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道光皇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百家讲坛:道光皇帝-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盐商有很多的种类,可以说是形形色色:地位最高的是“总商”,当时,国家无力控制社会经济,也是为了图省事儿,于是,找实力雄厚的商人,责成他们承包到底。总商每年负责征课办引,还要负责查禁私盐,朝廷如有盐政方面的举措,也往往要与总商协商。
  此外,还有“窝商”,就是自己不经营盐业,而是将祖上承包的产盐地转租,坐享大利的人。还有“场商”,这是直接向制盐工人收购食盐再转卖给零售商的商人。最后,还有“运商”,就是向盐运司购买了盐引后,向各地消费者贩卖食盐的商人。由于享有垄断经营的特权,国家又给盐商以很多其他方面的优惠政策,如允许他们涨价等,盐商可以说是坐收暴利。 。 想看书来

七、惩治盐枭(3)
扬州是两淮盐运司衙门所在地,盐商多聚集于此。盐商垄断着全国的食盐销售,可以任意压价、抬价,获取暴利。在乾隆中期,扬州盐商每年的利润在1500万两白银上下,简直可以说是富可敌国。
  乾隆第五次南巡时,盐商接驾。乾隆皇帝的坐船即将到达镇江,突然太监大呼小叫,唤皇上快看。只见十余里外的岸上立着一枚大桃,###无比,红翠可爱,确实十分新奇,皇上兴致盎然地欣赏起来,不知道这搞的又是什么名堂。
  没想到当御舟接近这枚大桃的时候,突然烟火大发,光焰四射,伴随着太监的###,大桃轰然开裂,原来桃的内部是一个剧场,数百演员伴着优美的乐曲,上演《寿山福海》新戏。待进入镇江城内,家家油饰一新,户户张灯结彩,城市绿化让人赏心悦目,不用说,这全是盐商操办。此行,乾隆皇帝还专门带了一批工程技术人员,测绘盐商家的花园,以备在北京仿建。
  跟身穿老羊皮袄,啃着馍馍,只知道挣钱的晋商不同,扬州盐商是最懂得生活情趣的人了。他们修建楼台馆榭,教养戏班,琢磨精致的菜肴。
  根据《清稗类钞》记载,当时两淮八大商总之首的黄均太,吃一碗蛋炒饭需要耗银50两。为什么这么贵呢?因为他的蛋炒饭要保证每粒米完整,粒粒米分开,选用的鸡蛋更是特殊,下蛋的鸡每天吃的是鲜活鱼虾和名贵中药,据说这样一来下的蛋味道鲜美无比,营养价值也极其丰富,做法更是复杂先用蛋汁浸透米饭,然后上锅翻炒,炒得每一粒米外面金黄,内心雪白;然后再配上“百鱼汤”——用鲫鱼舌、鲢鱼脑、鲤鱼白、斑鱼肝、黄鱼膘、鲨鱼翅、鳖鱼裙、鳝鱼血、乌鱼片熬制的汤。这样一来,这道菜的价格自然不菲。
  盐商玩腻了各种斗富的游戏,百无聊赖之际甚至往大姑娘的脸上涂酱油,把她们在太阳底下暴晒,评比谁更丑。当然,也不能说扬州盐商俗不可耐,他们还挖空心思附庸风雅,到处打听哪位学者有什么研究成果需要资助出版,哪家穷孩子想读书却上不起学,据说扬州一带“士子稍读书者,即可不忧贫”。
  为什么?因为盐商会主动提供大笔的“奖学金”。只要你好意思开口,盐商更是出手不凡。即使贿赂官员也往往奉上价值连城的善本书籍,古董字画,说得更是文雅:请您鉴赏。
  不过,当陶澍掌管两江的时候,这繁荣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江苏食盐大量滞销,盐卖不出去,也就意味着国家征不上来盐课。本来,此时人口剧增,全国人口将近四亿,而盐又是生活必需品,为什么食盐销售不升反降呢?
  其实,食盐的消费一点儿也没有减少,滞销的是官盐,畅销的是私盐。所谓“私盐”,就是没有给国家上税的盐。
  有清一代,私盐问题一直困扰着统治者。很难想象,就如同今天人们将大毒品贩子称为毒枭那样,在清代人们将大私盐贩子称为“盐枭”或“私枭”,严厉打击。但结果却越禁越多,连老百姓都知道一句俗语——“私盐越禁越好卖”。
  与官盐,也就是纳了税的盐相比,私盐有两大优势:
  其一,价钱便宜。便宜到什么程度呢?据《清宣宗实录》记载,当时私盐每斤卖三十多文制钱,而官盐每斤卖六七十文制钱;
  其二,品质上乘。
  总之,私盐物美价廉,畅销当时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七、惩治盐枭(4)

  大家会不会有疑问,说私盐价钱便宜这个好理解,没上税当然价钱就低了,但私盐为何比官盐品质还好呢?
  盐商一方面获得暴利,另一方面他们的负担也很重。除了缴纳盐课,他们还要承受官员的无尽无休的额外盘剥。比如,盐商办一次盐引,要经过十几道手续,每盖一个章,就需要缴纳大笔的陋规。
  此外,政府经费不足,让盐商出钱;给皇上置办贡品,让盐商出钱;救灾,让盐商出钱;办教育,让盐商出钱;救济鳏寡孤独,让盐商出钱。就是皇帝也不时勒索一下盐商,比如南巡、庆典、军需、河工等,开口就向盐商要上百万两白银。
  再加上盐商生活奢华,挥金如土,所以,乾隆晚期以后,盐商为了维持生计,办法只有两个:一是提高食盐价格;二是降低食盐品质,甚至往食盐里掺杂沙土。于是,形成恶###循环,官盐滞销,私盐大行其道。有史料证明:清朝人食盐的消费量有一半来自私盐。
  官盐滞销,受害的不仅是盐商,还直接影响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所以,政府也严厉打击私盐,但越禁越多,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1、清代盐业发展迅速,产量增加,原有体制已难以对它进行有效的控制;
  2、清代交通发达,商品经济发展,人口流动###大,控制难度自然加大;
  3、另外,盐是人人必需、价格低廉的生活用品,对此加以控制实难做到;
  4、官商勾结,私枭嚣张。不少私枭背后都有官府背景,甚至有些官员也加入了贩私的队伍,官员也伙同私枭贪污腐化,而且问题日益严重。这样一来,盐务一塌糊涂就可想而知了。
  道光初年,盐法之弊在有清一代可谓登峰造极。
  当时,两淮盐引每年仅能销售三分之一,亏欠数千万两的巨额盐课。陶澍认识到盐务弊端太深了,非改不可,他决定首先拿淮北盐务下手,改革盐法。
  两淮共分为淮南、淮北两大盐场,其中,淮南盐场规模最大,尚可勉强支持;而淮北盐务积重难返,近乎崩盘,除改革外,别无起死回生之法。另外,改革带有试行的###质,前无古人,必须步步踏实,淮北盐场规模不大,船小好掉头,所以,改革先从淮北入手。
  为了保证盐法改革的顺利进行,陶澍将矛头直指盐枭。而且,他提出擒贼先擒王。两淮私枭在全国最为猖獗,头目是福建人黄玉林。黄玉林说起话来慢条斯理,举止文质彬彬,但出手阔绰,每天公开出入于茶馆酒楼,在官场也结交了不少朋友。长江沿岸的私枭驾驶大号沙船,公然贩私,都听他的指挥,这是公开的秘密。
  别看黄玉林一团和气,满脸堆笑,他手下的私盐贩子可都是杀气腾腾,甚至都是武装贩私。手中的武器已不是刀、棍等物,而是铁炮、火枪,装备比官军还好。当然,他们与官军交火的机会不多,私枭也按省分成不同的帮派,什么侉子帮(山东)、捻子帮(安徽),等等。彼此之间杀来杀去,互相火并,枪炮齐发,场面火爆,死伤惨重。
  道光皇帝下令逮捕黄玉林,但官军次次扑空,而且,一询问附近的人都回答黄玉林刚刚溜走。后来,黄玉林自己感觉这种掩耳盗铃的游戏太不刺激,干脆带着喽罗,来到衙门,递上名片,要见长官。听说黄玉林上门,清朝官员头上的汗立刻就下来了,硬着头皮接见。皇帝指令缉拿,你自己倒送上门来了,这算怎么回事儿呢?官员们一斟酌,那就算自首罢,办完自首手续,然后取保回家,从此,黄玉林又公开活动了。

七、惩治盐枭(5)
黄玉林成了烫手的山芋,怎么处理?道光皇帝的意思是处死,但两江官员极不赞成,纷纷替黄玉林说情,多数人主张让他缉私赎罪。这个说法有些匪夷所思,他本人就是“私”,他去“缉”谁?也有不少官员建议把他发配新疆,反正他已经自首了,应该宽大处理,干脆送得远远的,眼不见,心不烦。但这个办法也没有把握,即使把黄玉林送到流放地,又不能日日看着他,此人诡计多端,万一哪天从新疆跑回来,又是麻烦一桩。于是,极个别官员建议秘密处死,让他来个人间蒸发,再发个寻人启事,时间一长,按失踪处理就ok了。
  道光十年(公历1830年)初冬,陶澍听完官员的详细汇报,再结合道光皇帝的旨意,立即拍案而起,决定将黄玉林押赴闹市区公###决。官员闻之,无不大惊失色,倒不是痛惜黄玉林一条命,关键是怕由此激起事端。
  陶澍愤然说道:黄玉林手下的喽罗都是些吃不上饭的无业游民,没什么可怕的;可怕的是老百姓吃不起官盐,这个问题不解决,还会有第二个黄玉林,第三个黄玉林。
  于是,黄玉林被押赴刑场,执行死刑。行刑之时,万众瞩目,对官场,对社会,震动太大了。很多人心里说,这个陶澍真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儿。
  陶澍胆大包天,远远不仅宰了黄玉林这一件事儿。当时,两淮盐政衙门简直就是个###的大本营,官商勾结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有的官员与盐商结成拜把子兄弟,有的官员与盐商结成儿女亲家,更有甚者直接入股经商,与盐商打得一团火热,官不是官,商不是商,官商不分,简直成了一家人,这样的官员、这样的衙门还怎么行使管理监督的职能呢?
  陶澍上奏道光皇帝,请求裁撤两淮盐政,那么,裁撤了这个衙门后,盐务归谁管呢?我管!陶澍当仁不让地表态。他敢砸官员的饭碗,敢于改变百余年的盐务体制,不怕别人说他“大权独揽”。没想到,道光皇帝一股脑地全答应他了。
  陶澍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