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抵抗--走近萨达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个人的抵抗--走近萨达姆-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献身,当时她们只有十四五岁。但反对奥斯曼的战斗并没有停止。一次,萨达姆的外祖父塔勒法希率部落人马杀死一大批土耳其官兵,从而遭到土耳其军队的报复,烧毁了他们的所有房屋,他们只好逃到伊拉克北部的山区。不久又重返故里继续同土耳其占领军进行斗争……
这些讲述在幼年萨达姆心中埋下了希望的种子。英雄们的业绩激荡着他幼小的心胸,并在那里萌发出逐渐壮大的梦想与雄心。萨达姆便是在这种让他得益匪浅的熏陶中成长起来的。 
                  
 伊拉克的民族解放历程
 巴格达,伊拉克的首都。早在公元前3000年,苏美尔人就在这里创造出了人类最早的文字。巴比伦王国和亚述王国也都曾在此建立灿烂的文明。接下来,新巴比伦王国、古波斯阿赫梅尼德王朝、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塞琉古王国,以及伊朗萨珊王朝的帝王和武士们,也都相继登上这由两条著名大河围成的擂台,成为光耀一时的主角。
公元七世纪,阿拉伯人闯进并牢牢地占领了这块“新月沃土”。到上世纪70年代,他们已占伊拉克全国人口的769%,其中穆斯林占了96%。然而,到1958年7·14革命之前,这片土地真正由阿拉伯人统治的时间仅仅三个多世纪。
阿拉伯人的故乡在阿拉伯半岛。公元七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了###教。他自称“安拉的最后使者”,扫除阿拉伯氏族部落的多神信仰,打倒偶像崇拜,突破氏族壁垒,在不长的时间内大体上统一了阿拉伯半岛。穆罕默德逝世之后便产生了哈里发——“安拉使者的继任者”,当然,他们无法继任“安拉的使者”,而只能接掌阿拉伯帝国教、欲最高权力。632~661年间相继执政的是“四大哈里发”: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和阿达。此后阿拉斯王朝寿终正寝。
阿拉伯人的盛世结束了。他们再也没有力量凝聚起整个民族,复兴那样一个庞大、统一的帝国。众所周知,经过几个世纪的沧海桑田,阿拉伯人在西亚北非一带建立了22个政权。
在阿拉斯王朝之后,伊拉克先后经历了蒙古人的伊儿汗国、帖木儿帝国以及奥斯曼土耳其人的统治,16世纪初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出兵占领了巴格达及伊拉克的大部分地区。战后,伊拉克成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区”。1920年伊拉克人民举行反英大起义,沉重地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1921年,英国政府被迫宣布伊拉克“独立”。根据英国殖民大臣温斯顿·丘吉尔主持的开罗会议的决定,伊拉克实行帝制,立前汉志国王侯赛因的第三子费萨尔·伊本·侯赛因·哈希米(史称费萨尔一世)为国王。费萨尔王朝的建立并不意味着帝国主义在伊拉克的统治结束。1922年10月签订的《英伊同盟条约》规定,伊拉克在财政和国际事务方面接受英国的建议,英国承诺向伊拉克提供军事援助。条约确认了英国在伊拉克的委任统治地位。1930年6月签订的为期25年的《英伊同盟条约》规定,两国建立密切的同盟关系,在外交事务上充分协商。伊拉克同意英国在巴士拉附近的塞巴和巴格达以西的哈巴尼亚建立空军基地并在那里驻军,由英国训练和装备伊拉克军队;战时英军享有伊拉克所能提供的一切便利和协助,并享有伊拉克陆、海、空交通线的使用权。1932年伊拉克加入国际联盟后,英国大使作为英国高级专员的接替者,仍然干涉伊拉克的各项事务。1948年1月在卜茨茅斯签订的《英伊同盟条约》进一步加强了英国对伊拉克的控制。该条约除规定英国有权在伊拉克境内建立军事基地外,遇到“战争威胁”时英国有权派军队到伊拉克,双方成立“共同防御委员会”。
费萨尔王朝是英国一手扶植起来的封建政权。1924年王朝发布的宪法内容与1922年《英伊同盟条约》完全吻合,它既保护英帝国主义的利益,也维护伊拉克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宪法虽然规定公民享有民主权利,却并不实施。议员名单由首相、内政大臣和王家成员决定,而不是由公民选举产生。1933年9月费萨尔一世病逝后,太子继位,称加齐一世。后来因为加齐一世反对英、法政策,英大使示意亲英的伊拉克首相努里·赛义德“把国王控制起来,或者废掉”。1939年4月,加齐一世便突然死于车祸。此后,年仅四岁的太子继位,称费萨尔二世,由其堂叔、亲英的阿卜杜·伊拉摄政(1943年,阿卜杜·伊拉被立为王储)。由于英国政策的需要,以及伊拉克政界无止无休的权力之争,伊拉克内阁更迭频繁。自1920年至1958年革命前夕,伊拉克前后组阁50余次。仅努里·赛义德一人即组阁14次多。最短的内阁只有11天。努里·赛义德为效忠英国,1942年曾提出过“肥沃新月计划”(亦称“大叙利亚计划”),旨在将叙利亚、黎巴嫩、外约旦、巴勒斯坦和伊拉克组成一个由英国控制的联邦。1954年,他的第十二届内阁以反对共产主义为名,发布一系列法令,对###、结社、出版等都做了极严的限制;特别规定对赞成、传播共产主义思想,参加共产党,声援和平运动和民主青年组织等谋求推翻现制度者处以七年以上徒刑直至死刑。1954年底至1955年初,努里·赛义德与土耳其首相阿德南·曼德列斯谈判,于1955年2月24日签订《伊拉克和土耳其间互助合作和约》(《巴格达条约》)。英国、巴基斯坦和伊朗分别于同年4月、9月和10月在该条约上签字。同年11月21日;巴格达条约组织正式成立。其最高机构为常设理事会;分为两级:部长级理事会由缔约国总理或外交部长参加;每年召开一次会议;大使级理事会由部长助理或大使参加。理事会下设军事、经济、反颠覆、联络等委员会。美国以“观察员”身份先后参加该组织的经济委员会、反颠覆委员会和军事委员会。该组织在英、美操纵下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东南亚条约组织一起形成了反对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包围圈。在伊拉克民众的心目中,努里·赛义德也成为帝制时代黑暗统治的象征。
20世纪50年代的伊拉克在经济上也受着英美的控制。国家石油收入的70%掌握在外国人手里。1951年至1956年,伊拉克用于发展工业的投资为9800万伊拉克第纳尔,仅占同期预算总数的18%。1957年工业收入为2984万伊拉克第纳尔,仅占同年国民总收入的85%。外国垄断公司千方百计削弱本国资本。国内市场被外国商品全面占领。在农村,地主、部落酋长、王室和寺院占据着90%的农田,大部分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终身沦为地主的债务人。用一位伊拉克经济学家的话来说,“伊拉克农民的收入还不够养活家畜”。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力低下。闻名于世的两河流域沃土,只有大麦和椰枣勉强维持出口。王朝为了满足帝国主义战略和统治阶级腐朽生活的需要,年年增加外债,岁岁提高捐税。市场通货膨胀,50年代物价比30年代末增长六倍。人民生活日益贫困,健康水平每况愈下,竟有50%的儿童活不到10岁就夭折,人均寿命只有30岁,库尔德等少数民族境遇更差。
就在此时,阿拉伯世界出现了民族团结、统一的呼声和要求。1952年7月23日,以纳赛尔为首的埃及“自由军官组织”成功发动了推翻埃及法鲁克封建王朝的武装起义。纳赛尔从开罗向阿拉伯人发出呼吁:“做好准备,解放我们的祖国,实现统一。全体阿拉伯人要变成一个人,一个声音,一个目标,从伊拉克到阿尔及利亚!”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万隆不结盟首脑会议之后,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高涨,风起云涌。在埃及,民族解放的斗争进入了关键性的时刻,美国把宝押在不再武装埃及的爱国主义政权上,杜勒斯还撤回了对阿斯旺水坝的投资。于是开罗第一次同社会主义阵营签订了购买武器的合同。使摇摇欲坠的老殖民主义国家乃至全世界感到震惊的是:战斗的埃及从此(1956年)收回了苏伊士运河的主权,阿拉伯人以巨大的潜力冲开了现代史的大门。
谁也不会想像到这一震动所有阿拉伯人的胜利意义有多么深远。这段历史被记载在阿拉伯人的日记中,记载在欧、美领导人的备忘录中,英、法两个老牌殖民主义国家惊慌失措。 
                  
 少年萨达姆获取崇拜的资本
 在那些光辉的日子里,整个阿拉伯的气氛变得如火如荼。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火焰高涨,整个形势变得似乎阿拉伯人民的一切愿望和目标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实现。
就在社会状况如此混乱的时候,舅舅海里拉·塔尔法将萨达姆带到首都巴格达。在巴格达,萨达姆考入了卡尔赫中学。资料表明,萨达姆在中学期间,有几方面的情况特别突出:一是他对历史学科情有独钟,用功最深;二是他对《古兰经》教义产生了浓厚兴趣;三是他性格中争强好斗的一面开始显露。
卡尔赫中学当时是伊拉克爱国主义力量的堡垒,是反对外国占领和腐败政权的人力弹药库。萨达姆这个壮志凌云的青年人在这座弹药库里已做好了随时为国家献身的准备。一本描写萨达姆早年生活的书中这样写道:
“当萨达姆突然从电台里听到和从报纸上读到‘三国联军’入侵埃及的消息时,感到义愤填膺。整个巴格达也变成了一把火炬,人们高举起拳头,手挽着手面对努里·赛义德傀儡政权,要求废除《巴格达条约》,推翻对唯殖民主义者唯命是从的政权,支持战斗的埃及。
学生运动席卷了整个巴格达,萨达姆再也按捺不住参加到了示威游行的人群中。
对外国人的仇视很快像流行病一样感染了他。他的那些被愈演愈烈的激情同自小好斗的性格融合在一起,使他在学生中的名气日增。
阿齐兹,这位口齿不清的戴眼镜的小个子,也来到了巴格达。尽管他比萨达姆还大两岁,但从1952年起就开始追随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