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道光皇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百家讲坛:道光皇帝-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原来,在鸦片战争前,外人来华只能住在城郊,不可随便进城,更不得在城内居住。清朝这一规定是要中国人同外国人分隔开来,因为天朝上国认为不同等级、不同开化程度的人不能混居,否则不仅有失体统,而且容易滋生事端。此时清政府不让英国人进城,既是维护天朝上国最后一丝颜面,也是充分考虑了中外民众发生不必要纠纷的可能。
  但在英国人看来,能否允许进入城市,既关系着大清朝履行条约的诚意,更关系着英国人维护条约履行的能力和脸面,作为世界霸主的大英帝国的驻广州领事居然被拒于广州城外,说起来确实丢人。于是,1843年,正与两广总督耆英进行善后交涉的璞鼎查出示了中英《南京条约》的文本,要求耆英履行该条约第二款规定,让英国人进城。
  耆英不懂英文,无奈,英国人现场翻译:“中国皇帝陛下同意,英国国民及其家人和仆从,从今以后获准居住于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的城市和乡镇,以进行通商和贸易,女王陛下将指派监督或领事官员,驻扎上述城市和乡镇。”翻译完毕,英国人一脸洋洋自得的神态。

十六、王朝末路(5)
不料清朝官员不慌不忙,拿出一份中英《南京条约》的汉语文本,扔给英国人,既然你懂汉语,你自己看吧。
  英国人满腹狐疑,拿起《南京条约》的汉语文本一看,顿时吸了口凉气。原来,《南京条约》第二款的汉语表达是这样的:“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
  《南京条约》的英汉文本在英国人能不能入城的问题上出现了分歧,英文本说无论是英国商人,还是英国领事,都有权居住在五个通商口岸的城市;但汉文本却明确规定英国商人只能居住在通商口岸的港口,而港口是在城外的,看来英商只能居住在城外了。英国领事可以在通商口岸的“城邑”居住,但并没有界定“城邑”是城里还是城外,在此处应该指城里。
  汉英两种文本表达不一,应该以哪个文本为准呢?《南京条约》没有规定。而且,最令英国人窝火的是《南京条约》英汉两种文本都是英国人单方面制定的。签订和约时,清政府所能做的就是签字画押,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商量余地。算计来算计去,到头来英国人把自己算计进去了,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啊。
  英国人狠了狠心,决定认账,放弃英商进城的要求,但要求英国领事能够进入广州城。耆英表示战争刚刚结束,民众惊魂未定,此时英国人如在广州城内居住,容易发生不测,需待双方继续进行一段时间的贸易,相安无事之后,再提此议。
  耆英的聪明之处在于他未同意,但也未拒绝要求,并将该要求推到不可预见的将来。璞鼎查听耆英说得振振有辞,加之以前《虎门条约》的签订十分顺利,而且耆英还亲自出面替英国人在城外珠江边上租了一块地,允许他们在那里建房居住,所以,璞鼎查同意暂时搁置入城争议,留待以后再说。
  转眼过了两年,道光二十五年(公历1845年)春,英国人又提出进入广州城的要求,双方公文往来几十次,耆英反复陈情,请求英国人谅解他的苦衷,从而打消入城的念头。不料,英国人坚持再三,耆英走投无路,只好把此事上奏道光帝。
  这时,道光帝才知道“入城之事”,赶紧命令军机处调查此事。原来,在五个通商口岸中,福州、宁波、上海已经允许英国人入城,厦门的贸易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不存在进城问题,所以,现在拒绝英国人入城的只剩下广州一地了。
  但军机处再把调查结果呈给道光时,道光帝哑然失笑。虽然福州、宁波、上海三地允许英国人进城,但英国人仅仅进入了上海,而且已经呆不下去了。
  先说福州。对于英国人进城这个问题,此时的闽浙总督刘韵珂采取了个极为滑头的做法。他知道,对英国人来硬的不行,那样英国人比他还硬;来软的也不行,地方绅士不答应,骂他是汉奸。
  于是,他对前往福州的外国人一律热情接待,但在暗中,刘韵珂为英人制造了很多麻烦:英商前来贸易,他迫使清朝百姓不准与其交易;英国领事要求进城,他表面上不加拒绝,笑脸相迎,但暗中命令地方绅士一不准卖地给英国人,二不租房给他们。所以,英国人在福建既没贸易可做,又无立锥之地,尽管闽浙总督十分热情,一再挽留,但也只能悻悻而去。。 最好的txt下载网

十六、王朝末路(6)
宁波的情形和福州差不多。而且,英国人发现宁波这个口岸开得有些多余,与上海重复,基本没有什么商机,所以,不用当地官员暗中做手脚,英国人也只能败兴而去。
  五大通商口岸中,英国人大获成功的只有上海,那里商机无限,外商云集,而且真正允许外商进入城市居住。这是因为上海与广州、福州、厦门、宁波相比,一不是省会城市,二不是历史名城,英国人进不进上海,清朝官员并未横加干涉,所以,英国人得以入城居住,但是这时,上海的难题不是入城,而是外国人赌咒发誓非要搬出城不可。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英国人在上海住了一年多,城市的环境已经把他们折磨得快疯了:
  1、街道狭窄。上海街道一般宽六尺,不仅车辆无法通行,而且他们亲眼目睹了几家娶亲的花轿互不相让,堵在路上、大打出手的场面,甚感恐怖;
  2、街道没有路灯。英国人刚到上海,晚上出现在街道时,好几次被中国人误认为是妖怪,从此之后,他们也很少出来;这样只有呆在家里,别无地方可去;
  3、城市市政设施、市容差。日本人峰源藏的《清国上海见闻录》记载,(上海)城市没有上下水,垃圾得不到及时清运,满街“泥尘埋足,臭气刺鼻,污秽非言可宣”。另外,路面条件极差,晴天一街土,雨天一街泥;
  4、城市的声音骚扰相当严重。英商普遍反映上海百姓的嗓门高,而且上海人早上起床早,加上房屋密集,隔音不良,普遍受到骚扰,时间一长,很多英国人神经衰弱,睡眠不足,整天一幅无精打采的样子。
  英国人才在上海住了一年多,就忙着搬出城,并发誓宁愿住在船上也不在城里居住了。当然,住在船上是一时冲动,比较理想的结果是能够得到中国政府的批准,自行建造房屋,眼下的难题是没地方建。
  既然英国人主动提出离开上海城,这个事情就好办多了。道光二十五年十一月初一(公历1845年11月29日),英国领事与上海道台签订了《上海土地章程》,从上海当局手中租了一块地,英国人对这块地很不满意,地名“外滩”就土得掉渣,这地方一听就不像人住的地方,要说是“滩”,那可真是名副其实,低洼潮湿,溪涧不少,到了夏天,芦草丛生,蚊子多得惊人。但是上海官员看准了英国人的弱点——急于搬出城,所以,一点儿也不让步。英国人最后“屈辱”地接受了这块地皮。
  了解了上述情况后,道光帝心里有底了。他指示耆英向英国人讲明利害,拒绝他们进入广州。如果他们再执迷不悟,“该督等惟当持以镇静,俟其续请时,即告以贸易之事,期于彼此相安,今欲更改旧章,人心必为疑怪,粤民素称强悍,且恐良莠不齐,傥或滋生事端,彼此均为不便”。
  耆英接到这道圣旨后,叫苦连天,皇上果真不希望英国人进城!至于向他们讲明利害,两三年间,他不知尝试了多少次,可不见效果啊。不过,“英名”的道光帝搬出了粤民这块“挡箭牌”,也许值得一试。
  耆英决定自导自演一场“苦肉计”,给英国人看看。耆英与广州的绅士领袖商议,决定贴出告示宣布准许英人入城,然后由绅士组织民众抗议,尽量展示“粤民强悍”的一面,从而迫使英国人让步。
  道光二十五年十二月十六(公历1846年1月13日),广州当局以耆英的名义贴出告示,宣布准许英国人进城,告诫省城内外绅士及百姓,“务各破除畛域,蠲释猜疑,勿再仍前阻挠,以敦和好。”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十六、王朝末路(7)
由于事先上下已经通气,绅士自然强烈反对英国人入城,一些不明真相的人激于民族义愤,又见有绅士带头,一时之间,应者云集,抗英风潮,渐成蔚为大观。告示贴出的当天,就被百姓撕掉,然后贴上了匿名的揭帖,宣布将于英人进城之际闭城起事,将其置之死地,并要扑杀媚外官吏。
  由于组织仓促,经验不足,耆英的这场“苦肉计”严重失控了。
  十二月十八(公历1月15日),风传广州知府刘浔与英国人秘密商定入城日期,上千市民手持刀棍,呼啸着冲进知府衙门,要找刘浔算账,他闻讯后立刻翻墙逃跑,一无所获的市民将知府衙门砸了个稀巴烂,把刘浔的公服朝珠付之一炬,差点儿引起火灾。
  耆英没想到场面失控,不得不假戏真做,将刘浔革职,然后贴出告示,表示两天前的布告仅仅是为了“体察民情”——搞民意调查,然后再作最后决断,至于他本人,绝不会违背百姓的意志,擅自允许英国人进入广州城内,又通过绅士做工作,事态方才得到控制。
  听着广州城里杀声一片,看着知府衙门黑烟升腾,城外的英国人傻眼了。这时的英国领事德庇时喃喃自语:“看来耆英这回是诚实的。”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借他几个胆儿,也不敢进城了。
  耆英派代表添枝加叶地向德庇时通报了广州城里发生的事情,然后恳求德庇时搁置进城一事。德庇时听到后,也决定相机而动,迅即做出让步,暂时搁置进城计划。后来,在英国人的逼迫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