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三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人在三国-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夏侯惇(1)
三国群英传

  第一回(代序)

  三国演义多虚构,群英列传依史实

  1 浪花淘尽“笨蛋” 

  彤彤是一个小学三年级学生,九岁。

  他对我说:“爷爷说老不看三国,我不能算老,总该可以看三国吧。”

  我给他一套《三国演义》的电视剧光碟:“你不老,能看!”小学三年级,看演义早了一点儿,看光碟吧。

  三天后,他把光碟还给我,撇嘴说:“还‘浪花淘尽英雄’呢,我看是浪花淘尽‘笨蛋’!”

  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可是,他对三国的否定也太彻底了。我问:“谁是笨蛋?”

  他说:“诸葛亮草船借箭须有大雾,靠天打仗,玩悬的!要是那雾不大,那刘备孙权还不得都被俘虏?还有空城计,司马懿带去了15万大军,诸葛亮在城楼上弹琴,没有防备,派几个神射手,过去乱放一通箭,还怕把孔明射不成浑身是孔的透明的人?司马懿,笨死了!”

  我说:“司马懿聪明,他恐怕把孔明射成浑身是孔的透明人,没人和他玩了,所以他就故意放诸葛亮一马!”

  小学三年级的彤彤将信将疑地点点头。

  童言最真,彤彤的“浪花淘尽笨蛋”的质疑,反映了《三国演义》的一个缺点:失真。

  感觉罗贯中写《三国演义》就像今天的网友发灌水帖,自娱自乐的成分多了一些,想当然的成分多了一些。你为“空城计”激动半天,可是历史上,孔明街亭败绩,当时魏军的领军人物是曹真,司马懿更是远在宛城一线,根本不可能出现在街亭或西城。《三国演义》为了增加司马懿的戏份,把司马司马懿移位到了街亭前线。其实,司马懿是在后来才顶替曹真出现在对蜀汉前线的。按正常的战争逻辑分析,出动十五万大军,前后方圆百里之内的虚实,都在大军哨探耳目的监视之下,否则司马懿敢到处乱撞么?何况,司马司马懿是非常狡猾的老狐狸。

  某高校大学男生突遭车祸,不但没死,反而穿越时空来到了三国,然后他左拥貂禅,右抱卞氏,用手机指挥赤壁之战,一统中国还不行,又进而统一了全球——这种历史架空作品倒是也有优点——你不会认为它有历史含量。《三国演义》“七分实三分虚”,实多虚少,却大致遵循历史,却使人们把那“三分虚”也当作了“实”。

  称职的史家,都遵循着“两不原则”:不溢美,不隐恶。即使是魏晋系统的陈寿,写《三国志》时也没有回避曹操屠城的残暴。可是,《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倾向却太过,民间大都认为曹操是奸臣,与《三国演义》的文学暴力是分不开的。《三国演义》对蜀汉一方的人,首先是“溢美”,其次是“隐恶”。赵云其实并无多少战功,也就是刘备的一个贴身侍卫,但在《三国演义》里却成了一员“天王”级别的战将。夏侯渊十四岁的侄女出来打柴,被张飞很黄很暴力了,然后张飞又强娶为妻。他的刘备大哥,没有胡子,自己先去嘲笑有胡子的张裕说,说人家是多毛的猪,张裕平白无故被讥,就反击刘备,说他是“露啄”的光嘴猪,刘备自取其辱。小心眼的刘备后来找个借口把将张裕治罪,张裕被杀弃市。对于张飞和刘备的这些事,《三国演义》是不写的。对于曹魏一方,《三国演义》则是“隐美”“溢恶”。曹仁曾舍命陷阵,在周瑜的数千人的乱军里,两进两出,只为救牛金带领的三百名敢死队战士。曹仁的这一壮举,却在《三国演义》里被一笔代过。与之相反,曹仁此后中计败逃,却被大肆渲染。

  做为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太大了,所以,它对三国英雄的曲解,也是“深入人心”。

  因此,我们需要对三国英雄进行“历史写生”,还原他们的真实。

  2 浪花淘尽英雄

  因为经营不善,大汉这家“总公司”倒闭,分成魏蜀吴三家“分公司”,天下从此不太平,但是就业机会来了。你想想呀,以前丞相只有一个,现在有三个。三国征战,战火连绵,需要文臣武将。就这样,在“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经济危机下,就业机会却激增。呵呵,这可是和今天“经济危机来了,我的岗位跑了”的状况相反啊! 

  于是,三国就成了一个人生大舞台,各色人才纷纷登场。

  鲁肃庞统程昱郭嘉董昭董和刘巴和洽常林徐邈胡质王粲秦宓程普黄盖陈震董允薛综颜良李典刘琰魏延杨仪霍峻王山向朗张郁夏侯渊管宁乐进吕岱董袭马谡张凝……

  他们肃立帐外,班列殿下,指点别人的江山,运营自己的人生,做自己的事,让别人去赐封。

  张辽乐进许褚孟达刘封法正杨仪夏侯霸糜竹糜芳关索关平周仓马超陈宫周群吕蒙孙桓张昭顾雍陆抗周泰凌统孙恒朱然朱恒孙匡孙翊孙静张承……

  他们风尘仆仆,浴血奋战,为别人的战场而厮杀。他们心事重重,心机算尽,为别人的事业而奔波。

  别人的疆场,他们跃马挥鞭;别人的江山,他们指指点点。在曹孙刘三个主角的舞台上,英雄们以自己的姿势,一一当场,他们的身影,定格在历史的幕布上。

夏侯惇(2)
第一回  血亲原本浓于水,曹魏疑似属夏侯

  1 快乐和郁闷

  ——应该快乐

  曹腾最近很悲伤。

  其实,如果评选公元146年中国年度最快乐的人,那曹腾应该是候选人之一。

  曹腾是汉相曹参之后,侍奉过东汉四位皇帝:顺帝、冲帝、质帝和桓帝,是响当当的“四朝*”。

  公元146年之前,汉质帝在位,曹腾还只能算是三朝*。三朝*,名呀,利呀,权呀,肯定什么都有了。因此,曹腾是一个快乐的人。

  公元146年,他感到最快乐的,是桓帝即位了。

  人家做皇帝,他高兴什么?

  答:这个皇帝是他推上台的。

  这一年,汉质帝即位还不满一年。年仅七岁的他在朝上当着大臣们的面,指着大将军梁冀说:“此跋扈将军也”。被一个七岁的小孩取笑,梁冀不便发作,但是,过了几天,他就把汉质帝毒死了。唉,梁冀也忒不是东西了,和一个小孩斗气!

  皇嗣问题再一次摆到朝廷面前。

  选君会议召开。太尉李固、司徒胡广、司空赵戒、大鸿胪杜乔等再一次推举清河王刘蒜。但中常侍曹腾却坚决反对。他反对的理由很冠冕堂皇——什么执政能力呀,什么社会威望呀,什么利益平衡呀……如果当时有《大汉日报》,完全可以把这些理由登在头版头条,完全经得起全国人民推敲。

  其实,他反对的真正理由只有他自己知道(刘蒜可能也知道):前几天他拜谒过刘蒜,刘蒜未以大礼接待他——好小子,看不起我这个三朝*,不尊重老人,有你好看的!

  李固等人代表朝官,曹腾等人代表宦官,双方在选君大会上僵持。梁冀宣布:散会,明天再议!

  走在回家的路上,曹腾想:今天自己否决了刘蒜,明天自己必须拿出建设性意见——谁可以为帝。

  那么谁可以为帝呢?

  已在政坛混成老泥鳅的曹腾知道,梁冀把汉质帝毒死,不是为了让大臣们来选一个新皇帝,而是让他自己来选皇帝。既然如此,梁冀怎么还让大家开会讨论?

  这是一个规则也是一个技巧,自己的想法自己提出来,显得太专横,等到有人*提议,自己再集中,就名正言顺了。没有人提出梁冀心中的人选,那他是不会表态的,会议是不会有结果的;一旦有人提出他心中的人选,那他就立即表态,会议就立即有结果。

  梁冀何许人?他怎么这么牛?

  梁冀是当时垂帘听政的梁太后的哥哥,是实际上的国家一把手。

  官场不倒翁曹腾很明白,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把握军权的大将军梁冀才是立君人选的最终决定人。至于开会讨论,那只是*的幌子而已。

  因此,只有站在梁冀这一队里,才是站对了队。

  那么梁冀到底想让谁做皇帝呢?

  刘志!

  这个名字在曹腾的脑海里跳了出来。

  这个十五岁的少年,本来没什么优势,可是,前几天他成了梁冀的准妹夫,梁太后想把自己的妹妹梁莹嫁给他。

  曹腾连夜赶到梁家,对梁冀说:“大将军呀,还是立刘志为帝吧!”接着,他说了理由一二三四。这些理由和否决刘蒜的理由一样冠冕堂皇,同样可以登在《大汉日报》的头版头条。

  梁冀握着曹腾的手,激动地说:“老曹啊,你说出了我的内心话!”梁冀正因为没人提议刘志而坐立不安呢。

  就这样,梁冀连会也不开了,直接持节以帝王的青盖车迎刘志进入南宫。当天,刘志登基即位,是为汉桓帝。

  李固等人还傻乎乎地质疑:怎么会这样呢?

  梁冀一指曹腾说:“老干部们都推荐刘志,你们还罗嗦什么?”梁冀这人历史名声不好,可是也知道知恩图报。很快,曹腾被封为费亭侯,官拜大长秋,俸禄仅在丞相、太尉之下,作为宦官也算是位极人臣了。

  ——无比郁闷

  送走前来贺喜的同僚,曹腾却郁闷极了。

  当初,为了应聘太监这一工作岗位,曹腾就做了手术——没办法,当时的太监招聘启事上,第一条就是这么规定的。

  这样一来,曹腾老兄就失去了生育能力。

  有爵位,有家产,有人脉,却没有后代——谁知道做宦官的痛苦呢?

  百年之后,谁给自己送终?谁给自己烧香烧纸?谁来祭祀先人?

  曹腾的幸福指数就降到了最低点。他认为自己是世上最痛苦的人。

  2 被抛弃的幸运者

  ——疑似夏侯

  一个人,如果成了四朝*,那就基本上没有这个老干部摆不平的事。

  太监曹腾的怀里很快有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