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自选集:我的心是一面镜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季羡林自选集:我的心是一面镜子- 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七、关于《宝德藏》的起源与原始大乘佛教的起源问题,我在上面已有所涉及。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够回答清楚的。我在本篇论文中又借机讲了讲我一贯对大乘起源问题的看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第一,我把大乘起源分为两个阶段:原始大乘与古典大乘;第二,大乘起源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影响;第三,原始大乘思想,同小乘一样,萌芽于东天竺;第四,原始大乘思想的萌芽应追溯到公元前二世纪。除了以上几点以外,我又讲了我对宗教发展规律的粗浅的设想。我的规律是:用越来越小的精神和身体两方面的努力得到越来越大的对宗教需要的满足。这一条规律我在上面已经提到过。我认为,不但适用于佛教,而且也适用于天主教和基督教。我讲到什么努力,讲到什么宗教满足,也许有人认为太空洞。我现在讲得稍微具体一点。所谓“宗教需要”,不一定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人都有,内容也不尽相同,总之不过是:高则成佛作祖,低则趋吉避凶。释迦牟尼最初并没有被神化,佛教最初也无神可拜。小乘因此就强调个人努力,进行修行。这当然要费很大的精神和身体的力量。到了后来,由于佛教内部发展的需要,再加以外在甚至外国的影响,就出现了把佛神化,加以跪拜,借他力以往生,功德可以转让,等等。发展到最后,甚至到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地步。我那一条规律的内容,大体上就是这样。 。 想看书来

回到祖国(43)
至于大乘起源地的问题,我再补充几句。《大智度论》的作者龙树在本书卷六十七中说:“是深般若波罗蜜,佛灭度后当至南方国土者,佛出东方,于中说般若波罗蜜,破魔及魔民外道。度无量众生,然后于拘夷那竭双树下灭度。后般若波罗蜜从东方至南方,如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常从东方至南方,从南方至西方,从西方至北方,围绕须弥山。”如果我的设想:般若部是初期大乘的象征,是正确的话,大乘佛教萌芽于东天竺,也就不成问题了。事实上,大乘区别于小乘的一些做法,比如虔诚拜祷、他力往生等等,《般若经》中都能够找到。
  11《我和佛学研究》
  严格说,这也不能算是一篇学术论文。我在里面讲了我学习佛教史的经过,研究佛教的原因。我认为,不了解佛教,就无法了解中国哲学史,甚至中国历史。我反对对佛教加以谩骂,谩骂不是战斗。我认为,应该正确地理解佛教,佛教也有过正面的影响。宗教是人类创造的,只要人类在行动上和思想上不能完全主宰自己的命运,宗教就有存在的余地。想人为地消灭宗教,是办不到的,只能是一个并不高明的幻想。我还认为,佛教并不影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日本就是一个例子。我们中国的佛教研究实际上还很落后,应急起直追。
  12《外语教学漫谈》
  本篇也算不上学术论文,只谈了我对于外国语教学的一些想法。
  13《对于文化交流的一些想法》
  在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都有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无所不在,无时不在。世界民族,不论大小,不论新旧,都创造了自己的文化,都同别的民族进行了文化交流,虽然各民族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之大小不是等同的。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告诉了我们一个经验或者规律:国力强大的朝代,比如汉唐,敢于接受外来的事物,从而丰富了自己的文化;国力衰微的朝代,胆子就小,自己文化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
  14《我和外国语言》
  这篇文章详细讲述了我几十年学习外国语言的过程。
  15《在“东方文学比较研究学术讨论会”闭幕式上的发言》
  我这一篇《发言》共谈了七个问题:一,关于“危机”的问题;二,比较文学的范围;三,比较文学的目的或作用;四,关于新名词的问题;五,世界文学;六,日本文学的启示;七,一国中民族文学的比较问题。
  《发言》原来没有题目,后来收入《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一书时用今名。
  16《新博本吐火罗语A(焉耆语)〈弥勒会见记剧本〉第19页译释》(英文)
  这是一份英文稿,后面谈到。
  一九八七年
  本年共写各类文章二十六篇,包括创作和学术文章。基本上可以算是学术文章的有十六篇。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1《欧、美、非三洲的甘蔗种植和砂糖制造》
  这是一篇相当长的论文,后来作为第七章编入我的《糖史》第二编,国际编。
  我在上面曾说到过我写《糖史》的原则:我并不想求全,只要von Lippmann和Deerr两部《糖史》中已经有的东西,我尽可能不再重复,那两部著作是完整求全的。我的《糖史》第一编,国内编所用的材料基本上都是我自己多方搜罗来的。这一点那两位国外学者是根本做不到的,我们也不应当这样要求他们。在国际编内,有时候非用他们的材料不行,但我也把这种情况压缩到最低限度。换一句话说,材料也基本上都是我搜罗来的,读者一看内容就能够知道。现在这一篇论文也不例外。在这里,我使用的都是汉文资料。我是有意这样做的。结果怎样呢?由读者来评断。。 最好的txt下载网

回到祖国(44)
我不是为写《糖史》而写《糖史》,我有我的用意和着重点。我的着重点首先是讲文化交流;其次是阐述中国人在这些工作中所起的作用,特别是华工们所付出的劳动和作出的牺牲。是中国华工以及接近奴隶的“猪仔”,为美洲许多国家的甘蔗种植和砂糖制造流血流汗,奠定了基础。最后我还特别强调从非洲被欧洲殖*义的强盗们贩运到美洲的黑人或者“黑奴”的作用。他们牲畜般地被白人奴役,在甘蔗园中、在制糖厂中,他们也是流血流汗,甚至牺牲了自己的性命,使南美洲和中美洲产的白糖流布世界。
  2《吐火罗文A(焉耆文)〈弥勒会见记剧本〉新博本76YQ12和14两张(四页)译释》
  这是吐火罗文A(焉耆文)《弥勒会见记剧本》新博本76YQ12和14两张四页的译释。详细情况上面已说过,不再重复。这说明,我在一九八七年仍然从事这项工作。
  3《〈东南亚历史词典〉序》
  这不是一篇独立的论文,只是一篇序。中华民族是历史上最爱历史的民族。我们不但对本国历史有不间断的比较可靠的记述,对外国,其中也包括东南亚国家,也有记述。这些记述对研究有关国家的历史,有异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中国学者,只要掌握了东南亚国家的语言文字,利用有关国家的史料,再加上我们史籍中的有关史料,这样来研究东南亚国家的历史,包括撰写《东南亚历史词典》,自然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4《佛教开创时期的一场被歪曲被遗忘了的“路线斗争”》
  下面按内容目次对本文加以简略的阐明。
  一、问题的提出提婆达多,梵文Devadatta,也译为“调达”等等,意译是“天授”。他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堂弟,后来也随佛出了家,当了和尚。佛经中有很多地方都提到他,把他说成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恶人:他屡次想方设法加害佛祖,死后堕入地狱,永世不得翻身。他的主要罪恶是想争夺僧伽的领导权,破坏僧伽的统一,这种行为有一个术语,叫做“破僧”(sa n ?ghabheda)。但是,佛典在罗列他的罪状的同时,有时会露出一点破绽:提婆达多并不那样坏,还有人信从他。我因此想到中国一句老话——“胜者王侯败者贼”,一部《二十四史》,很多地方都可以碰到这种现象。恐怕提婆达多也属于败者一类。
  但是,中外佛教史专家的著作中,有的也间或提到提婆达多的名字,却没有一个人认真探讨这个问题,更没有人提到,他同佛祖的斗争不是一般的意见不合,而是有更深的含义的。我借用了我国前一段很长时间内习用的一个政治术语“两条路线的斗争”,来表示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二、佛典中对于提婆达多的论述我在本文中收集了大量的有关提婆达多,特别是他与释迦牟尼的矛盾的资料,这些资料都是“胜者”释迦牟尼的徒子徒孙们,最先是口传,最后写定成书的,倾向性非常明显。但是,正如常人所说的“不能一手掩尽天下人的耳目”,其中有一些真实的材料,对我今天的探讨是非常有用的,这是如来佛忠实的徒子徒孙们始料所不能及的。
  因为有关的经典太多,我最后选定了以唐义净译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为依据,来叙述佛与提婆达多的矛盾与斗争。因为,这一部经名称就标出了“破僧”,是资料最集中的一部佛经,是专门讲提婆达多破坏僧伽统一的。

回到祖国(45)
这一部佛典讲释迦牟尼和提婆达多的矛盾,用的是典型的印度方式,几乎是从开天辟地讲起的。它讲人类的出现,人类的堕落;由于堕落而争夺土地,于是产生了国王。又经过了不知多少年多少代,出现了释迦种。最后出现了释迦牟尼的父亲净饭王,净饭王的兄弟甘露饭王,生子提婆达多。因此,佛祖和提婆达多是堂兄弟。讲释迦牟尼的诞生,又用的是印度方式,烦琐详尽到令人生厌。两位主人公一出台,本经就讲他们之间的矛盾。为什么有矛盾?道理讲不出,也无法讲出,好像他们俩天生就是冤家对头。古今中外专讲一面之辞的书籍,往往如此,因为它们实在讲不出令人信服的道理来。后来佛祖厌倦人世,出家修道。先行苦行,不久就发现:“此是邪道,非清净道。”舍之而去。在这里,这一个举措虽为所有的佛传所共载,却是一个伏笔,这与提婆达多有关,下面还要谈到。后来释迦牟尼终于在金刚座上,菩提树下,成了正果,成了佛。有了佛,才能有僧伽,有了僧伽,才有了“破”的对象,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