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中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纪中国-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三防线(夏威夷)遥相呼应,在西北方,美国不断在中国的背后制造“颜色革命”,不断东扩北约,将其势力一步步渗透向中国的周边,从而对中国造成某种战略包围'10'。目前,美国最大的军事动作是大动干戈地进行战略东移,它一改几十年的战略政策,而将亚太作为其战略焦点,其意图是不难想象的。另外,美竭力阻止欧盟解除对华军售,用意都是很清楚的。
  三、在经济方面一再被卡压。中国目前的境况有点类似于十几年前的日本。美国继续沿用多年前时不时敲打一下日本的策略(当时也频频制造“日本威胁论”)来对付中国。进入2005年5月份,美国商务部以“扰乱市场”为由,接连两次宣布对中国七类纺织品实行配额限制,致使中美双方的贸易纠纷升级,同时还指责中国操纵人民币币值,从而使两国关系也面临严峻考验。在这种背景下,欧盟不仅没有保持中立,相反,还伙同美国一道来“夹攻”中国,颇有乘人之危之嫌。通过这件事情也可看出,西方国家从根本上似乎并没有改变以往对待东方这个礼仪之邦的那种列强心态。这种极不正常的心态,反映出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西方国家实在是不愿意眼睁睁地看着这个历史巨人重返世界舞台,对世界重新发挥至关重要乃至不可替代的巨大影响力,因为按照西方现当代的那种经济决定论的历史观,自公元元年至今的2005年以来,单从经济规模上来说,其中就有1800年是中国一统天下的世界,所以,西方世界深深地知道,一旦中国真正再次复兴,将会是什么结果,正是基于这种未免有些不太健康的心理,基于这种深层原因,才频频在表象上发生着那些大大小小的摩擦。
  四、在舆论方面一再被欺诈。此处主要讲一讲在软实力方面日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影领域(行为艺术与绘画领域也大同小异)。在民族电影业基本上被好莱坞彻底毁灭后——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长影”这个当年“远东最大的电影生产基地”而今已被变卖而不复存在——在每年寥寥无几的国产影片中,所有表现民族伟大精神、道德情操、智慧谋略、民气与人格的电影,更是完全绝迹。现今的银幕上惟一还仅存的,就是如何丑化民族、如何让民族最大限度地丢人现眼的那些东西,诸如旨在展示那些愚昧、乱伦、傻呆、偷窃、木讷、阴险、狡诈、奴性、刁蛮、低俗方言土话等此类让人作呕不止的情节元素,因为只有这些东西,才能吻合西方人眼中对东方世界的一代传至一代的标准化印象,才能让西方人看着舒服,才能在西方各大电影节上频频获得大奖。然后,这种东西又转而内销到国内,由于它们已在国际电影节上获了那么多诱人的奖项,国内的媒体娱记们便跟着胡吹乱捧,于是观众们便只好一而再再而三地扮演着沉默的大多数。此等做法,不仅对整个民族艺术、民族形象,而且对国家形象与国格等都构成了一种令人难以忍受的愚弄,这是彻头彻尾的西方中心主义病态与变态地“制造被看”的产物。仅在这一点上,不承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确存有妖魔化的一面,即其屡屡试图妖魔化东方世界的一面,显然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五、在消费方面一再被利诱。目前,中国正在纷纷兴建并在不断刷新着的世界最大购物中心,将中国引向了一个不知节约而疯狂消费的年代,这主要是受美国影响的结果。随着跨国公司的产品、美国式的消费方式打入中国市场,国际财团同时不惜斥巨资进行着各种广告宣传,其中夹杂着大量的被金钱所包装的有害物。在美国市场,多年前在许多重要的公共场所,“万宝路”等商业广告都被依法取缔的情势下,此类广告却在中国各地的几乎一切场所大行其道,不管是在火车站、地铁站、广场,像进口香烟、可乐、薯条、啤酒、毛皮大衣(在国外肯定会引起动物保护主义者的抗议)、跨国连锁店的衣饰、药品等广告随处可见,电视上的诸多国外厂商的广告更是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最近一期的《环球时报》的《全球广告巨头争霸中国》一文对国人应该是个警醒,该文提醒说,当前中国广告业已由三成多的份额已被海外垄断。伴随着这些广告的铺天盖地,不过是有大批量的人患上了各种疾病,像肺病、心脏病、肥胖病、综合不适症等等,不过如此而已。
  六、思想方面一再被渗透。主要表现在文化输入上。不少海外文化机构和团体,每年都在致力于把西方大量的对中国未必是有益的理论学说输入进来,然后组织许多诱人活动和中外交流机会,促使人们不得不去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钻研它们,像庞杂无边的各种自由主义思潮,以及大部分的后现代主义思潮,这些东西足可将中国大批知识精英10至20年的宝贵生命年华彻底耗空。总之,是冀图将其无用而过时的东西在知识结构与文化基因层面深深渗透进民族之中,以使民族趋向于越来越西化——更多地是美英化——越来越失却民族之根,越来越在变成一个似是而非的民族、一个忘却传统美德的民族、一个陌生的民族。
  七、在教育方面一再被“收编”。这方面说得中性一点是“收编”,说得重一点就是猎捕。当前学者们对像北大、清华这样的中国一流大学的优秀人才每年纷纷被美国像收麦子一样地尽情“收割”十分困惑,都在惊呼:中国的一流大学都在纷纷成为留美预备学校(就像当年的清华是麻省理工的预科班的那种功能一样)。长此以往,这种现象势必会给整个中国教育方针与理念造成整体倾斜。人们不禁要问:中国的人才培养最终是为了服务于亟待被复兴的中国,还是相反?美国的强势文化对中国的教育体制与青少年的生活方式的全方位渗透与左右,绝不可等闲视之,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最近撰文指出,“当我们的青少年对美国的好莱坞大片趋之若鹜,但却不知道屈原、司马迁为何许人,当我们的大学生能考出令人咋舌的托福高分,但却看不懂简单的文言文,甚至连中文写作都做不到文从字顺,那么,我们可以断言,我们的文化教育一定是在哪个环节上出了问题,出现了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危机” '11'。
  八、在语言方面一再被切换。自然,随着全球之日益一体化,而今又是处在西方中心主义,尤其是美国中心主义占支配地位的这样一个大背景,学一学英语可能对不少人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决不能一刀切,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去学英语,尤其是对于创造型的人与一类智商的人;更不是所有的考试都需要考英语,尤其是对于艺术类、国学类与纯思想类的考试,这会把每年的几乎所有尖子、甚至天才全都扼杀在艺术、思想与智慧的殿堂之外。这个问题,以王岳川、陈丹青为首的一批资深学者、专家已在各种场合,包括在中央电视台的黄金栏目《人物》中公开批评并指责过多次了。然而,此风依然盛行不衰。英语在眼下已俨如一种广为流行的风俗,而不管它到底有没有益处,就像过去的裹脚风俗一样。许多人从小学,甚至无数的生命从咿呀学语时期就开始必须接受英语的强制性训练,就被灌输道能说英语是极为时髦、极值得炫耀的,今天的出国潮与崇洋媚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自幼进行强制性训练与灌输的必然结果,这是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君不见在日常生活中屡屡发生着这样的情形:许多人在日常会话中如果不时不时地插入几句洋语、洋词,便似乎不再会说话,子曰诗云已代之以山姆大叔之语,一些人在某些场合更假装自己根本就不是中国人,满口洋话、洋调,洋腔、洋音,并伴随着令人难以忍受的挤眉弄眼,呃哼耸肩,搔首弄姿与手脚舞动,其实越是这样,越是会被老外看不起。在这方面,演员成龙就比较个性化,某次他在央视的一个节目中说道,“我就不鼓励我儿子去跟西方人说英语,西方人之所以要跟你接触,主要是因为你不同,而不是你与他们相同!”实际上,只应让外语专业者、出国留学者、西方科学与文化的专业研究者这批人学习英语,则已足矣,让其他一切人都花了无数的宝贵光阴学的那些半通不通的英语,而最终这些又和他们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毫不关联,派不上任何用场,实在是得不偿失,劳民伤财,不仅于国于民无补,反而会导致国语与国学的整体水准越来越差,国民越来越不自信,越来越媚外,越来越容易自我迷失,越来越难以定位自身。在这方面,法国就做得比较好,对英语的抵制、对英美文化习俗,尤其是对美国所倡导的几乎是主流的一切,法国一直都采取着冷处理。鉴于汉语、汉字素来在世界上享有着无可替代的听觉、表达与书写上的巨大优越性,及其同时兼具形象与思辨功能的巨大优势性,与独一无二的概括性和唯美性等众多诗点。时下,中国在语言方面的当务之急是,应让全世界都来学汉语,应在全球掀起学汉语的蓬勃浪潮,藉助语言进而去影响甚至是感化其文化,去弘扬我们民族的灿烂精神、玄妙思维与审美习俗,而不是相反。
  总之,英语只应成为这个民族一部分人的学习研究工具,而不能成为民族自己在自己面前安放的一只拦路虎!更不能以牺牲国语、国学为代价,尤其是在全世界都在以前所未有的各种眼光来看待中国的时候。
  九、在文化方面一再被移植和覆盖。文化方面的大范围、大幅度的移植和输出,构成了美国人所谓的“软实力”。实际上,这种被称之为的“软实力”看软不软,比到其令人生畏的硬实力,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当前中国所遭遇的美国的软实力,与欧洲有着惊人相似的一幕。前不久,美国的《国际先驱论坛报》所登载的《欧盟宪法与文化多样化》一文,对世人了解美国的软实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