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美国的第2次阴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警惕美国的第2次阴谋- 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浙江金都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吴忠泉就属于理性的开发商,对快速上涨的房价有些受不了:“我现在只想把手头的项目赶紧清盘,到杭州以外去发展。”
浙江中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唐伟先生说,“在杭州,拍卖土地的拍卖会,我们都不敢去了。因为我们知道,勇敢的人太多了。”浙江中大集团股份是一家上市公司,在杭州是实力最强的开发商之一。唐伟说,现在更看好无锡、南昌等二级城市。
杭州的另一家地产巨头———浙江绿城房地产开发公司,也把主要精力转向了外地。
目前,活跃在杭州地产界的主力是一群“初生牛犊”,一般是从别的行业转入房地产没多长时间的。他们看着前边的人都赚了大钱,比如拍卖土地,2001年拿地每亩200万,2002年涨到每亩400万;我今年400万把地买进来,明年不就是800万吗?
“前几年,这个简单的逻辑是应验的。但今后呢?我认为,这个逻辑是不会再应验的。”有资深房地产分析家如是说。
杭州的老牌地产商的忧虑在于,杭州市的房地产价格已连续上涨多年,价格也攀升到了一个较高的位置,后市如何发展难以预料;但获得土地的成本已居高不下。据悉,目前杭州市政府出让土地的价格,已超过上海浦东。
面对如此非理性繁荣的杭州房地产市场,有分析家把杭州房地产与日本、泰国、香港的房地产危机做对比分析后,发出警告说:“这些地方危机爆发前很多指标跟我们现在的情况惊人地相似。我认为,杭州市的地产泡沫已经形成,前几年‘赚容易钱’产生的示范效应,使不少开发商盲目了,他们现在最怕的是拿不到土地,因为以往的经验是拿到地就能赚钱,于是,大家开始抢地,地价猛涨。”
“很多富裕的老百姓开始抢房。过去,开盘的时候抢,等到交房时就已赚了一笔!”。杭州有不少“炒楼族”,收益相当可观。此前,大约以每月每平方米100元的速度升值。杭州甚至还有“炒号族”,热门楼盘的排号卖到了2万元一个。
理性的房地产开发商害怕了,但新的勇士不断进入。
浙江广厦集团开发的“天都城”,被一位观察人士惊叹为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活动家的“太阳城”。
天都城项目位于杭州市区和余杭区交界处,规划占地面积6579亩,总投资超过80亿元,开发周期长达6…8年,居住人口将达到10万人。根据开发商的宣传册说,该项目“实现了房产、旅游、休闲度假的完美组合,充满了法兰西的文化气息和异域风情”,从而使天都城享有“天堂都市、东方巴黎”的美誉。
但在理性的开发商看来,天都城是一桩凶险的生意。一、交通不方便。建设中的杭州城市轻轨并不经过天都城,还有6公里的距离。一位谨慎的业内观察人士算了一笔账:假定天都城的10万居民只有3万在杭州市区工作,1万人有小汽车,2万人需乘坐公共汽车。按一辆公共汽车载客100人计算,就需要有200辆车。“在上、下班的高峰期,200多辆车同时奔跑,转弯都是一个不小的问题!”二、就业问题难解决。按照开发商的规划,建成之后,天都城里边住着的10万人,需要就地解决大部分人的就业。但目前那里除了一个劳改农场,几乎没有其他的就业机会。三、冷静的分析者认为,企业经营城市的风险很大。企业只能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造房子、造学校都还可以,但企业不可能承担全部的城市建设的任务,也没有经验。
天都城也许是一个特例,但抱有这种心态的开发商却不是唯一的,想一夜“做大”的开发商几乎随处可见。
短短3年时间,杭州的平均房价从每平方米3000元,到每平方米5000元,现在又向每平方米8000元推进。
谁来为房地产泡沫买单?
一位专业人士指出,国内房地产开发商的普遍实力都不强,在形势好的时候,往往以小搏大、透支自己,只有1亿资金却做5亿的事情。一旦危机降临,这是最致命的。
事实上,资金链的脆弱是国内房地产行业的一个通病。开发商拿到土地后,真正的开发资金主要依赖银行。
2002年6月以后,央行数次透过它的货币政策情况报告传达一个信息,要防止银行信贷过度集中于房地产业,以及用信贷政策来引导房地产市场结构的调整,警惕房地产泡沫的可能形成以及它对金融安全的威胁。目前的房地产需求很大程度上靠银行支撑,投资也主要靠银行支撑。如果房地产泡沫破灭,最后的风险将由银行来承担。日本是这样,香港也是这样。
“杭州太贵了,很多人住不起杭州了。”这是许多杭州人的普遍感觉,这对杭州未来发展的伤害是很大的。
房价太贵,首先会导致在杭州创业的成本太高,这会妨碍了杭州的造血机制的形成。因为生存是第一位的,没法生存,就谈不上什么创业。据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和杭州市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01年,杭州市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为10896元。年人均收入刚过万元的杭州市民,如何消受每套价格在数十万、甚至百万的房子?
另一方面,房价太贵也会影响到工业发展。目前,杭州近郊的农民房租已到了每月每间300元—400元,也就是说,工人连农民的房子都住不起了,只好把工厂搬到很远的地方去。搬到几十公里以外,产业工人几乎就不能到杭州来消费。甚至,工厂老板和管理者每天往返于工厂和杭州之间,也不方便。
这正是一幅“城市空心化”的图景:低收入市民迁住到比较远的地方,每天在高架公路或轻轨上往返,为他们生活服务的小商品市场也会迁走,而城市中心是富人区和商业区。
5、房地产:中国富豪“加工厂”
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了2000年度中国大陆100首富企业家排行榜。尽管人们对这个排行榜的排定是否科学众说纷纭,但是排行榜人气最旺者为房地产商却为经济界人士所认同。原因无它,中国房地产业的天时地利和未来好景,成就了房地产商的“热土成金梦”。
在《福布斯》排行榜中,刘永行、刘永好及其兄弟领导的希望集团,以净资产83亿元人民币名列榜首。而在这前10名巨富中,有5位明确提及主要从事行业为房地产行业。
他们分别是排名第二位的欧亚集团总裁杨斌、第五位的上海世茂集团董事长许荣茂、第六位的香港富华国际集团董事长陈丽华、第八位的金花企业集团总裁吴一坚、第九位的新疆广汇企业集团董事长孙广信。
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和迅速膨胀的房地产业令这些富豪们美梦成真。《福布斯》排行榜显示了当今中国最热的行业是房地产。
中国房地产业富豪云集。
土地是地球人共同的图腾,而华人更相信“有土斯有财”的道理。有关资料显示,在“二战”之前,香港没有一个商人能够登上世界富豪榜,战后却有不少人名列榜中,而最早一批登上富豪榜快车的,无一不是将房地产作为主业。像威名赫赫的李嘉诚、郑裕彤、郭炳湘兄弟、李兆基等,概莫能外。
新中国成立后,房地产很长一段时间内,私人和民营企业不能染指。直到1988《宪法》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1990年,国务院作出了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外资开发成片土地的有关规定。房地产业才作为第三产业中的“大腕”,在国民经济中日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房地产商方能在这一领域纵横捭阖。
也就是在中国大陆成为“大工地”的过程中,不少房地产商趁势崛起,完成了资本积累,有的更是“三级跳”,跨入了首富企业家排行榜。
《新财富》在2003年排出了“中国400富人财富榜”,其中房地产行业共有76人入选,占,中国房地产业成了出产富豪最多的行业。这一比例之高,在当今世界富豪榜中罕见。2002年,《福布斯》全球首富共476人,其中29人发家于房地产,占。房地产业是中国名副其实的富豪“加工厂”。
6、上市公司追逐房地产业的故事
2001年与2002年,受房地产暴利的吸引,上市公司大举进军房地产。2001年,有100多家上市公司拥有房地产业务,2002年,拥有房地产业务的上市公司已达300多家,其中主营业务为房地产业的上市公司目前则多达70余家。
2002年,主业为电子元器件制造的上海广电电子公告称,拟出资亿元收购上海广电集团所持有的上海嘉汇达房地产有限公司30%股权,并同意提供亿元的股东贷款。
2002年10月9日,钢铁企业浦东不锈发布公告称,将与上海三家公司实施超过8亿元的巨额关联交易,以转向房地产业。同一天,生产玉米淀粉和谷氨酸的农业类上市公司先锋股份也公告称,公司将变更募集资金用途,收购亚运新新家园一期项目全部资产及相关债务。
一段时期以来,先后有武昌鱼、浦东不锈、青旅控股、先锋股份、威远生化、北方国际、新疆天宏、大连渤海、银基发展等多家上市公司涉足房地产行业。
介入或转向房产业的上市公司大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希望通过进入房产业改善公司经营业绩或扭转业绩下滑的局面。房地产成了许多上市公司的“救命行业”。
由于传统产业目前正处于结构调整的艰难期,市场竞争激烈,加上原材料涨价和销售价格下跌等因素,使传统行业的盈利能力出现下滑。在这种情况下,改变主业、转型房地产就成为上市公司培育新增长点、提高盈利能力的客观要求。广电电子就是如此。近年来,该公司的业绩逐年下降,每股收益从1999年的元降到2000年的元,到2001年为元,2002年第三季度季报仅有元。由于公司所处的彩管、显示器行业对上游彩电业的依赖较大,因此,公司盈利能力下降也在意料之中。因此,公司此次介入地产业的目的,就是想进一步优化公司的投资结构,确保公司持续的盈利能力。在广电电子看来,港资背景的嘉汇达公司是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