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精华:胜在三十六计 赢在孙子兵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精华:胜在三十六计 赢在孙子兵法- 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舌如利刃,说秦撤军
  晋国、秦国以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理为借口,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背叛了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佚之狐对郑文公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国国君,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事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没有好处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晚上郑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然而,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君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是永远不会满足的。现在它已把郑国当做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仔细想想吧!”秦穆公同意烛之武的观点,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自己率军回国。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假如没有秦穆公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离开了郑国。
  烛之武抓住秦晋之间的矛盾心理,从而不用出兵,而避免了国家的危亡,并且使敌军退去,可谓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型。
  以牛劳军,弦高退敌
  弦高是郑国的商人,在秦军准备偷袭郑国的时候,他巧妙地用自己的牛和牛皮送给秦军,自称是慰劳秦军的使者,使秦军将领怀疑郑国已有准备,从而撤走,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晋文公做了霸主后,曾经和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结果烛之武说退了秦军。过了两年,晋文公病死,他儿子襄公即位。秦穆公决定趁晋国有丧事的机会,与驻在郑国的三个将军里应外合偷袭郑国。郑国离秦国很远,到了第二年二月,秦国的军队才进入滑国地界(今河南省滑县)。当时郑国有个贩牛的商人名叫弦高,他正赶着牛去河南洛阳做生意,碰上了秦军。他看出了秦军的企图,一方面派人赶快回郑国送信;一方面想办法对付秦军。他赶着十二头肥牛来到秦军驻地,要求见秦国主将孟明视。孟明视接见了他,弦高冒充郑国使臣说道:“我叫弦高,我们的国君知道将军要到郑国来,特地派我送上十二头肥牛,慰劳全军将士,以表示我们的一点心意。”孟明视听了大吃一惊,心想:郑国使臣远路赶来慰劳军队,说明郑国已有了准备,我们的偷袭很难成功了。他连忙解释说:“我们不是到贵国去的,你们何必这么费心,请你回去吧。”于是收下了送来的十二头牛。弦高走后,孟明视与属下将领说:“郑国已有了准备,偷袭没有成功的希望了,还是回国吧。”秦军顺路灭掉了滑国,就退兵了。这时郑国国君也接到了弦高的信,急忙派人到北门观察秦军的动静,果然发现秦国的几个将军已做好打仗的准备。他就毫不客气地向秦国的三位将军下了逐客令。秦国的三个将军知道机密已泄露,便连夜将兵马从郑国撤走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九章  将是国家柱石
将帅对战争结局的影响很大。孙子认为,要在战争中取得全胜,必须具备两个重要条件:一是明君,二是贤将。统兵将领是辅助国家的骨干,其能力的大小高低对于战争结局和国家命运有着重大的影响。
  渭水钓客,周室宰铺
  商朝的末代统治者纣,是个荒淫无耻、惨无人道的君主。周部族的首领文王姬昌看到纣王的昏庸腐败,决心剪灭商朝,取而代之。
  为此,他一方面亲自率领老百姓在田间耕作,努力发展农业生产;一方面广泛访求各方面的人才,常常忙得连吃饭的工夫也没有。当时许多有才能的人,都被他网罗麾下,连商朝的一些文臣武将,也不断地跑来投奔他。但周文王感到还缺少一位既有雄才大略,又善于运筹帷幄的军事统帅,他就经常外出访求。
  一天,他以打猎为名驾车野外,在渭水河边,他看见一个鹤发童颜、目光炯炯的老渔翁,坐在一块大石头上钓鱼,任凭马嘶人叫,丝毫不受惊扰。周文王跳下车来,拱手走到老渔翁面前,诚恳地向他施礼,并和他谈论天下大势。老渔翁从容不迫,侃侃而谈,从政治到军事,见解精辟,分析透彻。周文王喜出望外,请老人与他同车而归。这位老人就是姜尚姜太公。
  周文王请到姜子牙后,立即拜他为军师。他们一面整顿内政,鼓励生产,训练兵马;一面对周围的小国恩威并施,团结、争取。结果使芮、虞等一些小国归附了周国,西边的犬戎和密须也被征服,这就为大军东进解除了后顾之忧。随后,他们又东渡黄河,吞并了邗、黎、崇等商朝的附属国,为进军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扫清了障碍。
  周文王去世后,姜子牙继续辅佐文王的儿子武王,统率周朝军队,在离朝歌七十里的牧野,与商军进行了决战。商纣王大败后在鹿台自焚身亡。从此周朝取代了商朝,周武王封姜子牙为齐侯。
  由姜太公可知为将之重,将之于国确有柱石的作用。孔子说:“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姜太公由渭水钓客,被周文王奉为上宾,并拜为国之辅助,可谓深谙将之于国家的作用。姜太公得知遇之主,也施展了自己的才华,尽力辅佐周朝君王,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发挥了巨大作用,终于在武王的时候,统兵推翻了商的残暴统治。
  隆中卧龙,西蜀贤相
  刘备屯兵新野期间,司马徽和徐庶向他推荐了很多贤士,其中诸葛亮被誉之为“卧龙”。诸葛亮隐居隆中,实是孙武所言的辅国之才。徐庶向刘备介绍说:“诸葛亮的才干,完全可以与兴周八百年的姜子牙、旺汉四百年的张子房相比。”刘备急切地对徐庶说:“那就麻烦您去把诸葛亮请来吧!”徐庶说:“诸葛亮是个大贤,不是随便能够请得动的。你如不愿诚心诚意亲自前去恭请,恐怕他不会轻易出山的。”
  建安十二年(207)深冬的一天,刘备载着重礼,带领关羽、张飞,亲自到隆中拜会诸葛亮。适逢诸葛亮外出,连他的书童也说不清他的去向,刘备只好扫兴而归。
  过了几天,有消息说诸葛亮外出已回。刘备闻讯,急忙冒雪再访。张飞不以为然地说:“一个平民百姓,犯不着让您一再去请,派人把他叫来不就得了?”刘备说:“想见贤明的人而不用恰当的方法,就好像想让人从门外进来却将门关闭着一样。诸葛亮是当代的大贤,怎么能随便派人去召他呢?”刘备说服了张飞,又带着关羽、张飞二人出发了。这一天,北风刺骨,大雪纷飞。张飞提出不如先回新野,待天晴再来。刘备又耐心地解释说:“我怕诸葛亮不接受我的邀请,所以专门趁这种天气去请他,使他知道我对他是真心渴慕,也许会因此而感动他出山呢!”不料这一次访问,刘备仍未见到诸葛亮,仅见到了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刘备给诸葛亮留下了一封信,诉述了他的诚意。
  过了数天,刘备决定第三次拜访诸葛亮。这一回,连一向比较持重的关羽也不满地说:“诸葛亮避而不见,恐怕他并无真才实学。”张飞更是鲁莽地说:“年轻书生,好大架子,欺人太甚。不如派人用绳子绑来算了!”但刘备虚心礼贤,矢志不移。他安抚了关、张,第三次踏上去隆中的路。这次总算遇到诸葛亮在家,但正午睡。刘备不敢打扰,屏声静气在门外久候,一直等他醒来。刘备恭恭敬敬地向诸葛亮施礼问候,倾吐了自己的志愿和渴望他出山的请求。诸葛亮深为刘备的诚意所感动,向他分析了天下大势,并欣然接受了出山的邀请。
  诸葛亮离开隆中茅庐时,年方二十七岁。在尔后的二十七年中,他联合东吴,共同御曹;西入蜀地,夺取益州,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辅佐刘禅治理国家,内勤于政,外联孙权,厉行法治,任人唯贤,奖励耕战,发展农业;积极维护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西南地区各族人民的融合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先后经历了赤壁鏖战、进军益州、南征平叛、六出祁山等战斗,一直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姜太公之于周、张子房之于汉、诸葛亮之于都蜀,都体现了将辅国家的重要性,由此可知孙子重将的微言大义。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十章  不胜则守,可胜则战(1)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的作战原则,强调不打则已,打则必胜,不打无把握之仗。孙子认为战争的胜负可以从敌我双方有形的客观条件对比中预料到,但不能超越客观条件企求胜利。
  张辽守合肥,威震逍遥津
  三国名将张辽在坚守合肥的战役中是深谙孙子“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的道的,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战守灵活使用,方才取得了胜利。
  建安十四年(209),庐江人陈兰、梅成占据氐、六安反叛,对合肥形成威胁。曹操派于禁、臧霸等人讨伐梅成,命张辽督率张郃、牛盖等人讨伐陈兰。梅成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