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精华:胜在三十六计 赢在孙子兵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精华:胜在三十六计 赢在孙子兵法-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泓水之战中被楚国击败,襄公受伤而死,不甘心对楚国屈服,看到晋文公即位后晋国实力日增,也就转而投靠了晋国。楚国为了保持其中原的优势地位,便出兵攻打齐、宋,并借以制止晋国向南扩展。晋国也正好利用这一机会,以救宋为名,出兵中原。这样,晋楚两国的军事交锋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公元前633年冬,楚成王率领楚、郑、陈、蔡等多国军队进攻宋国,围困宋都商丘,宋国的司马公孙固到晋国告急求援。于是晋文公和群臣商量是否出兵及如何救宋。大夫先轸力劝晋文公出兵救宋,他认为,救宋既能够“取威定霸”,又报答了以前晋文公流亡到宋国时,宋君赠送车马的恩惠。但是宋国不靠近晋国,劳师远征救宋,必须经过楚国的盟国曹、卫;而且楚军实力强大,正面交锋恐怕无法取胜。狐偃针对这一情况,建议晋文公先攻曹、卫两国,那时楚国必定移兵相救,那样宋之围便可解除。晋文公采纳了这一建议。尽管如此,晋国感到真正的敌人是楚,要对付如此强大的敌人,必须进行较充分的准备。晋国按照大国的标准,扩充了军队,任命了一批比较优秀的贵族官吏出任军队的将领。

第七章  伐谋伐交(2)
公元前632年一月,晋文公把军队集中在晋国和卫国的边境上,借口当年曹共公侮辱他,要求假道卫国进攻曹国,遭到卫国拒绝。晋文公迅速把军队调回,绕道从现河南汲县南黄河渡口渡河,出其不意地直捣卫境,先后攻占了五鹿及卫都楚丘,占领了整个卫地。晋军接着又向曹国发起了攻击,三月,攻克了曹国都城陶丘,俘虏了国君曹共公。
  晋军攻占了曹、卫两国,但楚军却依然用全力围攻宋都商丘,宋国再次向晋告急求救。晋文公开始感到左右为难了。不出兵救宋吧,宋国国力不支,一定会降楚绝晋;出兵吧,自己兵力单薄,没有必胜的把握,何况直接与楚发生冲突,会背忘恩负义之名。这时,先轸分析了楚与秦、齐两国的矛盾,建议让宋国表面上同晋国疏远,然后由宋国出面,送一份厚礼给齐、秦两国,由他们去请求楚国撤兵。晋国则把曹共公扣押起来,把曹、卫的一部分土地赠送给宋国。楚国同曹、卫本是盟国,看到曹、卫的土地为宋所占,必定会拒绝齐、秦的劝解。这样楚国就会触怒齐、秦,他们就会站在晋国一边,出兵与楚作战。晋文公对此计十分赞赏,马上施行。楚国果然中计,拒绝了齐、秦的调停。而齐、秦见楚国不听劝解,大为恼怒,便出兵助晋。齐、秦的加盟,使晋、楚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楚成王看到齐、秦与晋联合,形势不利,就令楚军从前线撤退到楚地申,以防秦军出武关袭击它的后方。同时命戍守谷邑的大夫申叔迅速撤离齐国,命子玉将楚军主力撤出宋国。子玉对楚成王回避晋军的方法很不满意,他对成王说:“您过去对晋侯那么好,他明明知道曹、卫是楚的盟国,与楚的关系密切,还故意去攻打它。”楚成王说:“晋侯在外流亡了十九年,遇到了很多困难,而最后终于能够回国取得君位。他尝尽艰难,充分了解民情,这是上天给他的机会,我们是打不赢他的。”但是子玉却骄傲自负,听不进楚成王的劝告,仍要求楚王允许他与晋军决战,并请求增加兵力。楚成王勉强同意了他的请求,但不肯给他多增加兵力,只派了少量兵力去增援他。于是,子玉以联军元帅身份向陈、蔡、许、郑四国诸侯发出命令,相约共同起兵。他的儿子也带了六百家兵相随。子玉自率中军,以陈、蔡两国军队为右军,许、郑两国军队为左军,直向晋军扑去。
  子玉逼近晋军后,为了寻求决战的借口,派使者宛春故意向晋军提出了一个“休战”的条件:晋军必须撤出曹、卫,让曹、卫复国,楚军则解除对宋都的围困,从宋国撤军。中军元帅先轸提出一个将计就计的对策,以曹、卫与楚国绝交为前提,私下答应让曹、卫复国;同时,扣押楚国的使者,以激怒子玉来战。晋文公采纳了他的计策。子玉得知曹、卫叛变,使者又被扣,恼羞成怒,倚仗着楚国的优势兵力,贸然带兵扑向晋军,寻求决战。
  晋文公见楚军来势凶猛,就命令晋军后撤,以避开它的锋芒。属下将领不理解文公的意图,问文公:“没有交手,为什么就后退呢?”文公说:“我以前在楚国受楚成王恩待,曾对楚王说过,如果晋楚万一发生了战争,我一定退避三舍。我要遵守诺言。”实际上,晋军的“避退三舍”,是晋文公图谋战胜楚军的重要方略。晋军“避退三舍(九十里)”后,退到了卫国的城濮,这里距离晋国比较近,后勤补给、供应方便,又便于齐、秦、宋各国军队会合;在客观上,“避退三舍”也能起到麻痹楚军、争取舆论同情、诱敌深入、激发晋军士气等多重作用,将晋军的不利因素变为了有利因素,为夺取决战胜利奠定了基础。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七章  伐谋伐交(3)
晋军退到城濮,齐、秦、宋各国的军队也陆续到达城濮和晋军会师。晋文公检阅了军队,认为可以与楚军决战。这时,楚军追了九十里也到达城濮,随后就派使者向晋文公挑战。晋文公很有礼貌地派了晋使回复子玉说:“晋侯只因不敢忘记楚王的恩惠,所以退避到这里。既然这样仍得不到大夫的谅解,那也只好决战一场了。”于是双方约定了开战的时间。
  公元前632年四月四日,晋楚两军决战开始。晋军针对楚军中军强大,左右两翼薄弱的部署特点,以及楚军统帅子玉骄傲轻敌、不谙虚实的弱点,发起了有针对性的攻击。晋下军将领胥臣把驾车的马蒙上虎皮,出其不意地攻击楚军右翼——陈、蔡军。陈、蔡军遭到这一突然而奇异的进攻,惊慌失措,弃阵逃跑,楚军右翼就这样迅速崩溃了。
  晋军同时也把进攻的矛头指向楚军左翼。晋上军主将狐毛在指挥车上故意竖起两面镶有彩带的大旗,非常醒目,远远就可望见。狐毛和许、郑联军一接触,就故意败下阵来。在逃跑时,在车的后面拖了很多树枝,树枝刮起的尘土,遮天蔽日,给在高处观阵的子玉造成了错觉,以为晋军溃不成军了,于是急令左翼部队奋勇追杀。晋中军元帅先轸等见楚军已经中计,便指挥中军横击楚军,狐毛回军夹击楚左军。楚左军退路被切断,陷入重围,基本就歼。子玉见左右两翼军都已失败,急忙下令收兵,才保住中军,退出战场。城濮之战最终以晋胜楚败而告终。追其原因是晋军善于伐交伐谋,使楚军陷于孤军作战的境地,最终溃不成军。
  上战伐交,破敌联盟
  战国时期,孙膑打败了魏军,魏国势弱,秦国却越来越强大。秦孝公死后,其子秦惠文王执政,不断扩张势力,引起了其他六国的恐慌。苏秦挂六国相印,使六国结成联盟,联合抗秦,即“合纵”。秦国为抗击六国联盟,重用张仪,张仪采用伐交的手段,使用连横,同时破坏楚齐联盟。在这段历史中,张仪可谓伐交的高手。
  张仪得到秦惠文王的信任,当上了秦国的相国。这时候,六国正在组织“合纵”。公元前318年,楚、赵、魏、韩、燕五国组成一支联军,攻打秦国的函谷关。在六国之中,齐、楚两国是大国。张仪认为要实行“连横”,非把齐国和楚国的联盟拆散不可。他向秦惠文王奏明自己的策略,就被派到楚国去了。张仪到了楚国,先贿赂楚怀王手下的宠臣靳尚,求见楚怀王。楚怀王知道张仪是名士,认真地接待了他,并且向张仪请教。张仪说:“秦王特地派我来跟贵国交好。要是大王下决心跟齐国断交,秦王不但跟贵国永远和好,还愿意把商于一带六百里的土地献给贵国。这样一来,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又得了秦国的信任,岂不是两全其美。”楚怀王果然上当,说:“秦国要是真能这么办,我何必非要拉着齐国不撒手呢?”
  楚国的大臣们听说此事,都向楚怀王庆贺。只有陈轸提出反对意见,他对怀王说:“秦国为什么要把商于六百里地送给大王呢?还不是因为大王跟齐国订了盟约吗?楚国有了齐国作自己的盟国,秦国才不敢来欺负咱们。要是大王跟齐国绝交,秦国必定攻打楚国。秦国如果真的愿意把商于的土地让给咱们,大王不妨打发人先去接收。等商于六百里土地到手以后,再跟齐国绝交也不算晚。”可楚怀王听信张仪的话,拒绝陈轸的忠告,一面马上跟齐国绝交,一面派人跟着张仪到秦国去接收商于。齐宣王听说楚国同齐国绝交,马上打发使臣去见秦惠文王,约他一同进攻楚国。楚国的使者到咸阳去接收商于,想不到张仪竟翻脸不认账,说:“没有这回事,大概是你们大王听错了吧?秦国的土地哪儿能轻易送人呢?我说的是六里,不是六百里,而且是我自己的封地,不是秦国的土地。”
  使者回来禀报,楚怀王大怒,发兵十万人攻打秦国。秦惠文王也发兵十万迎战,同时还约了齐国助战。楚国一败涂地。十万人马大溃,不但商于六百里地没得到,连楚国汉中六百里的土地也给秦国夺了去。楚怀王只好忍气吞声地向秦国求和,楚国大伤元气。张仪用伐交手段破坏楚齐联盟,后来又先后到齐国、赵国、燕国,说服各国诸侯亲秦。这样,六国“合纵”联盟终于被张仪拆散了。秦国达到了孤立楚国的目的,可谓不费兵卒。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八章  不战而屈人之兵
在“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如何不动一兵一卒而屈人之兵就成为优秀军事家思考的重点。孙子提出“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的思想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
  舌如利刃,说秦撤军
  晋国、秦国以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理为借口,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