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清- 第3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吕氏和珠儿主仆两个,就坐了车子,和吴部一齐赴京。到了北京,如何安置她们两个,关卓凡已经细细地交代妥当了。



  从凤翔返回西安的时候,关卓凡“咨文”负责备办剿捻粮台的直隶总督刘长佑,请他另外准备一万五千套棉衣,“款式不拘”,限时送达前线。同时强调,不可在山东寿光当地备办。



  “咨”是平级之间使用的公文,关卓凡对刘长佑算是特别客气,但时间上定得很死,没有任何通融余地。



  大家都很奇怪,这批棉衣做什么用呢?



  不会是轩军自用。



  轩军美式着装,有自己的制式冬衣。轩军的冬装,里面是绿色的制式毛衣,外边是粗呢短上装和羊毛长裤,最外边再套上一件厚呢短大衣,挡风、御寒、行动便捷,当时清军那些五花八门、臃肿不堪的冬衣是没有办法比的。



  另外,轩军的制式冬装还包括棉质军帽、保暖手套、羊毛袜。



  脚上是短筒皮靴,暂时冬夏不分。



  这些装裹,大部分中国当时都无法大规模生产,所以轩军回国的时候,扫干净了联邦政府的军需仓库,装船的存货,足敷数年之需。



  回到这批“款式不拘”的棉衣上:为什么“不可在寿光当地备办”呢?



  不知道,钦差大人没说,抓紧时间办就是了。



  这批棉衣的用途,关卓凡另文通知了华尔和张勇。



  确实不是给轩军用的。那么给谁用的呢?刘长佑绝对想不到的:给寿光当地的老百姓用。



  轩军从天津开拔之前,中央机枢指挥淮军等各路剿捻官军,按照关卓凡“略陈剿捻二三事”的方略行动,已颇见成效。



  河南全境坚壁清野,各路官军步步紧逼,捻军在豫省没打过几个像样的仗,却终究立足不住,被迫东入鲁境。



  东捻入鲁之后,山东各地也开始筑圩立寨,捻子东突西奔,四处碰壁,终于不知不觉进入了关卓凡几个月前设计好的“口袋”,猬集在寿光以北的王胡城。



  北有大海,西有黄河,南有沂蒙诸山,东南有弥水阻隔。



  从中枢到地方,凡是知道关卓凡“略陈剿捻二三事”内容的人,无不惊骇于关卓凡的料事如神,包括李鸿章,嘴上不说,心里却佩服得五体投地。



  但这也只能说“形势已成”,不代表捻匪就完全没有逸出包围圈的可能性。



  毕竟以轩军为主的前线部队不过数万。亚特兰大战役的时候,北军十几万还围不过来一个亚特兰大城,现在官军和捻匪对阵的区域,又远远大过了亚特兰大一城。



  以前剿捻,官军总是落后捻子一步,结果一步迟,步步迟,总也追不上捻子。一个重要原因,是官军的纪律差,说是“剿匪”,有时候比匪还匪。于是当地的老百姓不但不帮忙,还通捻。官军耳目闭塞,捻子消息灵通,怎么追得上人家?



  这个局面必须彻底扭转过来。



  关卓凡想:俺来自二十一世纪,搞“军民鱼水情”,正是俺那个位面所长呀。



  轩军开拔之前,颁布了极严格、极细致的军纪,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严禁一切抢掠。



  “征集军需,按价给偿”。



  战斗结束之前,不可以捡拾战利品。



  调戏、奸yin妇女更是厉禁。



  在假座直隶总督府召开的军务会议上,关卓凡声色俱厉,“摸手砍手”,坏了人家清白的,“大头小头一齐砍掉”。



  下面的将领有人想笑,不敢,都知道爵帅是来真的。



  总之,这不是在美国,更不是在敌国,百姓都是良善子民,王师吊民伐罪,救民水火,可不是来发水放火的。



  轩军入鲁,果然军纪严明。华尔挖空心思,好不容易抓住一个倒霉蛋,说他调戏民妇,就在一个圩子前,当着村民的面,绑在了一个车轮上。



  这位老兄是第三师白人团的一个士兵,可怜他不过天性热情,夸赞大闺女生的“美丽”,而且人家女孩还根本听不懂他说啥?



  当地士绅和当事女孩父母都向“远帅”求情,华远诚一概不准,做足了姿态后,到底抽了这个士兵十五鞭子。



  于是三军肃然。当地村民更是瞪大了眼睛,这么一点小事就要挨揍?打得还是一个黄头发、绿眼睛、高鼻子的洋人!



  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这个山东都轰动了。老百姓都说,关公爷是岳武穆再世,轩军是岳家军重生!



  时已入冬,这一万五千套棉衣,更是雪中送炭,不但应了老百姓的急需,甚至可能救命。



  这一带靠近沂蒙诸山,素来贫瘠,有的人家,阖家只有一套棉衣。大冬天的,不分男女,谁出门谁穿。家庭其他成员,只好缩在家里,瑟瑟发抖。



  数量有限,发放的时候,尤其当心。关卓凡特别交代,不可以像舍粥一样,由民众排队自领。那么做冷热难均,也难保捻子不会混入其中捣乱。必须事先弄清楚附近有多少圩子,每个圩子大致多少人口,按比例分配匀当,然后由各圩子派人过来领取。



  事后还要派人“抽查”,看看有无人从中中饱。



  对各圩“代表”训话的时候,张勇面目狰狞:“若有人匿了良心,私下截留,没说的,一件棉衣,一颗脑袋!莫说爷的刀不利!”



  *RS
第十八章 关大人密升
  如此,关卓凡咨文刘长佑,要求这批棉衣不可在山东当地备办,就很好理解了:你从人家那儿搜罗了来,又还给人家,算怎么回事?



  穿上关公爷送来的新棉衣,许多老百姓都流下了眼泪。



  这些措施,迅速收到奇效。



  关卓凡刚进山东省境,便收到华尔的战报:击毙匪首任柱。



  这个任柱,就是尹隆河之役,击败刘铭传的那个捻子的首领。



  东捻南支,被鲍超逐出湖北之后,进入河南和北支汇合。东入鲁省之后,东捻调整部署,分为“蓝旗”“白旗”两部,“蓝旗”由任柱带领,“白旗”由赖汶光带领。有道是“任勇赖智”,任柱和赖汶光,是此时东捻的两根柱子。



  这两“旗”时分时合。近来形势愈加艰难,官军已隐有合围之势,赖汶光和任柱商量,不能坐以待毙,两“旗”再次分开,不过“白旗”兼打“蓝旗”的旗号,向西;“蓝旗”偃旗息鼓,向东。



  这个计划是赖汶光想出来的。他的算盘是以“白旗”做饵,吸引官军注意。官军兵力西移,东边防守疏松,露出空档,任柱的马队可以趁机破围北上。发觉任柱走掉,官军自然要掉头追赶,那么“白旗”的压力也会大大减轻,也有了破围的机会。



  赖汶光以身犯险,任柱非常感动,依计而行。



  开始的时候,轩军确实中了他们的计,以为捻匪企图西窜,轩军主力于是跟着真“白旗”和假“蓝旗”一起,也向西移动。任柱的马队则顺顺当当地向北疾驰。



  但这个情况瞒不住沿途的圩子,各圩发现捻子的异动,飞骑向官军告警。



  华尔接连接到类似的报告,知道中了捻匪调虎离山之计,急令第一师急行军东返。



  任柱部到了小清河的边上,花了不少时间搜罗船只。正准备渡河,河对面轩军第一师赶到了。



  渡河已不可能,任柱大为沮丧。天色向晚,他下令就在此扎营,等到明天早上,再做道理。反正隔着一条小清河,官军也过不来。



  然而,当天夜里,轩军留一小部在原地多生篝火,以布疑阵;大部在距此五里的上游渡过了河。



  任柱不知道这个世上有“工兵”和“浮桥”这回事——怪不得他。即便起吴子孙子于地下。也是不晓得不用船只就能过河的。代差在此。无可奈何。



  但轩军的工兵能够仓促之间,在夜晚摸黑搭建浮桥,和当地村民的大力协助,也有莫大关系。



  当地圩寨派出熟悉地形、水文的村民。趁着太阳还没下山,和轩军的工兵一齐勘定了过河的路线。天黑之后,在夜色的掩护下,轩军工兵顺利地搭起了浮桥。



  第一师开始过河的时候,落在后面的炮兵刚好赶到,于是步兵、炮兵先后过河。



  过河之后,福瑞斯特没有马上发起攻击,而是派了第五团即原德字团绕道捻匪的南边,待第五团到位后。才下令攻击。



  先炮击,再冲锋。



  睡梦中的东捻“蓝旗”炸了营。



  血肉横飞,马匹惊窜,在轩军的猛烈的炮火打击下,这支转战南北多年、和僧格林沁的蒙古马队反复纠缠不落下风的彪悍马队终于崩溃了。



  南逃的捻子大半被第五团截杀。但终究未能全歼任部,毕竟这是一支马队。一小部分的捻子拼了命闯出了轩军的包围圈。不过,东捻这支“蓝旗”算是彻彻底底地倒了。



  战后打扫战场,发现了任柱的尸体。



  东捻痛折一臂。



  赖汶光此计,非但未能破围,反而加速了东捻的覆亡。



  关卓凡、白齐文还在路上,骑兵团已经先行一步,到达前线和另外两个骑兵团汇合,轩军骑兵师在东捻“白旗”外围,自西北至东南划了大半个圈子,像牧羊犬赶羊群一样,将捻子赶进了内圈更狭小的区域。



  几道绞索从不同方向缠紧了,赖汶光已是插翅难飞。



  关卓凡终于到达寿光。之前,“督办五省军务钦差大臣行辕”从未在一个地方驻节两天以上,现在总算正式建立了起来。



  轩军各部及周边各军将领赶来参见,包括负责在轩军外围布防的潘鼎新、杨鼎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