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道光皇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百家讲坛:道光皇帝-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迅即做出让步,暂时搁置进城计划。后来,在英国人的逼迫下,耆英答应在道光二十九年(公历1849年)开放广州城,允许英人入城居住。
  广州是不能再呆下去了,夹在民夷之间的耆英焦头烂额,无论是“边衅”,还是“民变”,都足以毁掉他那重如泰山的政治前途,而且搞不好,还会使他身败名裂。此后,耆英积极活动,争取调离广东。
  道光帝考虑到耆英任两广总督时间不短,应该调整一下,所以,在道光二十八年春,他命耆英来京觐见,两广总督一职后由原广东巡抚徐广缙署理,布政使叶名琛护理广东巡抚(五个月后,分别解除二人的署理和护理,改为实授)。而耆英在觐见道光帝之后,则留在北京任职,远离了是非不断的广东。
  ……
  在徐广缙署理两广总督时,道光帝就告诫他:“惟疆寄重在安民,民心不失,则外侮可弭。嗣后遇有民夷交涉事件,不可瞻徇迁就,有失民心。至于变通参酌,是在该署督临时加意权衡体察,总期以诚实结民情,方为不负委任。”
  道光此话也为徐广缙处理英人入城事件定下了调子。大约与此同时,香港总督兼英国驻华公使文瀚向徐广缙通知了英国人进入广州的具体时间表——道光二十九年二月二十一(公历1849年3月15日),这是耆英当年承诺的时间。徐广缙向英方表示入城将产生大的纠纷,委婉而又不失强硬地拒绝了文瀚的要求。
  其实,香港总督兼英国驻华公使文瀚也被入城一事搞得寝食不安。文翰在给英国政府的信中承认清政府广州当局控制不住当地居民,除非有一支相当规模的海军部队保护,否则英国人即使进了城也不安全。
  倘若英国一旦出兵,不仅贸易将受影响,中英人民之间的信任也会就此瓦解。至于一般英国商人,即使广州市民热烈欢迎,他们也不会放弃交通便利、空气清新的珠江畔的住宅,住到那个按时开关、脏乱嘈杂的城郭中去。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十六、王朝末路(8)
但英国政府不这样看,他们感觉到清政府正在尝试重建以往“天朝上国”的体制,这是他们所不能容许的;而且,大英帝国的臣民被一个战败国阻止在广州城外,有损体面啊。于是,英国政府严令文翰向清政府交涉。文翰只好硬着头皮要求徐广缙履行耆英当年允许英人进城的诺言,开放广州。
  进退两难的徐广缙也只好将计就计。
  但徐广缙对文瀚仍然坚持两点:
  一、广州百姓反对英人进城,英方如若坚持,城内百姓可能会拼死抵抗,事态将不可控制;
  二、我徐广缙受皇帝任命,只听谕旨,不承认耆英曾经的承诺。
  文瀚软硬兼施,不见效果,只好要求徐广缙上奏道光帝,批准兑现耆英的诺言。考虑到徐广缙向道光帝呈送奏折的速度之慢,文瀚甚至提出由英国提供轮船将奏折送至天津,徐广缙一听,断然拒绝。英国人也只好耐心等待,并屡屡派人前往广州打听消息。徐广缙反复以“静候谕旨”相告。文翰心里明白,入城这件事,悬了。这已经成了徐广缙和道光帝之间的“皮球”。
  道光帝是不可能批准英国人进入广州的。对此,徐广缙心中有数,所以,他不得不做跟英国人翻脸的准备,针对英军可能采取军事行动这一点,他也令清军积极准备,各要隘加强了力量;暗中劝谕从事对外贸易的商人暂停与英商交易;支持绅士民众的反入城运动。
  在这种形势下,民情激昂,绅士遍张揭贴,家家准备了器械,预备英人入城时加以痛击。据《夷氛闻记》记载,城内外壮勇会集达十万余,连日操练,杀声震天,“一时雷动云合,自老城而及新城,新城而及四郊……同时响应”。入夜,广州内外“灯烛照耀,殆同白日,枪炮声闻十里”。徐广缙顿时觉得胆壮,尽管这时道光帝已经批准英国人可以“入城一游”,但他仍决定对英态度强硬。
  道光二十九年三月初九(公历1849年4月1日),徐广缙照会文瀚,通报了道光帝的“谕旨”:“设城所以卫民,卫民方能保国,民心之所向,即天命之所归。今广东百姓,既心齐志定,不愿外国人进城,岂能遍贴誊黄,勉强晓谕?中国不能拂百姓以顺远人,外国亦应察民情而纾商力……外国商人远涉重洋,总为安居乐业,亦当一体保护,庶几永敦和好,共享太平。钦此!”
  徐广缙最后强调,此前他不同意英国人进入广州,并非固执己见,现在大清朝从君臣到百姓都是这个立场,请英国人冷静考虑入城问题。
  其实,这是徐广缙胆大包天地走的一招“险棋”。史学界已经确认这一道“谕旨”系徐广缙伪造。由于广州距北京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广州的请示待北京批复后传回广州,至少需要四十余天,到那时局势早已变化,而英国人又天天紧逼,刻不容缓。
  徐广缙不得不出此险棋,此时恰逢欧洲爆发1848年革命,欧洲政治格局发生变化,英国也分心不少,难以全力顾及东方。文翰见广州市民众志成城,贸易受挫,已使他心存畏惧,此时又见道光帝这般旨意,只好在抗议之后不了了之,将入城之议搁置,这次博弈以徐广缙大获全胜而告终。
  道光帝接到徐广缙关于英人放弃入城之议的奏报之后,喜出望外,他###地说:“入城之议已寝,该夷照旧通商,中外绥靖,不折一兵,不发一矢,该督抚安民抚夷,处处皆抉根源,令该夷驯服,无丝毫勉强,可以历久相安,朕嘉悦之忱,难以尽述,允宜懋赏,以奖殊勋。”
  徐广缙获赏子爵,叶名琛获赏男爵,广州民众也被道光帝大加夸奖,称其“素称骁勇”、“深明大义”。当然,道光帝并不知道徐广缙伪造圣旨一事,由于此次斗争的结果十分理想,也就没人前去搬弄是非了。
  此后,外国人来华贸易,按照规定一律住在城外,清政府在城外的荒僻之地划出一片片租界供外国人居住。随着租界的兴起,不少中国人也搬进其中居住,租界就成了中国人了解世界的窗口。
  关于广州城百姓反对英国人入城的斗争,考虑到民族感情和历史文化原因,不应否认其具有合理和值得肯定的一面。清政府受此影响,对外政策转为强硬,在一定程度上,也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有一定的关系。
  让我们离开刀光剑影、人喊马嘶的宏大场面,走进道光帝那曲径通幽的后宫内闱,看看哪儿又在上演着怎样的传奇?
  请看:道光宫闱。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十七、道光宫闱(1)
与道光一朝国事的跌宕起伏相比,道光的后宫内闱还算平静。当然太后与皇后之间的婆媳矛盾也颇令他伤透脑筋,这位生长于南国名城苏州的孝全成皇后才貌双全,可是红颜薄命,病中饮太后所赐药酒后猝然去世,死不瞑目。
  太后于道光有再造之恩,道光岂敢枉驾追究,曾经让众人艳羡万分的爱情也终究遗恨千古。这后宫之中究竟有哪些是非曲直?道光帝子女的命运又将如何演绎后道光时代呢?
  【佳丽三千,知己有几】
  在道光皇帝的宫闱生活中,孝和睿皇太后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所谓太后,就是前一位皇帝的皇后,前一位皇帝去世后,这位前皇后自然升格为太后。所以,太后都是寡妇。虽然她与新一代皇帝在辈分上是母子关系,但也未必有血缘。不过依据清朝宗法礼制,皇帝即使与太后没有血缘关系,也要对这位母亲毕恭毕敬。
  道光帝与孝和睿皇太后的关系就是如此。他们不是血缘上的母子,孝和睿皇太后仅比道光帝大6岁,而是宗法等级上的母子关系。
  嘉庆帝的皇后是道光的生母孝淑睿皇后,但这位皇后福薄命浅,仅仅当了两年就驾鹤西去,而嘉庆帝的贵妃孝和睿则步步高升,到嘉庆六年成为皇后,在嘉庆帝逝世后自然升格为皇太后。她虽不是道光的生母,但备享尊荣,道光几十年如一日地对其谨守孝道,言听计从。
  嘉庆二十五年,也就是1820年,嘉庆帝猝死承德。这时旻宁也在承德,虽然其为皇太子已是公开的秘密,但由于找不到嘉庆帝的立储密旨,群臣也不敢贸然拥立。在一筹莫展之际,孝和睿皇后自北京传懿旨命旻宁即位,指示:“恐仓猝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谕,而皇次子秉###谦冲,素所深知,为此特降懿旨,传谕留京王大臣驰寄皇次子,即正尊位。”
  孝和睿皇后能主持局面,拥护旻宁,对保证其顺利登上皇帝宝座,实现政权的平稳过渡起了关键###的作用。而且,这位当时的皇后也有两个已经成年的亲生儿子,分别是嘉庆帝的三子与四子,也不能说没有入承大统的资格,但她主持公道,母仪天下,这份胸襟、气度和情分实在难得。假如孝淑睿皇后地下有知,对这位当年居于其下的侧福晋当刮目相看。
  当然,日后的道光帝对孝和睿皇太后恭敬有加,言听计从,固然与此有关,但若仅仅归结于此,则未免显得浅薄。道光帝一生谨守规矩,提倡孝道,身体力行,他能几十年如一日地侍奉太后,也是值得肯定的。
  不过,太后并没有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干预国家政务。她是一位识大体、守祖训的女人,不但不干预政治,就是对宫闱之事也从不过问,宫中日常事务都由儿媳妇——皇后主持。道光嫔妃都爱围着她转,斗纸牌、掷骰子,每日里众星捧月,哄得老太后也是其乐融融。但是,表面上脾气随和的她在宫中还是居于关键###的地位,如皇后的册立、嫔妃的晋升,道光帝也要请示她。
  道光帝对皇太后尊崇备至,每日问安,一丝不苟;生活起居,毫不马虎。虽然自己崇尚节俭,皇后嫔妃也一同过“紧日子”,但他对太后的供应还是尽量满足。皇太后久居深宫,百无聊赖,受太监的引诱吸食鸦片,以至成瘾,每天吞云吐雾,沉湎于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