你们有一大批能干的人,这些人在实际磨练中学会了怎样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生存并取得了成效。他们可能只受过普通教育,也不是特别聪明和优秀,但却知道如何精巧地处理事情。这样的人可能有几百万,他们可以领导那些中型、小型和地方性的组织,他们将建设一个发达的中国。”
  这段话透露出德鲁克先生对肩负中国未来的管理者,特别是对中小型和地方性组织的普通管理者的殷切期望。身为其中的一员,每当我回忆起来都深感责任重大。
  我们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剧变时代,而且这些变化影响所及,已经没有国家、种族、文化和行业的界限。这时德鲁克学说中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尤其显得重要。德鲁克先生主张以创新这类演进的方式解决发展问题(剧变时期提供了更多的创新机会),他力图避免战争、革命和“运动”及其背后的强权与暴力给人类带来的苦难。他一生致力于在延续和变革之间寻求平衡,创新是保持动态平衡的变革手段,而延续的基础则是维系人类社会存在的那些普世价值观,包括同情与包容、诚实与正直,以及让个人享有自由与尊严并同时承担起责任。这些普世价值观并不是他的发明,它们深深地根植于每一种代表人类文明的信仰和文化中。另一方面,他通过自己的著述和咨询工作,示范一种他称之为“后现代主义”的观察与思考方式,这就是从理解全局或整体出发,寻找不同事物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达到把握和解决个别问题的目的。他的著作里没有令我们这些普通人望而却步的理论说教,而是把这些“大道理”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演绎,朴实无华地表达出来。
  我想上述贯穿在德鲁克学说中的精髓所在,可能正是人们总是称他的著作为“经典”的原因。经典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值得人们一读再读,常读常新。它不会代替你做出决策,制订方案,但是它会帮你理清思路,从任何新事变中发掘本质,找到它们的历史渊源。

序言(2)
迄今为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可能是在国内翻译出版德鲁克著作最多,也是最认真的一家出版社。我不知道这给它们带来的经济收入如何,但是我知道这给成千上万渴望学习和成长的管理者以及知识工作者所带来的方便和欣喜,也可以猜想到由此华章的工作人员所获得的成就感。让我们衷心感谢他们,并向他们致以深深的敬意。
  邵明路
  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创办人
  德鲁克百年诞辰全球纪念活动共同主席推荐序二Management:Tasks;Responsibilities;Practices
  以大师之道学管理2005年11月11日,95岁高龄的管理大师静静地走了,但他留给人类的管理思想和智慧思考还活着!您手中这本沉甸甸的《管理:使命、责任、实务》就是其中的代表。在这个知识爆炸和更新剧烈的时代,本书虽已经出版三十多年,但作为第一次系统阐述管理的带有手册特点的巨著,它仍然充满了活力。例如我们今天每日必须面对的知识工作者的管理问题,就是在这本巨著中提出的,作者还预见了衡量和提高知识工作的生产率是当代管理面临的重大挑战,尽管其预测基础不是那么坚实,但面对今日的现实又有谁能怀疑其伟大的远见卓识呢!可以说,20世纪70年代是德鲁克将众多管理思想以及自己的相关思想进行整合以打造新的管理学的时代,而本书就是此时期的代表著作。
  关于德鲁克,坦率地说,凡熟悉管理的人几乎都耳熟能详;关于大师的著作,我们介绍得再好也不如大师自己的表述。真正对书中知识的领悟需要读者亲自与大师对话和交流,但就我个人体会而言,除了大师的思想结晶,我们更应该关注和学习的是大师的人品、思想境界、处世态度,特别是大师观察世界的视角和思维方式。他务实,不爱大师的封号、不爱排场、不享受特权、不爱金钱;他勤奋,真正做到了中国人常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他慈善,将个人绝大部分财富捐赠社会;他智慧,世界无数的人、企业、组织、政府部门因他而变得不平凡或更伟大。他的人品和处世态度为我们树立了人生榜样;他思考和研究管理的方式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管理之道!
  我们知道,德鲁克是一位咨询大师和管理思想大师,被世人尊称为“现代管理学之父”、“大师中的大师”。然而在我看来,其伟大之处倒不是他涉猎甚广的知识、博学多闻的独到见解,而是其面对现实、关注实践、不拘一格、大胆思想的理念、态度和思维方式,而这正暗合了管理的基本特征和真谛,也是我们阅读管理著作及学习和践行管理的基本路线。
  真正的管理涉及四个方面:哲学(智慧)、知识(科学)、艺术(技巧)和经验(实务)。其中的知识又分为三类:与环境无关的普适知识(contextfree knowledge)、与环境有关的知识(contextbounded knowledge)、特定环境下的知识(contextspecific knowledge)。科学概括了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通过总结和提炼,将其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上升为知识,而这些知识通过学习可以掌握,所以管理的科学知识可以传递、流动和学习。但由于管理的大部分知识与环境和对象或管理情景(management context)有关,学习和应用时一定要关注与管理情景的适应性,不能简单拷贝和套用。艺术体现了管理中的个性特点,即面对同样的问题和环境,不同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可以做出不同反应,且这些反应往往没有对错之分,只有适应与否,适应、协调者成功,反之则受挫或失败。艺术很难显性化,所以无法简单学习,常常需要感悟和体味;而实务、手艺需要操练才能习得,强调的是管理的实践性,管理者必须亲临实际才能体验到管理知识的运用技巧、感悟管理的真谛、享受管理知识和艺术融合的快乐。管理智慧依赖于哲学和思想理念上的升华,即管理的哲学在思,在凝练和聚合,管理的知识在学,管理的艺术在琢磨、感悟,管理的经验在操练,而管理的哲学在思想和升华,但思想的基础是学习、感悟和操练。

序言(3)
可以说,德鲁克的一生就是管理思想的一生,但其思想的动力之源是实践,其伟大成就来自于其面对实践和现实的不断观察,深入企业实际的广泛操练和深刻感悟,以及奠基于其上的科学思考和智慧提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